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茶的鑒別

(一)新茶與陳茶

新茶與陳茶是相比較而言的,在習慣上,將當年春季從茶樹上採摘的頭幾批鮮葉,經加工而成的茶葉,稱為新茶。茶葉收購部門的「搶新」,茶葉銷售部門的「新茶上市」,茶葉消費者的「嘗新」,指的都是每年最早採制加工而成的幾批茶葉。但也有將當年採制加工而成的茶葉,稱為新茶;而將上年甚至更長時間採制加工而成的茶葉,即使保管嚴妥,茶性良好,也統稱為陳茶。

對於比較多的茶葉品種來說,新茶與陳茶相比,理所當然地以新茶為好。「飲茶要新,喝酒要陳」,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對飲茶生活的總結。宋代唐庚的《鬥茶記》中曾提到:「吾聞茶不問團銙,要之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新茶的色香味形,都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稱之為「嶄鮮噴香」。隔年陳茶,無論是色澤還是滋味,總有「香沉味晦」之感。這是因為茶葉在存放過程中,在光、熱、水、氣的作用下,其中的一些酸類、酯類、醇類,以及維生素類物質發生緩慢的氧化或縮合,形成了與茶葉品質無關的其他化合物,而為人們需要的茶葉有效品質成分含量卻相對減少,最終使茶葉色香味形向著不利於茶葉品質的方向發展,茶葉產生陳氣、陳味和76陳色。

但是,並非所有的茶葉都是新茶比陳茶好。有的茶葉品種適當貯存一段時間,反而顯得更好些。例如,一些新採制的名茶,如西湖龍井、旗槍、洞庭碧螺春、莫干黃芽、顧渚紫筍,等等,如果能在生石灰缸中貯放1~2個月,那麼,湯色依然清澈晶瑩,滋味同樣鮮醇可口,葉底青翠潤綠不改,而且未經貯放的聞起來略帶青草氣,經短期貯放的卻有清香純潔之感。又如盛產於福建的武夷岩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雲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當,也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這是因為這些茶葉在貯存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兩股氣味,一股是茶葉緩慢陳化時形成的陳氣,二是因少量黴菌產生而形成的霉氣,兩氣相混,和諧相調,結果產生了一種為人們歡迎的新香氣。

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多數茶葉品種新茶比陳茶好,但也有陳茶不亞於新茶,甚至反比新茶好的,於是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鑒別新茶與陳茶?這可從以下幾方面去識別:

(1)色澤:茶葉在貯存過程中,由於受空氣中氧氣和光的作用,使構成茶葉色澤的一些色素物質發生緩慢的自動分解。如綠茶葉綠素分解的結果,使色澤由新茶時的青翠嫩綠逐漸變得枯灰黃綠。綠茶中含量較多的抗壞血酸(維生素C)氧化產生的茶褐素,會使茶湯變得黃褐不清。而對紅茶品質影響較大的茶黃素的氧化、分解或聚合,還有茶多酚的自動氧化的結果,會使紅茶由新茶時的烏潤變成灰褐。

(2)滋味:陳茶由於茶葉中酯類物質經氧化後產生了一種易揮發的醛類物質,或不溶於水的縮合物,結果使可溶於水的有效成分減少,從而使茶葉滋味由醇厚變得淡薄;同時,又由於茶葉中氨基酸的氧化和脫氨、脫羧作用的結果,使茶葉的鮮爽味減弱而變得「滯鈍」。

