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長痘易怒的濕熱體質——祛濕清「濁」利身 第一章 濕熱氤氳,又濕又熱,排泄不暢的濕熱體質

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是濕寒,與熱在一起是濕熱,與風在一起是風濕,與暑在一起是暑濕。如果體內有濕邪,濕邪不除,則百病生。

濕邪的致病特徵是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黏滯、趨下。具體如下:

濕字,以「三點水」為偏旁,也就是說濕性類水,水屬於陰,所以濕屬於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會出現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的癥狀。由於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所以濕邪為害,易傷陽氣。

濕,給人的感覺是含有水分,沉重的。所以濕邪致病,臨床癥狀有沉重的特性,若濕邪外襲肌表,濕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如濕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等。濕邪還易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

濕有黏滯的特點。黏滯就是指有濕邪所導致的病症都是黏滯。這種特性的表現,如大便黏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以及分泌物黏濁和舌苔黏膩等;再者就是病程纏綿。

熱邪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熱為陽邪,熱的致病特點是往上走。所以熱邪為病,常見面紅,目赤,發燒,舌邊、舌尖紅腫或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紅腫痛等癥狀。

二、熱邪耗氣傷津,消灼陰液,常見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癥狀。

三、熱入血分,可使血流加速,甚至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從而出現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癥狀。

四、如果熱邪侵入血分,並且在此鬱結,使局部脈絡氣血不通,可發癰腫瘡瘍。故《靈樞·癰疽》說:「火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綜上所述,濕為重濁黏膩之邪,容易影響氣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噁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濕性重濁黏膩,與水同類,所以屬於陰邪,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所以屬於陽邪;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致病特點。濕熱之邪也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淤血久蘊等所形成。

肝病是濕熱之邪最常見的病症,多數肝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濕熱之邪的基本特徵。還有肝膽病中常見的腸胃道癥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

濕熱體質的人性情多急躁易怒,平時面有油光,容易口苦口乾,自覺身體發重,很容易睏倦,而且總是口舌生瘡。

從中醫方面來講,濕熱分為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下面就具體說一下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以及它們各自的治療方法。

脾胃濕熱會伴有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溏瀉,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膚髮黃,色鮮明如橘子,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肝膽濕熱會伴有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

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的患者,都會有納呆、嘔惡、腹脹等癥狀;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二者都可有黃疸的癥狀。黃疸是由濕熱熏蒸,膽汁不循腸道而外溢肌膚所致。

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雖然是同因致病,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在治療是要注意對症下藥。二者之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

(1)二者偏濕偏熱各有不同。雖然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之病因均為濕熱,但濕熱偏重不同。肝膽濕熱熱重於濕。熱的表現如身熱,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的表現也很明顯,而濕的表現相對較輕。脾胃濕熱濕重於熱,濕的表現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大便溏瀉表現明顯,熱的表現相對較輕。

(2)兩者治癒的療程及愈後效果不同。脾胃濕熱的治療時間較長,但愈後較少複發。肝膽濕熱雖治療的療程較短,但會經常發作。脾胃濕熱濕大於熱,濕邪致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所以一般纏綿難愈。

(3)兩者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肝膽濕熱因濕熱鬱結於肝膽,疏泄失職,肝氣鬱滯,不通則痛,故脅肋部脹痛不適。而脾胃濕熱為脘悶腹痛癥狀,無脅肋脹痛的癥狀。且肝膽濕熱有濕熱下注的癥狀,如陰囊濕疹、潮濕、睾丸腫脹、墜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癥狀。脾胃濕熱則沒有這些癥狀。

當然兩種濕熱也有相同的表現,如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都有腹脹、納呆、嘔惡等脾胃功能失調的癥狀。但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肝膽濕熱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癥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濕熱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致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癥狀相對明顯。肝膽濕熱多兼有脾胃癥狀,而脾胃濕熱則不兼脅痛,口苦等肝膽癥狀。

脾胃濕熱一般表現在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對脾胃濕熱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肝膽濕熱的臨場變表現也有很多,如脅肋滿悶,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治療肝膽濕熱的原則就是利濕清熱,清肝利膽的原則,對於濕偏重者,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對於熱偏重者,用龍膽瀉肝湯治療。但藥用時務須先請醫生確診方可。

濕熱體質者常見面部不清潔感,面色發黃、發暗、油膩。牙齒比較發黃,牙齦比較紅,口唇也比較紅。濕熱體質的大便異味大、臭穢難聞。小便經常呈深黃色,異味也大。濕熱體質的女性帶下色黃,外陰異味大,經常瘙癢,舌紅苔黃。

形成濕熱體質一方面是先天因素,後天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抽煙、喝酒、熬夜三者兼備。那註定是濕熱體質;滋補不當也促生濕熱體質,肝炎攜帶者也容易導致濕熱體質;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形成濕熱體質,尤其情緒壓抑後戒酒澆愁者。濕熱體質者易感皮膚、泌尿生殖、肝膽系統疾病。

濕熱體質在調養方面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飲食調養:少吃甜食,口味清淡

濕熱體質者要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食物,如綠豆、苦瓜、絲瓜、菜瓜、芹菜、薺菜、芥藍、竹筍、紫菜、海帶、四季豆、赤小豆、薏仁、西瓜、兔肉、鴨肉、田螺等;不宜食用麥冬、燕窩、銀耳、阿膠、蜂蜜、麥芽糖等滋補食物。

家居環境:避免濕熱環境

盡量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居住。濕熱體質的人皮膚特別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纖維、棉麻、絲綢等質地的衣物,尤其是內衣更重要,不要穿緊身的。

藥物調養:適當喝涼茶

祛濕熱的可以喝一些涼茶,但也不能過。也可以吃些車前草、淡竹葉、溪黃草、木棉花等,這些葯一般來說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

經絡調養:肝腧、胃腧、三陰交

濕熱明顯時首選背部膀胱經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黃、煩躁、失眠、頸肩背疲勞酸痛。上述穴位不要用艾條灸,可以指壓或者毫針刺,用瀉法,要針灸醫生才能做。

肝腧和胃腧

體內濕熱是濕熱體質的最重要表現,所以,調養濕熱體質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清熱祛濕,中醫養生講究七法,就是養神、養氣、居養、形養、食療、葯調和術養。對濕熱體質清熱祛濕我們就可以用中醫的七法來調養。

1.養神

養神可以從心理上、情緒上、道德品質上進行調養,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此為養生之首務,所謂養生先養心,萬病皆可心藥醫。其實濕熱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不良情緒長期淤積於心,不能及時排除而造成的,所以濕熱體質更要注意從精神方面進行調養。

養神第一個條件就是要睡眠充足,休眠可以讓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從而使體內各部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沒有負荷或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