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口才基礎 第四章 提高說話水平要知道的修辭知識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體說,當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要表達某一事物或道理時,運用聯想或想像,引進另一種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達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體、更貼切、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使聽者愛聽,聽得明白,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人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善於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讓他打比喻,那麼,惠子就沒法說話了。」於是,梁王對惠子說:「希望你今後說話時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假若有個人不知道『彈』為何物,您告訴他彈就是『彈』,他能明白嗎?」梁王說:「當然不明白了。」

惠子說:「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訴不知道這事物的人們,您說不打比喻行嗎?」梁王說:「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本來梁王是不讓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個比喻,說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標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比如,毛澤東曾說,有些人寫文章長而空洞,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這裡,長而空的文章就是本體,臭而長的「裹腳布」是喻體,「就像」是喻詞。

一次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解釋說:「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小時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鐘;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五分鐘,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切體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原理,讓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們說話是為了描繪事物,或闡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這些東西表述得生動具體,使人印象深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話半功倍,具有說服力。

莊子一生都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一天,莊子家裡一點糧食也沒有了。萬般無奈,他只好拎個袋子到朋友監河侯那裡借點糧食。監河侯正收拾行裝要外出。莊子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監河侯滿口答應:「好說,好說,不過我正要進城收租金,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莊子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等你回來,我一家人不就餓死了嗎?於是說:「老兄啊,剛才我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監河侯問:「什麼事,你快說。」

莊子說:「剛才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在路邊聽見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見人。原來在路上的車轍里,有一條小魚,嘴巴一開一閉地在叫著。它說:『我從東海來,現在快乾死了,先生能不能給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越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後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游回東海了。你看這樣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地說:『我現在已經快乾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畫雖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已變成魚乾了。先生只好到乾魚攤上找我了。」』監河侯聽到這裡,滿臉通紅,連聲向莊子道歉,喊來家人,給莊子裝了滿滿一袋糧食。

運用比喻說理,簡潔明了,喻體非常廣泛,俯拾皆是。只要與你說明的道理有內在性質的共同點,就可以信手拈來,達到目的。

象徵是比喻的延伸和擴大,它是藉助於特定的具體事物,來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道理的修辭手法。

一位在醫學院里任職的教授,正在給剛入學的新生們講第一堂課: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到海邊散步。沙灘上有許多被昨夜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被困在淺水坑裡,掙扎著,想要回到大海的懷抱。

走著走著這個男入發現遠方有一個瘦小的身影,不知疲倦地正忙碌著。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正彎腰撿起水窪里的小魚,然後再用力地扔回大海,一條又一條不停地重複著相同的動作。男人問道:「孩子,這海灘上有成千上萬條小魚,你一個人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著,但並沒有停止動作。「既然知道,幹嗎還干傻事呢?」男人又問。小男孩只是默默地撿起小魚,再把它們扔回大海,並不回答。男人忍不住又問了一句:「你這麼做,又有誰在乎?」小男孩邊扔邊說:「這條小魚在乎!這條,還有這條……」

講完這個故事,教授接著說:「今天,你們在這裡開始了大學生活,從此每一個人都將在這裡學會如何去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所有的病人,但是你們可以救一部分人,為他們減輕痛苦。因為你們的存在,人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的。」

這位教授在演說中,先是講述一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後藉助這個小故事所喻示的精神品質,告誡他的學生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具有起碼的職業道德。

一般來講,象徵可分為明徵和暗征。明徵就是象徵客體、象徵意義、聯繫詞在話語中同時出現,這類象徵意義較明顯、固定。暗征則只通過對象徵客體的精細、巧變的說法來暗示其象徵意義,以期引發人們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誇張是為強調事物的某種特徵而故意言過其實,或者誇大事實,或縮小事實,讓聽者對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一是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二是能加強說話的感染力;三是能啟發聽者的想像力。運用誇張,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漫無邊際,做到言過其實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實而又勝似真實。

楚國官員申無宇的守門奴僕因偷酒器被發覺而畏罪潛逃。為了逃避申無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躍成為細腰宮守卒。因為楚國的法律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準到楚王宮裡抓人。那名奴僕自以為有了「尚方寶劍」,整日囂張狂妄。可是,沒想到申無宇卻在楚王不知道的情況下徑直到宮裡把那位奴僕捉了回來。楚王知道了之後非常氣憤,命令申無宇把那個奴僕放出來。

申無宇說:「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分十個等級,上層統治下層,下層侍奉上層,上下互相維繫,國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門奴僕畏罪潛逃,借王宮之地庇護犯罪之身。如果讓他真的得到庇護,那麼其他奴僕便會互相效法,盜賊公行,誰還能禁止得了!長此以往,社會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楚王細細琢磨了一番,覺得很有道理,便免去了申無宇擅闖王宮之罪。

申無宇把窩藏一個奴僕與天上的太陽、社會不安、江山不保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誇大了事實,但卻收到應有的效果。

誇張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過其實」而又有真實性作為基礎,這就有利於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喚起人們的想像,收到突出個性形象的效果。如下面的例子。

有三個人在一起談論如何節約,其中一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節約墨水,無論寫什麼,字都寫得像芝麻粒兒一樣大小。」第二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減少手錶的磨損,天一黑,就把手錶給停了。」第三個人說:「你們說的都一般,我認識一位老先生,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

如果說為了「節約」眼睛連報紙都不看了,還不為誇張,可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就不能不是誇張了。可以想像,這位節約眼鏡的老先生用節約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時,該又是何等節約啊!

誇張雖然言過其實,但不等於浮誇,它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才能造成強烈的震撼效果。

比擬,即根據一定的想像,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

比擬能使人產生聯想,以獲得話語的形象感和生動感。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

擬人又叫「人格比」。就是賦予大自然、動物、抽象事物等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擬物即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比擬為彼物。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游武夷山時,不小心被蒺藜劃破了裙子,頓時遊興大減,中途欲返。女導遊見狀微笑著走近老人身旁說:「這是武夷山對您有情啊!它想牽住您,不讓您離去,好請您多看她幾眼。」

幾句話,把老人的不快吹得無影無蹤。武夷山的熱情好客是機敏的女導遊所賦予的,這裡就用了擬人手法,而且表達得十分得體。

三國時期,馬家有五兄弟。這五個兄弟的字里都有一個常字。五兄弟中,以馬良的才學最高,當地流傳一句話,叫做:「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原來,馬良的長相有個特點,眉間有白毛。這裡不說「馬良最良」,而是說「白眉最良」,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