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缺水急躁的陰虛體質——滋陰潤津降虛火 第三章 津液少,陰不足——愛「上火」的根源

元代名醫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一書中,有一篇論述相火的專篇《相火論》。朱丹溪的相火論源於南宋理學思想。理學家程灝、程頤兩兄弟說:「天地陰陽之運,升降盈虛,未嘗暫息,陽常盈,陰常虛,一盈一虛,參差不齊,而萬變生焉!」朱丹溪受這一思想啟發,認為人之孕育與成長,都和天地之氣有關,相火論就是在「陽有餘,陰不足」的認識基礎上產生的。

朱丹溪在《相火論》中闡述了相火的實質,他認為,凡動皆屬火,火內陰而外陽,且有君、相之分,君火寄位於心,相火寄位於命門、肝、膽、三焦諸臟。「相火」又包含正常和異常兩種不同狀況,即「相火之常」與「相火之變」:「相火之常」,是指處於正常狀況下的相火,即人身生生不息的機能活動,為生命之源;「相火之變」,是指處於異常狀況下的相火,是指相火妄動,即動失其常,其實就是人體機能活動失去節制,導致人身生命機能異常活動,為致病之本。

丹溪認為:「人之疾病亦生於動,其動之極也,病而死矣。」即在動失其常的異常狀況下,相火非但不能產生並維持人體生生不息的機能活動,反而危害人體導致病變,故稱「相火之變」。丹溪由於充分認識到「相火之變」對人體的危害,所以贊同李東垣倡導的「相火元氣之賊」的觀點。

而人體陰精在發病過程中,極易虧損,各類因素均易致相火妄動,耗傷陰精,如情志過極、色慾無度、飲食厚味等,都易激起臟腑之火,煎熬真陰,陰損則易傷元氣而致病。所以,朱丹溪主張抑制相火、保護陰精,還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在養生預防方面,他主張以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修身養性來遏相火妄動。

在飲食上,他提出平日常食「自然沖淡之味」,如谷、蔬、果、菜,可收補陰之功。

在臨床治療上,他主張滋陰降火,滋陰為本,降火為標。他創製的大補陰丸,就是採用黃柏、知母來降陰火,熟地、龜板補腎水。

另外,朱丹溪還指出一些藥物如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天門冬之類,均為味厚補陰藥物,用於虛者補氣最有療效。

縱觀朱丹溪的相火論,其實他也旨在告誡人們一點,就是養生要以滋陰為要,千萬不要引起「相火之變」,一旦相火妄動,耗傷陰精,受害的必是你自己。

辦公樓里的小白領們工作壓力大,精神長期緊張,經常就會抱怨:「煩,又上火了。」那麼,「上火」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中醫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溫暖身體,提供生命的能源,這種「火」又稱「命門之火」。在正常情況下,「命門之火」應該是藏而不露、動而不散、潛而不越的。但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導致陰陽失調,「命門之火」便失去制約,改變了正常的潛藏功能,火性就會浮炎於上,人們就會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疼等癥狀,這就是「上火」了。

引起「上火」的具體因素有很多,如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煙酒以及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會引起「上火」。春季風多雨少,氣候乾燥,容易「上火」。為預防「上火」,我們平時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要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飲料。

《本草綱目》中記載綠豆可以消腫通氣,清熱解毒。而梨可以治痰喘氣急,也有清熱之功。《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方子,醫治上火氣急、痰喘很有效。原文是這麼說的:「用梨挖空。裝入小黑豆填滿,留蓋合上捆好,放糠火中煨熟,搗成餅。每日食適量,甚效。」

這裡,再為大家介紹幾款祛火的食療方:

1.綠豆粥

【材料】石膏粉,粳米,綠豆。

【做法】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功效】可以祛胃火,容易便秘、腹脹、舌紅的人可以多喝。

2.梨水

【材料】川貝母、香梨、冰糖。

【做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功效】對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都有療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上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的陰陽是平衡的。實火就是陰正常而陽過多,它一般癥狀較重,來勢較猛;而虛火是指陽正常陰偏少,這樣所表現出的癥狀輕,但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通過以下的方法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上火」是實火還是虛火。

1.看小便

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同時舌質紅,是實火;小便顏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

