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痰濕體質——祛痰除濕消脂 第一章 祛除濕痰,暢達氣血——「逆轉」痰濕體質

在中醫學中,吐出來的痰只是一個狹義的痰。「痰」涵蓋的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只要你的津液積聚了,停留了,處於一個不正常的運行狀態,它都叫痰。

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體質虛弱,中氣不足,由於脾虛不運,可以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滯逗留,損傷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陽被傷;或因熱病飲水過多,脾運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濕停留,聚集為痰。還有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鬱蒸,釀濕生熱也可以化為痰濁。

第三,外感失治,或體弱屢患外感,肺氣被傷,不能輸津四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貯於肺,肺氣不利,痰涌氣道而發,必致咳嗽痰多。

中醫認為,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宗氣(元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

一般來說,「煉液為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痰開始都是液態的,是停滯的水液,但是淤在那裡時間長了,就成了有形的物質。比如說身上長了一個肉疙瘩,西醫叫脂肪瘤,中醫叫做痰核。實際上它就是人體脂肪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從這個角度來說,「痰」是千變萬化的。很多疾病的表現都可以歸結於痰,比如說男性的陰莖硬結症,組織里長了一個硬東西,影響了勃起功能,手摸上去能感覺到硬結樣,這就是痰核。而女性的子宮肌瘤當然也在痰核的範疇。

「痰」的治療難度很大。有人形容說:「痰核」就像油漆,粘在那裡,你要去磨去摳,一點一點把它減掉,需要反覆沖、磨的過程。所以我們又把治「痰」時用的方法叫做化痰、滌痰、消痰。不少的藥物也都是本著「消」、「磨」的方法把痰去掉。

下面再給大家介紹些不同痰症的治療方法作參考: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風痰: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0克,銀花12克。

熱痰: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高熱數天後,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濕痰: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二陳湯加味:制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蒼白朮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氣候乾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咯血,病人覺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黃,清燥救肺湯出入: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

生活越來越方便,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生活的環境似乎是越來越舒適,室內有空調,冬暖夏涼,人們似乎忘記了自然環境的規律。出門坐車,就連上下樓的樓梯都有電梯取而代之,有些人甚至就住二樓也要坐電梯。這種好吃懶做的生活習慣,在不自覺中就讓人變成了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可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為了適應不可遏制的發展,人類遲早要進化出一種適應這種生活方式的體質,於是出現了很多痰濕體質的人。

肺、脾、腎三臟對於調節人體水液代謝非常重要,而現代生活方式就恰恰最傷肺、脾、腎三臟。肺位於胸腔,在五臟中位置最高,肺臟通過呼吸推動水液由上往下暢流全身,是水之上源。看看生活中我們是怎樣在不知不覺中讓肺臟飽受委屈的,久用電腦,含胸駝背。任何一個臟器功能的正常行使必須依賴於良好的結構和空間,長期胸廓不舒展致使肺臟不能充分呼吸,再加上長期不運動,結果氧氣吸入不夠,二氧化碳呼出不充分,呼吸淺,吸進來的空氣還是污染的,呼吸的質量很差。氧氣少,食物如何充分代謝?二氧化碳多,體內如何不堆積垃圾?這就是為什麼不勞作、不運動也會感到很累,會覺得腰酸背痛的原因。

現在一般人餐桌上的是經過深度加工的食品,膏粱厚味、肥甘油膩。中國人的脾胃天生是用來受納運化五穀雜糧等天然食品的,最怕加工得面目全非的食品和肥甘油膩、膏粱厚味常吃就會消受不起。最後,脾胃怠工,吃喝進來的食物不少化成了半成品造成了痰濕。所以,痰濕體質從外形、指標上看似乎並不缺少能量,多形體龐大肥碩、血糖高、血脂高。問題是這些能量發揮不了作用,能量的代謝停在了中游,半途而廢,滋生疾病。

