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茶與文化-4

(八)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採茶戲,是直接由採茶歌和採茶舞脫胎髮展起來的。如採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採茶歌」。再如採茶戲的人物表演,又與民間的「採茶燈」極其相近,茶燈舞一般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採茶戲,也叫「三小戲」,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參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採茶戲,如蘄春採茶戲,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過去民間採茶歌、採茶舞的一些522茶文化篇傳統。其特點是一唱眾和;即台上一名演員演唱,其他演員和樂師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時,和唱「啊嗬」、「咿喲」之類的幫腔。演唱、幫腔、鑼鼓伴奏,使曲調更婉轉,節奏更鮮明,風格獨具,也更帶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其次,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係。

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係。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場」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

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722茶文化篇之中。又如20年代初,我國著名劇作家田漢創作的《環珴璘與薔薇》中,就有不少煮水、拿茶、泡茶和斟茶等場面,使全劇更接近生活,也更具真實感。5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戲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戲劇中的茶事內容,不僅在舞台上常常可見,而且出現了諸如《茶館》、《喜鵲嶺茶歌》等一類以茶文化現象、茶事衝突為背景和內容的話劇與電影。《茶館》

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劇以舊時北京裕泰茶館為場地,通過茶館在先後不同三個時代的興衰及劇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這部話劇在國內久演不衰,在巴黎獻演以後,還轟動了法國和整個西歐。

不只在我國舞台,茶在其他各國的戲劇中,也早已有反映。例如1692年英國劇作家索遜在《妻的寬恕》一劇中,就特地插進了茶會的場面。另兩部英國劇作《雙重買賣人》和《七副面具下的愛》,也都有不少飲茶及有關茶事的情節。再如荷蘭1701年就上演的《茶迷貴婦人》,至今在歐洲有些國家,仍作為古典戲出現在舞台上。至於我國東鄰日本,其尚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我國,所以在他們的影視中,和我國的情況一樣,飲茶、茶道的情節,隨處可見,還創作了《吟公主》這樣以茶道為主要線索的電影。《吟公主》講的是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反對權貴豐臣秀吉黷武擴張,最後以身殉道的故事。其主要宣傳的,也即是要人們熱愛和平、尊長敬友和清心寡欲的所謂「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朱自振)

(九)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藝,主要集中在壺、碗、杯、盞的茶具和團茶、餅茶的形制及飾面上。如宋朝北苑的龍、鳳貢茶,其飾面的花紋特別講究,經常更新。宮內更有在貢茶上加上其他裝飾物的活動,其時稱之為「綉茶」。另再就是工藝雕塑中的茶事內容。這類例子也很多,如清乾隆時,著名雕刻家杜士元在一件《東坡游赤壁》的雕中,即刻有一船,船上七人風姿各異,船頭有一童子在持扇烹茶,茶盤中有三隻茶杯,清晰可見。至於與茶有關的建築,主要有茶館、茶寮、茶室和茶亭等等。這裡著重就美術的繪畫方面情況作一簡單介紹。

繪畫是對自然景物、社會生活的一種描摹或再現。繪畫起源甚早,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山洞中,洞壁就留有早期人類的畫作。茶在我國也是一種史前即飲的飲料,但是,關於飲茶和茶的有關畫卷,遲至唐朝才見提及。據稱,在現存的史冊中,能夠查到的與茶有關的最早繪畫,是唐朝的《調琴啜茗圖卷》。

不過,也有人提出,我國畫中的茶,不應比詩詞中的茶遲這麼久;同是取材或反映社會生活,詩詞中西晉有多篇作品提到茶或專門吟茶,在這時的畫卷中,不應也不可能沒有茶的反映。西晉著名畫家衛協、張墨作品的題材很廣,他們922茶文化篇畫作中究竟有無畫到過茶?因無記載,史證難找;但是,在東晉王廙、顧愷之、戴逵、夏瞻、孫尚子和晉明帝司馬紹這些人中,他們生長或長期生活在喻茶為「素業」的江南,所以,根據常理推測,我國繪畫中的茶事內容,當在東晉以前就有,只是這種畫和有關這種畫的記載沒有傳存下來而已。

同樣,唐朝以茶為題材的畫,也不只《調琴啜茗圖》等極少的幾幅,應該和唐朝茶葉詩詞的情況一樣,在開元以後,有一個日甚一日的發展過程。因為開元年間,不只是茶和詩的蓬勃發展年代,也是我國畫的興盛時期。如開元時,我國的著名畫家就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李和小李將軍),以及盧鴻、吳道子、盧楞伽、張萱、梁令瓚、鄭虔、曹霸、韓干、王洽、韋天忝、陳閎、翟琰、楊庭光、范瓊、陳皓、彭堅、楊寧、王維、楊升、張璪、周昉、杜庭睦、畢宏等數十人。而這時,如《封氏聞見記》所載:寺廟飲茶,已「遂成風俗」;在地方及京城,還開設店鋪,「煎茶賣之」。上述這麼多繪畫名家,特別是他們在為寺廟作壁畫中,如其時傑出畫家吳道子,曾為長安、洛陽的兩地道觀寺院繪製壁畫三百餘間,他們不可能不把當時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新興的飲茶風俗,吸收到畫作中去。

五代時,西蜀和南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