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形神和諧的平和體質——養生博採「中庸之道」 第二章 辨清體質選對吃法:均衡營養保健康

「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熟知的老話,可見,「吃」在人們生活中所佔的地位之重要,它被視為和「天」一樣崇高。它是人類生存的必需。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逐漸講究養生之道了,所以對「吃」的要求更上了一個台階。也只有現在,研究「吃」這個問題才有條件,才能堂而皇之地進入人們生活的視野。以前物質不豐富的時候,能吃飽肚子就行,根本談不上「膳食結構」,講求「營養均衡」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現在,就一般食品而言,我們絕大部分人可以說是想吃什麼就買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再也不用為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而一籌莫展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膳食問題已經解決得「完全徹底」,可以高枕無憂。許多疾病現在伴隨著「吃」的問題接踵而至。例如,像眾所周知的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痛風,以及大量的消化系統疾病等,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它們都與不合理的「吃」有很大的關係。於是,有許多人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遠離葷食,只是吃素」,凡是肉、蛋類食物一概拒絕,日常只與瓜菜為伍。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又會陷入營養不良的誤區,導致身體因缺乏某種營養而免疫力下降。這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膳食保持平衡,日常怎樣「吃」才能保證我們既不缺乏營養也不致營養過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多種食物應包括以下五大類:

第一類為穀類及薯類:穀類包括米、面、雜糧等,薯類包括馬鈴薯、紅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

第二類為動物性維生素,包括肉、禽、魚、奶、蛋,主要提供礦物質、脂肪、蛋白質、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

第三類為豆類及其製品,主要提供礦物質、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

第四類為蔬菜水果類,包括鮮豆、根莖、葉菜、茄果等,主要提供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

第五類為純熱能食物,包括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類,主要提供能量和植物油,還可提供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減少鹹菜等鹽腌制食品的攝入。食鹽的適宜攝入量為:健康人每天不多於6克。大約相當於啤酒瓶蓋子的容量大小。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者每天不應多於4克。腎功能和心功能不全者如攝入食鹽則應由醫生進行指導。

平和體質者,要注意飲食原則:即均衡飲食,吃好一日三餐。另外,平和體質者還可酌量選食性平的補益食物以增強體質。

為了幫助平和體質者更好地補益身體,建議大家多吃—些「五行菜」,比如五行湯、五行粥、五行時蔬沙拉等。

五行粥:黑糯米,紅豆,白芝麻,綠豆,玉米,各少許(等量),同泡一夜後如常法煮粥,早餐食,對平和體質者健康有補益作用。

什錦五行菜:取各顏色的蔬菜,做成什錦炒菜、什錦蒸菜、什錦蔬菜沙拉等。五色代表五味,《素問·五臟別論》中說:「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所以吃五行菜,可以全面滋養身體,對身體健康很有益。

五行肉菜:選擇雞肉、牛肉、羊肉、豬肉、鴨肉等同烹飪,或湯,或萊,或粥,對身體都有益。

古語云:「民以食為天。」人類為了生活和生存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植物蔬菜、瓜果山珍、海味海產,應有盡有,加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真可謂飲食有道。這裡所說的「雜」不是濫食。宴會的八碗八碟,大吃狂喝,只會有害於健康,並非我們提倡的葷素搭配的飲食觀。不科學的「雜食」,非但不能互補,還會相互抑制,妨礙胃腸道對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

平和體質日常飲食要注重「雜」。雜食指的是粗糧、細糧都吃,葷菜、素菜搭配,膳食安排多樣化、全方位。古代醫學就指出:「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據醫學統計表明,百歲長壽的老人中絕大多數飲食習慣良好,膳食成分豐富,飲食簡單,食量適中,葷素不忌,素食為主。當今西方國家時興「四色膳食」,即每日膳食中都要有四種顏色的食品——白、紅、綠、黃。同樣基於雜食觀的原理。雜食的優越性在於營養物質齊全與互補。

穀類是B族維生素的來源,如果缺乏會影響生長發育,以及皮膚黏膜組織的病變。穀物中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穀粒的糊粉層,如果與薯類一起食用,可互補其各自營養素的不足。

蔬菜是營養物質的「綠色倉庫」。根菜、莖菜、葉菜、果菜等,含有許多無機元素鈣、磷、鐵、銅等,是組成骨骼,促進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所含的食物纖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肉、蛋、魚、蝦等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脂肪、肉類中的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更是人體中必需的氨基酸。

單調的食品,由於缺乏眾多營養成分,必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如牛奶和雞蛋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的營養物質。可天天吃這兩種,不吃其他菜肴,會造成機體缺鐵或心臟病變。選配雜食通過各自所含不同的營養成分相互調劑,對生長發育及臟器組織的功能才是有益的。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尤其是對於平和體質的人來說,食補就可以,不必進行葯補。古人云:「是葯三分毒。」我們平時之所以用藥,就是要藉助藥性,對「病」進行矯枉過正,使身體達到平和,而對於平和體質來說,本身就已經平和了,就不必再用什麼「補藥」對身體進行補益了,因為這樣一來,不僅達不到強壯體質的效果,甚至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那麼,平和體質的人應該樣進行食補呢?我們要認識到,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四個原則:

1.飲食有節

這一點對於中老年人尤為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入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

如果到了中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入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中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2.三餐有別

這主要指兩點,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在攝入量上,應做到「早飯吃好,中飯吃飽,晚飯吃少」,現在很多年輕人習慣於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這對健康是有害的。

3.合理搭配

飲食合理搭配就是要做到粗細糧混食,粗糧細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忌偏食或飲食單調。

4.飲食清淡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咸。據調查,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以上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因此,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不過飲食清淡也不應該絕對化,比如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會令體內鹽分丟失過多,這時就應注意及時補充鹽分。

另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吃飯時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吃飯時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情緒過於激動,興奮、憤怒等情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飯後不要躺卧和劇烈運動。

平和體質日常養生宜規律,有節制,不偏食,不嗜食,多吃五穀雜糧及水果、蔬菜。平和體質的飲食具體應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