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形神和諧的平和體質——養生博採「中庸之道」 第四章 養護平和體質需要順應四時

《黃帝內經》中講到「四氣調神大論」:四氣,指春夏秋冬四時的生化特點;調,調理、調攝;神,指精神情志活動。主要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以調攝精神情志,保持機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達到身體健康防病的目的。

春季三月,萬物復甦,自然界欣欣向榮。為了適應這種自然環境,人們應該晚睡早起,起床後到庭院里散步,披散開頭髮,穿著寬敞的衣物,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萬物的生髮而舒暢活潑,充滿生機。對待事物,也要順應此時的生長之性,不應該抑制其生髮。這正是順應「春生」的養生法則。如果違背了這種規律,則會傷及肝臟,以致夏天容易發生寒性病變,而出現陽氣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相互交匯,自然界一片繁榮秀麗。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並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情。這樣能夠使陽氣充分宣洩。這正是順應夏天的養生法則。如果違背了這種法則,就會損傷心臟,以致秋天易發瘧疾,減少了供養秋天的精氣,致使冬季也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氣爽,暑濕消失,自然界豐收平定。此時人們應早睡早起,大體以與雞活動的時間一致為宜。精神情緒要保持安定平靜,以緩解秋涼對人體的傷害;內斂神氣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於肺的清肅。這就是秋季的養生法則。如果違背,則會對肺臟有損傷,以致冬天容易發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瀉,從而減少了供給冬天貯藏的精氣。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萬物伏藏。這時人們要減少活動,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要早睡晚起,到太陽升起的時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氣侵襲。精神情緒要保持平靜,同時還應當躲避寒氣,注意保暖,不要輕易使皮膚開泄而出汗,以免陽氣散失。這就是冬季的養生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傷害腎臟,以致春天會發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給春天的生髮之精氣就減少了。

天之氣是晴朗光明的,天所隱藏的德行不曾停止,因而不會下顯於地。如果天之德行顯露於外,那麼就會日月不明,就像人體真陽外浮,會導致陽氣失去固守之用而使外邪侵入人體。

如果違背了春季的養生原則,那麼人體內的少陽之氣就不能生髮,從而使肝氣抑鬱發生病變;如果違背了夏季的養生原則,人體內的太陽之氣便不能旺盛,就會發生心氣內虛的病症;如果違背了秋季的養生原則,體內的太陰之氣便不能收斂,就會發生肺熱喘息胸悶的病症;如果違背了冬季的養生原則,體內的少陰之氣便不能閉藏,就會發生腎氣虛憊的病症。

春季一般是指農曆的一二三月這段時間,春季是一年的開始,是萬物復甦,朝氣蓬勃的季節,許多美好的食物,人們喜歡用「春天」來形容。春天是人體生長的季節,也是陳舊疾病最易複發的季節。這是因為時令往你的身體注入了陽氣,人的肌體有個本能,就是一旦有了動力,正氣就要驅趕邪氣。

春天是肝氣最足、肝火最旺的時候,肝在五行中屬木,所以人在此時最容易生氣發火。肝膽互為表裡,肝臟的火氣藉助膽經的通道往外發泄,這時人往往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口苦、頭暈、頭疼、睡眠不好、肩背痛等等,這些癥狀都是膽經循行的路線。如果是單純的口苦,口服小柴胡;中劑即可緩解,偏頭疼、乳房脹痛則服加味逍遙丸就能有所緩解。但是發現頭暈嚴重的現象時,一定要到醫院去拍一個頸椎的片子,看看是否頸椎發生了疾患。

另外,雙足和腿是人體動力的重要部分,是足三陽、足三陰的起止地,一定要保養好足和腿,雙足腕和雙膝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保養好了,就會少生很多病。

春天,大地回春,萬物都在生髮之中,更重要的是,它在啟示我們的身體和生活此時也到了生髮的季節了,人的情志需要釋放。如果想幹什麼、想說什麼,總是壓抑著,必然在體內藏下禍端。另一方面,春天到了,草綠了,花開了,樹吐芽了,萬物都在生髮,大家要走到室外,或者踏春,或者郊遊,或者運動,讓身體充分活動開,就能減少許多疾病。從人的臟器來說,春季是養肝的大好季節,因為從五行來講,肝屬木,春亦屬木。肝開竅於目,這個時候,肝氣最旺且人體容易上火,累及雙目。肝氣旺,倘若加上心火起,體內必然成燎原之勢。

春天,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人體也處於精力充足的狀態,「一年之計在於春」,正是學習、工作、勞動的大好時光。因此要安排好春日的生活起居,以便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春季的白晝時間較長,天亮得越來越早,因此春天的早晨最好早起,放鬆全身,到室外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一些如散步、跑步、打拳、氣功、體操等鍛煉,充分呼吸新鮮的空氣,舒展肢體筋骨。春天是人記憶力最好也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因此要在春天制訂好學習、工作的計畫,在學習、工作時要集中精力,把握好春天的時光,不可荒廢。

春風暖暖催人醉,春天睡覺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難怪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春天也會「春眠不覺曉」。但是睡得過多,就會感覺到頭暈、乏力、精神不振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其實這不是病,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正常現象。因為冬天,皮膚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減少,大腦和內髒的血流量增加;進入春天,隨著溫度的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液供應增多,而供應大腦的氧氣相應減少,於是出現了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春困」現象。

解決春困問題其實不難,要有決心和意志力克服睡懶覺的壞習慣。不要「開夜車」,早睡早起,成年人睡眠時間要控制不要超過9個小時。同時還要注意室內的通風,冬天氣溫低,往往門窗緊閉為保暖。春天到了要及時開窗通風換氣,不僅對春天易發的疾病有防治作用。而且還可以防止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加重「春困」。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4日,「立」為開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表明嚴冬已經過去,萬物復甦的春季來臨。立春過後,氣溫開始回升,白天漸長,降水也趨於增多。

在立春時節的養生,要著眼於「生」字,春季是一個萬物復甦、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其實人的身體與大自然是相通的,春季也是人體陽氣生髮的季節,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養好人體的陽氣,讓它生髮起來,使新陳代謝從冬天恢複過來,儘快適應春天的氣候,得以正常運行。

另外,按自然界的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因此,在春季養生方面就要注意養肝,戒暴怒,忌憂鬱,做到開朗樂觀,心境平和,使肝氣得以生髮,達到養肝護肝之目的。

在生活習慣方面,立春是春季剛剛開始,寒冬已過,但氣溫回升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春捂」非常重要,不要急於脫掉厚重的冬衣,以免疾病侵襲。《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在飲食方面,應考慮這一節氣陽氣初生的特點,多吃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為,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可以多選擇葉草類,豆類,蔥、香菜等發散性的食品。

立春養生中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防病保健,初春時節,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在此時發生。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傳染源;其次是要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還要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雨水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雨水以後,冰雪開始融化,雨量開始增多,空氣濕潤,氣溫也逐漸回暖。

雨水時節,在養生方面最需要強調的是「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對於人體健康長壽來說至關重要。為什麼說雨水節氣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呢?這還是要從中醫的五行學說講起。

在五行學說裡面,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髮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而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在病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按照五行的生克理論:木克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如果肝木疏泄太過,脾胃就會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脾胃則因之氣滯。所以,春季養生既要注意養護肝木的生髮之機,又要注意不要生髮太過而傷及脾胃。

調養脾胃最重要的就是要從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春季氣候轉暖,又多風乾燥,應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比較適合春天的食物包括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