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反覆感冒的氣虛體質——健脾避風,養正氣 第六章 體質偏頗,疾病的溫床:氣虛體質易感病症

分泌排泄太少就會廢物積滯,形成食積、宿便、濕熱、火毒、痰濕、淤血。而氣在人體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固攝把門,控制進出,尤其是分泌排泄。汗液、大便、小便、月經、白帶、五官分泌物等的分泌排泄要適度。該出的東西沒辦法出來,比如便秘,尿少,尿黃,體內就會有毒,皮膚就會出狀況;無尿就是尿毒症;汗該出不出,人就會煩躁,熱散不出去還會發胖;月經該出不出,那是閉經,不能懷孕,在閉經的基礎上還會發胖或者影響女性的第二性徵。分泌排泄太多又會精華外泄,天長日久,人就虛弱,形成虛性體質。氣虛體質由於「門」總是關不緊,因此,常出現自汗(白天不熱不活動也多汗,中醫叫汗證)、大便次數多而溏爛(慢性結腸炎)、月經崩漏(月經病)、白帶過多(帶下病)。白帶長期偏多的女性,通常容易發胖,比較倦怠慵懶。

氣虛的女性容易長色斑,而且面積大,顏色淡。額頭、口唇周圍也常有。氣虛女性一旦身上有炎症,較容易轉成慢性,最典型的就是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纏綿難治,經常複發,腰骶小腹墜脹疼痛,腰像快折了一樣,很難受,不耐疲勞。氣虛的人易患感冒,不容易好,再加上勞累,就容易轉成慢性支氣管炎。

女孩子長期節食會導致氣虛,常引起月經量明顯減少,顏色淡,甚至閉經;或者是好不容易來了,但是收不盡,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都不收。有的女孩子節食,體重減了,身材變好了,但是不能看臉,一看臉色黃黃的,眼大無神。凡是節食減肥減到身瘦臉黃、兩眼無神時,基本上都會月經不調。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致使氣血難以上行。

氣虛則腸道蠕動無力,很容易引起便秘。大家千萬不要大便一不通,就去吃牛黃解毒丸等通大便的葯。很多人完全把生活與體質偏頗割裂開來,大便不暢通,肚子脹,趕緊吃通便藥,一通,很舒服。但是問題真正的源頭沒有找到,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下一次大便又不暢通了,再吃瀉藥通大便,反覆傷氣。氣虛缺乏動力,就越發沒有力量把大便推出來,因此形成習慣性便秘。

大便不暢通,要先想想是否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水果吃得少,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或者缺乏活動;或者精神太緊張,熬夜了;或者天氣太乾燥了,找到原因改善一下,調整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不用吃藥大便也會暢通的。

另外,氣虛還會引起脾胃的不適,且氣虛者自身抵抗能力較弱,很容易誘發感冒、身體疲勞等癥狀。

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熱)這些正常的氣候現象,若發生異常之時就會侵入人體而致病,借用「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熱(火)邪」之名,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擾人體所致的疾病原因。這就是中醫里所說的「風邪」。

《黃帝內經》里講:虛證通常指正氣虛損所出現的病症,當外邪亢盛時,如果正氣不足,難以抵抗邪氣,就稱為「虛證」。虛證的形成,主要與先天不足、後天失養以及慢性病的耗損有關。

就氣虛體質者而言,風邪致病通常會有一些特點:

(1)善行數變:善行,是說風邪致病,病位行無定處。表現為肌肉、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的風濕性關節炎等。數變,則是說風邪致病的變化多,如蕁麻疹的皮膚瘙癢,疹塊時隱時現,此起彼伏。因蛇肉有很好的祛風作用,故而常為中醫用來治療這些關節與皮膚疾病,不過,用法及用量應該遵醫囑。

(2)浮越:風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所以病在表上,易於散泄。通常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咽癢、咳嗽、惡風、發熱、汗出等,就屬於感受了風邪。病初起可以用薑湯這些普通方劑對早期感冒有很好的療效。