還有暴飲暴食、冰凍寒涼、經常吃減肥藥也是脾胃最為害怕的,青少年的痰濕體質多數和這個有關。小時候吃冰凍寒涼的東西太多,會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促生或加重陽虛、氣虛、痰濕、淤血體質偏頗。痰濕體質、陽虛體質間夾者,一旦發胖就是中重度肥胖,很不好治。

凡是傷肝膽的習慣都不可避免地會傷脾,因為它們的關係太密切了。所謂的「見肝之病」就「知肝傳脾」。經常生氣、情志不舒展、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都是肝膽最不喜的,肝木克脾土,脾傷則生痰濕。經常熬夜的人,舌象是典型的痰濕壅盛舌象,即舌苔厚膩、久久不退。夜裡11點到凌晨1點,是膽經當令的時候,熬夜影響膽氣的疏泄,肝膽相照,必然影響到肝臟,進而影響肝及脾。

由肝及脾,慢慢形成痰濕體質,這在中青年女性中較為常見。有的女性越是不開心就越吃,越吃就越胖,越胖就越不想動,想躺想睡,呈現出一派痰濕體質之象。雖然「脾為生痰之源」,但是切不可以忘記「肝木克脾土」,肝才是「罪魁禍首」。

所以,對治痰濕體質一是要多運動,注重飲食調理,更重要的是養好肝脾。

痰濕體質的人多數容易發胖,而且不喜歡喝水。小便經常渾濁、起泡沫。痰濕體質的人舌體胖大,舌苔偏厚;常見的還有經遲、經少、閉經;痰濕體質的人形體動作、情緒變化、說話速度顯得緩慢遲鈍,似乎連眨眼都比別人慢。經常胸悶、頭昏腦漲、頭重、嗜睡,身體沉重,惰性較大。進入中年,如果經常飯後胸悶、頭昏腦漲,是脾胃功能下降,是向痰濕體質轉化的兆頭。

痰濕體質的女性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美容困擾,比如容易發胖、皮膚經常油膩粗糙、易生痤瘡等,因此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經通、水道通、穀道通、皮膚通、血脈通、情緒通。

痰濕體質人群多是多吃、少動的一類人群,比較容易出現在先貧後富、先苦後甜、先餓後飽成長經歷的企業家、官員、高級知識分子等人群中。痰濕體質的人易感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

痰濕體質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飲食調養:入口清淡

痰濕體質不要吃太飽,吃飯不要太快;美容不要隨大流,多吃水果並不適合痰濕體質;吃一些偏溫燥的食物,如荸薺、紫菜、海蜇、枇杷、白果、大棗、扁豆、紅小豆、蠶豆,還可以多吃點姜;痰濕體質的人應該少吃酸性的、寒涼的、膩滯和生澀的食物,特別是少吃酸的。如烏梅、山楂等。

家居環境:多曬太陽

痰濕體質的人起居養生要注意多曬太陽,陽光能夠散濕氣,振奮陽氣;濕氣重的人,經常泡泡熱水澡,最好是泡得全身發紅,毛孔張開最好;痰濕體質的人穿衣服要盡量寬鬆一些,這也利於濕氣的散發。

藥物調養:健脾胃,祛痰濕

痰濕體質者也可以用一些中藥草來調理。祛肺部、上焦的痰濕可用白芥子、陳皮;陳皮和党參、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濕;赤小豆主要是讓濕氣從小便而走。

經絡調養:中脘、水分、關元

改善痰濕體質的主要穴位有:中脘、水分、關元等,最適合用艾條溫灸,一般灸到皮膚髮紅髮燙。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1個穴位灸。如果灸後出現口苦、咽喉干痛、舌苔發黃、大便乾結、夢多或失眠,癥狀明顯的,停灸即可。

中脘、水分、關元三穴

《黃帝內經》中有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起居。」人在生氣、動怒時,呼吸加快,肺泡擴張,耗氧量加大,肝糖原大量損失,血流加快,血壓升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