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茶的沖泡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衝泡得法,並非易事。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異非常明顯。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沏茶)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就總結了煮茶用水的經驗:「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媺惡,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可見,要真正泡好茶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

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

所謂「實用性」,就是要從實際需要與條件出發,可以是沖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所謂「科學性」,就是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所謂「藝術性」,就是要選用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文明的沖泡程序與方法等。總之,要掌握好茶葉的沖泡,重點是要選擇適宜的泡茶用水與器皿;同時,要學會科學的沖泡技術。

(一)泡茶用水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

「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茶湯品質。水質不好,就不能正確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水」,俗稱杭州「雙絕」。「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名揚遐邇。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1.對泡茶用水的認識在歷代古茶書中,有不少篇章和專著論及茶與水的關係,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上面提到的唐代陸羽《茶經》中的「五之711煮」,還有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宋代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和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獻忠的《水品》、田藝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湯蠹仙的《泉譜》和陸廷燦的《續茶經》中「五之煮」等等。

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歸納起來,其要點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潔。宋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王安石還有「水甘茶串香」的詩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鮮。宋唐庚的《鬥茶記》記載:「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兩冽,土中泉淡而白。流於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三是貯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岕茶記》中指出:

「養水須置石子於瓮」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進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明代羅廩在《茶解》中介紹得更為具體,他說:「大瓮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瓮預置於陰庭,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暴於日中,則內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敗矣。」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生活飲用水(當然包括泡茶用水),已有條件提出科學的水質標準。衛生飲用水的水質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四項指標:

第一項為感官指標。色度不得超過15度,並不得有其他異色;渾濁度不得超過5度;不得有異臭異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見物。

第二項為化學指標。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要求氧化鈣不超過250毫克A升,鐵不超過0.3毫克A升,錳不超過0.1毫克A升,銅不超過1.0毫克A升,鋅不超過1.0毫克A升,揮發酚類不超過0.002毫克A升,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不超過0.3毫克A升。

第三項為毒理學指標。氟化物不超過1.0毫克A升,適宜濃度0.5~1.0毫克A升,氰化物不超過0.05毫克A升,砷不超過0.04毫克A升,鎘不超過0.01毫克A升,鉻(六價)不超過0.5毫克A升,鉛不超過0.1毫克A升。

第四項為細菌指標。細菌總數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群在1升水中不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也是通過凈化後的天然水。

(劉祖生)

2.泡茶用水的選擇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種為好,自古以來,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我國泉水(即山水)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百餘處之多。鎮江中泠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號稱中國五大名泉。

(1)鎮江中泠泉又名南零水,早在唐代就已天下聞名。

劉伯芻把它推舉為全國宜於煎茶的七大水品之首。中泠泉原位於鎮江金山之西的長江江中盤渦險處,汲取極難。「銅瓶愁汲中濡水(即南零水),不見茶山九十翁」。這是南宋詩人陸遊的描述。文天祥也有詩寫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如今,因江灘擴大,中泠泉已與陸地相連,僅是一個景觀罷了。

(2)無錫惠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此泉於唐代大曆十四年開鑿,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張又新《煎茶水記》

中說:「水分七等惠山泉為第二。」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和清代吏部員外郎王澍分別書有「天下第二泉」,刻石於泉畔,字跡蒼勁有力,至今保存完整。這就是「天下第二泉」的由來。惠山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色透明,甘醇可口,水質最佳;中池為方形,水質次之;下池最大,系長方形,水質又次之。歷代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都把惠山泉視為珍品。相傳唐代宰相李德裕嗜飲惠山泉水,常令地方官吏用壇封裝泉水,從鎮江運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全程數千里。當時詩人皮日休,借楊貴妃驛遞南方荔枝的故事,作了一首諷刺詩:「丞相長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憂遲。吳園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3)蘇州觀音泉為蘇州虎丘勝景之一。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將蘇州虎丘寺石水(即觀音泉)列為第三泉。該泉甘洌,水清味美。

(4)杭州虎跑泉相傳,唐元和年間,有個名叫「性空」的和尚遊方到虎跑,見此處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便想建座寺院,但無水源,一愁莫展。夜裡夢見神仙相告:「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夜遣二虎遷來。」第二天,果然跑來兩隻老虎,刨地作穴,泉水遂涌,水味甘醇,虎跑泉因而得名。名列全國第四。其實,同其他名泉一樣,虎跑泉也有其地質學依據。虎跑泉的北面是林木茂密的群山,地下是石英砂岩,天長地久,岩石經風化作用,產生許多裂縫,地下水通過砂岩的過濾,慢慢從裂縫中湧出。這才是虎跑泉的真正來源。據分析,該泉水可溶性礦物質較少,總硬度低,每升水中只有0.02毫克的鹽離子,故水質極好。

(5)濟南趵突泉為當地七十二泉之首,列為全國第五泉。趵突泉位於濟南舊城西南角,泉的西南側有一建築精美的「觀瀾亭」。宋代詩人曾經寫詩稱讚:「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歷山塵,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至真」。

一般說來,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爽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因此,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有些泉水,如硫磺礦泉水已失去飲用價值。

泡茶用水,雖以泉水為佳,但溪水、江水與河水等長年流動之水,用來沏茶也並不遜色。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寫詩描繪船家用江水泡茶的情景,詩云:「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也,澄之既凈,香味自發。」說明有些江河之水,儘管渾濁度高,但澄清之後,仍可飲用。通常靠近城鎮之處,江(河)水易受污121染。唐代《茶經》中就提到:「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也就是到遠離人煙的地方去取江水。千餘年前況且如此,如今環境污染較為普遍,以致許多江水需要經過凈化處理後才可飲用。

井水屬地下水,是否適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論。有些井水,水質甘美,是泡茶好水,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東傳心殿內的「大庖井」,曾經是皇宮裡的重要飲水來源。一般說,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