正文 導讀——再造組織的無限生機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書,值得有心改變自己,並進而改善周圍世界的人一讀再讀。

關心人類群體危機及展望未來的書似乎愈來愈多,這真是令人欣喜的現象;然而人類群體危機最根本的癥結何在?《第五項修鍊》這本書指出,在於我們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其所產生的行動;它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我們喪失了群己的一體感。這本書雖然還是在起步階段,然而所提出的整體互動思考方式及修鍊方法,已為人類的未來指出了一條新路。它不只是一本管理新論而已。

這是一本探討個人及組織生命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常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如此方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顧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學習者」;組織也因此脫胎換骨成為「學習型組織」——在其中,人們得以不斷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願望,並持續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否則個人只有被這些巨大的力量所困,而組織則產生了書中所描述的各種令人困惑的「組織學習智障」,即使目前最成功的企業也不例外。書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不限於企業組織,小至家庭,大至全球的問題,都具有類似的組織學習智障。這本書只是把焦點放在企業組織上來探討。

趨勢之外

作者彼得·聖吉在八十年代初,彙集一群有崇高理想的傑出企業家至麻省理工學院,以他的老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 1965年一篇論文《企業的新設計》(A New Corporate Design)的構想為基礎,融合了其它幾項出色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而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以觀察社會趨勢備受全球矚目的「二○○○年大趨勢」 (Mesatrends 2000)作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幾年前在讀到那篇論文時,驚嘆佛睿恩特竟能在那麼早以前一就正確地預知未來企業必須如何改造,並視佛睿恩特的構想為重新改造企業的最佳藍本。

其實佛睿恩特既不做預測,也不單看趨勢,而是深入思考複雜變化背後的本質——整體動態運作的基本機制。他所使用的是一套他自己發展出來的方法——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它和自然科學界目前最尖端、深奧而熱門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及複雜性科學(sce of plexity)所探討的相同,只是聖古書中所談的更為平易,且與你我生命、生活及工作上,以及人類目前所面臨根本而重大的困境直接相關。

成長的極限

基於對人類前途的關懷,1968年由各國精英組成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及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複雜交錯,根本無法思考。最後佛睿恩特以五個重要因素,建立了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世界模式」(World Model),方完成所託。《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這本探討人類困境的未來學巨著,就是佛睿恩特的弟子們將他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改寫而成。佛睿恩特也應用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就預知美國經濟將於九十年代中期跌入谷底,而與美國在經濟上往來密切的其它國家,亦將相繼下跌。佛氏並不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學,而是深入思考經濟變化背後的本質,尤其是其中有一項叫做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因素,是造成許多波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詳讀本書第三章便可了解它。

佛氏及其門生開始思索,如何教人學會整體運作本質的全新思考方式,以提升人類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聖吉在這方面的最大貢獻,是把艱深的系統動力學簡化成人人易學的系統思考,並將其在企業組織中實踐及推廣。佛氏則由中小學教育著手。

突破非線性思考

為什麼系統思考如此重要,而缺乏它會導致組織學習的智障?原來當我們面對複雜問題時,總是習於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後加以整合。這種先分割再組合的思想是當代思潮的主流,對於許多複雜工作是非常恰當,而且必須,要不然人類怎能完成像登陸月球這樣複雜的計畫。然而在另一方面,分割卻使我們喪失了更深入觀察整體形成的要素——組成分子之間整體的互動關係,以及其所形成的複雜現象——即使只是兩三個變數,就可以複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聖吉將之命名為「動態性複雜」。有時它會抵消個人或群體改善問題的所有努力,它會「誘使」我們捨本逐末、避重就輕、愈治癒糟、一再犯錯,甚至興奮而努力地製造共同的悲劇。

怎麼會這樣?因為大部分的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不是為時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處理。想想看,水質是突然惡化的嗎?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嗎?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嗎?婚姻是突然變糟的嗎?孩子都是突然變壞的嗎?我們的社會是突然變得如此亂的嗎?國家是突然變弱的嗎?全球生態是突然惡化的嗎?傑出的企業是突然轉弱的嗎?……而對我們威脅最大的,偏偏多屬於這種緩慢漸變的過程,大部分人卻要等到它爆發成「重大事件」時才會處理。

大風暴的背後

而如果再加上整體互動中,令人難以捉摸的、相互增強或抑制的非線性關係與時間滯延,便會產生更令人困惑的現象:例如一個局部決策的小改變,卻使其它看似不相干的部分產生巨大的風暴。貨幣理論權威、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Mition Friedman),在他的新作《貨幣災難》(Money Mischief)中提到,1934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一項小小的購銀法案,導致中國在1946年至1949年間5400萬倍的通貨膨脹。其它又如柏林圍牆倒塌,或洛杉磯大暴動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或令人困擾的各種暴起暴跌現象,或成功之後的快速崩潰,或總是矯枉過正,或長期的不穩定等,都是同樣的情況,其背後滋長的過程是長期而緩慢的。總之,它使我們以為是在改善問題,實則卻往往是在製造問題而不自知;即使我們的用意是良善的,個體潛能已充分發揮,團體內也合作無間,仍沒有用。然而,我們何曾學習過如何有效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聖吉將系統思考發展成一種自我的修鍊,堅持這種修鍊,能使我們看見自身的行動與外部力量之問,愈來愈多的新連結,而逐漸擴大與周遭的一體感;這也是我們今日最迫切需要的「第六倫」。

解體與再造

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包括品管大師戴明(Edwards Deming),不僅視此書為管理中最具突破性的著作之一,並開始將其視為影響人類未來千百年命運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各種組織與機構,遲早將要解體,全面重新設計、根本改造,以及價值觀空前分歧而混淆的關鍵時代。戴明也和許多著名的學者及企業家一般,由《第五項修鍊》的讀者,進而成為聖吉的工作夥伴。戴明的一位弟子曾告訴我說,戴明在過世前,逢人就推薦一定要好好讀這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除了整體運作這種最大的力量之外,聖吉書中介紹的另外一項極大的力量———一種為了實現心底深處真正願望的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書中具體的描述個人應如何產生這股力量的方法,以及組織應如何建立「共同願景」的實際做法。

還有一種力量我們或可稱之為「求真的力量」——一在組織中不斷相互以檢驗彼此最根本的假設,來追究問題的真相。它是用一種非常特殊而看起來很「危險」 的技術來溝通,以穿透團體中人與人之間那些虛偽而令人無奈、沮喪,甚至於導致誤解、敵視、交相指責的「隱形牆」,進而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團體在心智上由「普通燈泡散漫的光」轉化為「雷射光」一般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以及心靈上的高度默契。

實驗與創新

創造最重要的動作之一是嘗試,嘗試的最大可能是失敗,而在社會與管理系統中大幅實驗的代價常是巨大而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管理方面的創新,始終無法像工程、科學或藝術那般具突破性,因為它可以實驗的空間非常的窄。為了克服這個難題,聖吉和其他研究者透過一種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組織學習實驗室」(美國中小學生,郵購一片系統思考軟體STELLA就可以學),能讓他們所輔導的企業主管在其中嘗試各種可能的構想、策略、情境變化,及其間種種可能的搭配,進而產生深進而持續的企業創造力。聖吉將之視為組織創造與學習的演練場。這種學習實驗室也可將我們前述的那種緩慢漸變的長期過程「壓縮時空」來觀察,進而及早尋求因應之道。這種電腦模擬可用以研究許多與人有關的變數。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大企業,三十多年來一直應用佛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