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

中國茶葉大事記神農時代

傳說茶葉作為飲料,始於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農時代,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神農本草經》

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貢品的最早記述。《華陽國志》

春秋嬰相齊景公時(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明春秋時茶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之載,表明當時四川一帶已出現茶葉買賣市場,是為茶作商品交易的最早記載。《僮約》

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結廬於四川蒙山,親植茶樹,是佛教僧徒種茶的最早記載。

東漢(公元25~220年)東漢、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的《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藥理功能的最早記述。

晉(公元265~420年)吳國君主孫皓對韋曜「密賜茶荈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三國志》

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飲用漸廣。隋文帝開皇年間,文帝病腦,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於是人們競采之,茶逐漸由藥用而發展為社交飲料。

唐(公元618~907年)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現浙江長興縣)建立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造「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該貢茶生產延續600多年。

據《封氏聞見記》所載回鶻入朝時,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說明茶馬交易始自唐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詔征天下茶稅,十取其一,是為茶稅之始。

世界上第一部茶業專著陸羽的《茶經》問世(公元8世紀後期),全書共分三卷十節。此書對各國茶業的發展影響深遠,人們奉陸羽為「茶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僧最澄大師自中國攜茶樹種籽回國,植於近江台麓山,是為茶種傳日之最早記載。

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命王涯為榷茶使,對茶實行專營專賣,實行榷茶。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在賜法門寺茶具系列中有鎏金銀的茶籠子、茶碾子、茶盒子等,現存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下宮珍寶館、為我國古代早期專用茶具,屬珍貴文物。

宋(公元960~127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弛茶禁,實行通商法。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買茶於秦、鳳、熙河諸州,用茶易西番各族馬匹,是為塞外通商貿易之最早記載。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現福建省建甌縣)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包括地產、天時、採摘、蒸壓、製造等二十篇。他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為歷史上獨一無二之偉跡。

明(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馬司,專營茶馬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這對炒青散葉茶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

16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

1618年,皇室派遣欽差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據Johan_Nieuhoff記述,茶與牛乳同飲,乃始自公元1655年廣州官吏宴請荷使之時。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箱茶150擔,輸往英國,始開中國內地與英國茶葉直接貿易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獲得在美國波士頓出售的特許執照。

1785年「中國皇后」號海輪抵紐約,是為海運華茶至美之始。

1833~1834年,印度茶葉委員會派秘書戈登(Gee_James_Gordon)先後來華,兩次調查中國栽茶、制茶方法,收集茶籽,招雇制茶技工,積極發展印度茶業。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美國第一艘快艇「東方號」駛華,運茶至英國倫敦。

1861年在湖北漢口成立了俄商第一家磚茶加工廠。

鴉片戰爭之後,開闢「五口通商』,隨著外貿發展,茶葉出口量年有增加,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達到13.4萬噸(268萬擔),創歷史最高紀錄。

1893年,我國茶葉技工劉竣周(浙江寧波人)應聘去俄國喬治亞指導發展茶業,成績卓著,1909年俄政府授予三級勳章.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於1924年復授予勞動紅旗勳章和獎勵證書,原劉等住房闢為「茶葉博物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由鄭世璜、周復率領茶工數人,赴印度、錫蘭(即今之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回國時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機械制茶方法和先進產制技術。試驗地設於南京。

1896年,福州市成立福州機器造茶公司,是為最早之中國機械制茶業。

1907年,中國茶業協會在倫敦成立。

民國(公元1912~1949年)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送展的安徽省「太平猴魁」、江西省「婺綠」和浙江省「惠明茶」,均獲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

1923年,安徽六安省立第三農業學校創設茶業專業。

1931年,在上海、漢口設立了中國茶葉檢驗機構。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行政院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稻、麥、棉、絲、茶五項被列為中心改良事業。茶葉發展更為人們所關注。

1937年,中國實業部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六產茶省政府及上海、漢口、福州諸商埠茶商,聯合組織了中國茶業公司,旨在提高茶葉品質,確定茶葉標準,改進茶葉產制運銷事宜,以擴大貿易,復興茶業。該公司總辦事處設在上海北京路墾業大樓,並於六月一日正式開幕。

1940年,由復旦大學教務長孫寒冰和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處處長兼中國茶葉公司協理和總技師的倡議和推動下,遷址重慶的復旦大學增設茶業系(科),由吳覺農兼任系主任,並於1940年秋開始在各產茶省招生。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創建的茶葉專業系科。

1941年,在「東南茶業改良總場」基礎上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茶葉研究所。所址設在福建省崇安縣,於1945年停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今)1949年12月,中國茶葉公司在北京成立,吳覺農任經理、屬貿易部、農業部雙重領導,統管茶葉生產、收購及內外銷業務。

1949年,復旦大學遷回上海,為適應形勢需要,於秋季開設茶葉專修科,開始招生。

1950年3月貿易部頒發了「輸出茶葉檢驗暫行標準」和「茶葉產地檢驗暫行辦法」。

1950年10月,在中國茶葉公司中南區公司和武漢大學農學院倡議下,合辦茶業專修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今)1951年底,為了加強茶業領導,貿易部、農業部發出茶葉分工聯合指示。有關茶葉生產初制加工歸農業部領導,中國茶葉公司專營收購、精製與貿易業務,由外貿部領導。

1952年3月,農業部、外貿部發出關於1952年茶葉生產、收購聯合指示:要求提高單產,提高質量,普遍墾複荒蕪茶園,發放貸款,預付收購定金等。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復旦大學農學院從上海併入瀋陽農學院,其中茶葉專修科調入安徽大學農學院。同時武漢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入華中農學院。浙江農學院始設茶葉專修科。

1953年3月,農業部在杭州、長沙分別召開茶葉生產座談會,討論提高茶葉品質和茶葉轉產問題。

1954年,農業部、外貿部及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召開了全國茶葉專業會議,確定「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方針,並提出「以開展互助合作為中心,積極整理現有茶園,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迅速墾複荒蕪茶園,有計畫地在山區丘陵地帶開闢新茶園,改進產制技術,提高茶葉質量」的指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