(3)香氣:陳茶由於香氣物質的氧化、縮合和緩慢揮發,使茶葉由清香變得低濁。

上述區別,是對較多的茶葉品種而言的。而且,貯存條件良好,這種差別就會相對縮小。至於有的茶葉,貯存後品質並未降低,那就另當別論了。

(姚國坤)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

茶樹由於在年生長發育周期內受氣溫、雨量、日照等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及茶樹自身營養條件的差異,使得加工而成的各季茶葉自然品質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這是人們對季節茶自然品質的概括。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長江中下游茶葉主產區,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劃分,一般是從季節變化結合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性進行的,通常,春茶是指當年5月底之前採制的茶葉;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採制而成的茶葉;7月中以後採制的當年茶葉,就算秋茶了。由於茶季不同,採制而成的茶葉,其外形和內質有很明顯的差異。對綠茶而言,由於春季溫度適96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頭年秋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壯,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幼嫩芽葉毫毛多,與品質相關的一些有效物質,特別是氨基酸及相應的全氮量和多種維生素富集,不但使綠茶滋味鮮爽,香氣濃烈,而且保健作用也佳,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好的時期。許多名茶,諸如高級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高橋銀針、君山銀針、顧渚紫筍等等,都是由春茶早期的幼嫩芽葉經精細加工而成的。所以,在我國歷代文獻中,都有「以春茶為貴」的記載。唐代吳興太守張文規的《湖州焙貢新茶》詩、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雙井茶》詩、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蘭亭花塢茶》詩、元代虞伯生的《游龍井》詩、明代傑出書畫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詩、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王士慎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詩中,也都有讚美「春茶為上」的詩句。

夏季由於天氣炎熱,茶樹新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於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不及春茶鮮爽,香氣不如春茶濃烈。相反,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喊、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成茶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兩季生長、採摘,新梢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張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泛黃,茶葉滋味、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當然,就紅茶品質而言,由於夏茶茶多酚含量較多,對形成更多的紅茶色素有利,因此,由夏茶採制而成的紅茶,干茶和茶湯色澤顯得更為紅潤,滋味也比較強烈,但是夏茶氨07中國茶經基酸含量顯著減少,這對形成紅茶的鮮爽滋味又是不利的。現將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分述如下,以供選購茶葉時作參考。

干看主要從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上加以判斷。凡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紅茶色澤烏潤,綠茶色澤綠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毫毛;且又香氣馥郁者,乃是春茶的品質特徵。凡紅茶、綠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紅茶色澤紅潤,綠茶色澤灰暗或烏黑;茶葉輕飄寬大,嫩梗瘦長;香氣略帶粗老者,乃是夏茶的品質特徵。凡茶葉大小不一,葉張輕薄瘦小;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且茶葉香氣平和者,乃是秋茶的品質特徵。

另外,還可以結合偶爾夾雜在茶葉中的花、果來判斷,如果發現有茶樹幼果,估計鮮果大小近似綠豆,那麼,可以判斷為春茶,因為茶樹通常在9~11月現花授精,春茶期間正是幼果開始成長之際。若茶果大小如同佛珠一般,可以判斷為夏茶。到秋茶時,茶樹鮮果已差不多有桂圓大小了,一般不易混雜在茶葉中,但7~8月間茶樹花蕾已經形成,9月開始,又出現開花盛期,因此,凡茶葉中夾雜有花蕾、花朵者,乃秋茶也。但通常在茶葉加工過程中,經過篩分、揀剔,是很少混雜花、果的,因此,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濕看就是進行開湯審評,通過聞香、嘗味、看葉底來進一步作出判斷。沖泡時茶葉下沉較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透黃,紅茶湯色紅艷顯金圈;茶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葉張脈絡細密,葉緣鋸齒不明顯者,為17春茶。凡沖泡時茶葉下沉較慢,香氣欠高;綠茶滋味苦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有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欠厚帶澀,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不論紅茶還是綠茶,葉底均顯得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葉脈較粗,葉緣鋸齒明顯,此為夏茶。凡香氣不高,滋味淡薄,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葉緣鋸齒明顯的,當屬秋茶。

(姚國坤)

(三)真茶與假茶

真茶與假茶,既有形態特徵上的區別,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差異。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茶葉則由茶樹幼嫩芽葉經採摘、加工而成,有其獨特的功用,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所稱:「凡諸茶,味苦甘,微寒無毒,去痰熱,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氣,清神少睡。」決定茶葉功用的是其內含的生化成分,這是近代藉助化學分析方法逐漸揭示的。假茶,乃是用形似茶樹芽葉的其他植物的嫩葉,如柳樹葉、冬青樹葉、女貞樹葉、槭樹葉等,做成類似茶葉的樣子,再冒充真茶出售,它有害人民身體健康。

真茶與假茶,對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人,只要多加註意,是不難識別的。但有時把假茶原料和真茶原料一起拌和加工,就增加了識別的難度。

真茶與假茶,一般可用感官審評的方法進行鑒定。即運27中國茶經用視覺、味覺等器官,對茶葉固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