2.看大便

大便乾結、舌質紅為實火;大便乾結、舌質淡、舌苔白為虛火;大便稀軟或腹瀉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

3.看發熱

如果身體出現發熱的癥狀,體溫超過37.5℃時,全身燥熱、口渴,就說明內熱大,是實火;發熱時手腳冰冷,身體忽冷忽熱,不想喝水,是體內有寒,為虛火。

一般來說,人體輕微「上火」通過適當調養,會自動恢複;如果「上火」比較厲害,就需要用一些藥物來幫助「降火」。如果是實火,中醫最常用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葯,連吃三天肯定降火。但目前單純實火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了,多數都是虛火,如果是虛火,就要用艾葉水泡腳或用大蒜敷腳心降火後再行進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古詩中隨處可見詠荷的詩句。這種可供觀賞的本草既入詩畫,也是一味良藥。《本草綱目》中記載:「牙齒疼痛。用荷葉蒂七個,加濃醋一碗,煎成半碗,去渣,熬成膏,時時擦牙,有效。」可見其具有清熱祛火的療效。中醫認為,荷葉味苦,性平,歸肝、脾、胃經,有清熱解暑、生髮清陽、涼血止血的功用,鮮品、干品均可入葯,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以及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症。而荷葉的祛火功能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養心佳品。

荷葉入饌可製作出時令佳肴,如取鮮嫩碧綠的荷葉,用開水略燙後,用來包雞、包肉,蒸後食用,清香可口可增食慾。荷葉也常用來製作夏季解暑飲料,比如荷葉粥,取新鮮荷葉一張,洗凈煎湯,再用荷葉湯與大米或綠豆共同煮成稀粥,可加少許冰糖,碧綠馨香、清爽可口、解暑生津。荷葉粥對暑熱、頭昏腦漲、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症有效。

荷葉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的功效,因此,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患者,除了經常喝點荷葉粥外,還可以每日單用荷葉9克或鮮荷葉30克左右,煎湯代茶飲,如果再放點山楂、決明子同飲,則有更好的減肥、降脂、降壓之效。

取荷葉適量,洗凈,加水煮半小時,冷卻後用來洗澡,不僅可以防治痱子,而且具有潤膚美容的作用。

荷全身都是寶。除了荷葉,果實蓮子有補脾益腎、養心安神的作用,可煮粥食用;蓮子心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藕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散淤的作用,藕粉是老人、幼兒、產婦的滋補食品,開胃健脾,容易消化;藕節具有止血消淤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等,可取鮮品30~60克,搗爛後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蓮蓬具有化淤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崩漏、尿血等出血症,取5~9克,煎服;蓮須具有固腎澀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遺精、尿頻等,3~5克代茶飲或煎服;荷梗具有通氣寬胸、和胃安胎、通乳的作用,常用於妊娠嘔吐、胎動不安、乳汁不通等9~15克代茶飲或煎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養生專家。將中醫理論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既有益於身體健康,又增添了生活的樂趣。

小小豆芽怎麼有這麼大的作用呢?中醫認為,豆芽尤其是綠豆芽,在去心火、止血方面有強大的功效。在春季吃豆芽,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豆芽能清熱,有利於肝氣疏通、健脾和胃。

經常去菜市場的家庭主婦們會發現,豆芽也有不同的品種。傳統的豆芽指黃豆芽,後來市場上出現了綠豆芽、黑豆芽、豌豆芽、蠶豆芽等新品種。雖然豆芽菜均性寒味甘,但功效不同。

綠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適合濕熱郁滯、口乾口渴、小便赤熱、便秘、目赤腫痛等人群食用。黃豆芽健脾養肝,其中維生素B2含量較高,春季適當吃黃豆芽有助於預防口角發炎。黑豆芽養腎,含有豐富的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含量比綠豆芽還高。豌豆芽護肝,富含維生素A、鈣和磷等營養成分,蠶豆芽健脾,有補鐵、鈣、鋅等功效。

豆芽最好的吃法是和肉末一起入湯,熟了放鹽和味精即可,應盡量保持其清淡爽口的性味。豆芽不能隔夜,買來最好當天吃完,如需保存,可將其裝入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