(3)善動:意思是風邪致病,病症表現有搖動的特性,所以人體不由自主的晃動,如突然暈倒、眩暈、手抖、抽搐、面肌痙攣等,都屬於風邪致病。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腦血栓等,表現為發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動搖」的特徵,故稱為「中風」。治療時也要用祛風葯。

(4)兼邪致病:風邪經常與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風與寒、風與濕、風與熱、風與燥等,形成複合致病因素,病症表現則兼有兩種外邪的特點。

針對上述風邪的致病特點,氣虛體質者應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用一些防風邪的辦法。例如,春夏風邪最盛的時候,盡量不穿無肩、無領、露背的衣服,以免給風邪以可乘之機;不在陽台、樹下、露天或有穿堂風的廳堂、涼滑的水泥地上睡覺。此外,緊身衣和透氣性差的衣服因為不能散汗,所以汗出當風可能引發肌肉關節酸痛或四肢僵硬而致病。

此外,氣虛體質者如果不慎感受風寒,引發感冒等症,在癥狀初期應當採取祛風方案。下面這種就可以借鑒:

(1)側卧在床上,左側或右側均可。

(2)全身放鬆,手握拳,屈膝。用鼻吸氣,直到不能再吸時閉氣。

(3)堅持片刻直到忍耐不住時,緩緩吐氣。

(4)調勻呼吸,重複前面的動作。

(5)如此反覆呼吸,至出汗時翻身,姿勢同前,重複前面的動作,到身出大汗時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呼吸方法可以祛除體內風寒之氣,但在運作中要保持室內溫暖,不可受涼。否則會達不到驅除寒氣的效果。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切角跡低於髂嵴連線。主要病症為腹脹,進食後會加重,平躺則減輕,伴有噁心、納差、上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癥狀。胃下垂在中醫屬虛證,脾氣虛衰是根本的原因。輕度下垂者一般無癥狀,下垂明顯者可能會出現如下癥狀:

(1)腹痛:多為持續性隱痛。常於餐後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後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2)噁心、嘔吐:常於飯後活動時發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這是因為一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噁心、嘔吐。

(3)腹脹及上腹不適: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4)便秘:便秘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於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導致通過緩慢。

(5)神經精神癥狀:由於胃下垂的多種癥狀長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生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憂鬱等神經精神癥狀。還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

臨床上有很多醫生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治療胃下垂的辦法。在食療中也是如此。下面就介紹幾個食療的方子以供大家參考。

確診患有胃下垂後,可採用下列食療方調理:

1.豬脾棗米粥

【材料】豬脾2具,大棗10枚,粳米100克。

【做法】將豬脾洗凈切片,鍋中微炒,加入大棗、粳米添水煮粥,可酌加白糖調味,空腹服食,每日1次。半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豬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大棗和胃養脾,益氣安中;粳米補胃氣,充胃津。共煮為粥對胃下垂引起的形體消瘦、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確有康復保健之效。

2.豬肚黃芪湯

【材料】豬肚1隻,黃芪200克,陳皮30克。

【做法】將豬肚去脂膜,洗凈,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紮緊,加水文火燉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2天食完。5隻豬肚為一療程。

【功效】黃芪為補氣要葯,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尤其善於益氣昇陽,治療各種臟器下垂;陳皮理氣健脾,和中消滯;《隨息居飲食譜》說豬肚能「補胃,益氣」。豬肚黃芪湯可補中氣,健脾胃,行氣滯,止疼痛,對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胃下垂,頗有效驗。

3.蓮子山藥粥

【材料】豬肚1隻,蓮子、山藥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將豬肚去除脂膜,洗凈切碎,蓮子、山藥搗碎,和糯米同放鍋內,加水文火煮粥,早晚2次食完,隔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功效】豬肚為補脾胃之要品,山藥、蓮子、糯米補中益氣而養胃陰。脾胃得補,則中氣健旺,下垂的臟器即可回覆。

在預防胃下垂中還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

1.保持飲食營養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瀦留,要適當限制。而蛋白質食物應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