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銀妝素果 辰溪酸蘿蔔

遠古的湘西,有很多神秘的事情,包括它的飲食。大湘西(包括懷化、湘西州、張家界)是個多民族的地方,聚集著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在飲食上注重酸香辣臘。

湘西飲食以辛香酸辣、腌制、熏制、臘食聞名湖南,樹起湘菜山區菜的大旗。湘西人喜歡把蔬菜製成酸萊、罈子菜,以便下飯和保存。湘西最著名、最龐大的飲食場面是侗族的合攏宴,最多時達萬人共餐。在重大節日,侗族把餐桌、椅子、碗筷、菜肴從村寨中每家每戶收集起來,將餐桌合攏,擺成一長條,再將菜肴擺在長桌上,擺好碗筷,椅子置於長桌兩旁。客人就座後,跳舞聯歡,開餐前舉行集體酒令助興。

辰溪位於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連接雪峰山脈和武陵山脈,屬懷化北端,東連漵浦,南鄰懷化,西接麻陽、瀘溪,北近沅陵,總面積不到兩千平方公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丘陵山區地貌,以香柚、臍橙、烏雞、酸蘿蔔、麻鴨聞名。

辰溪歷史悠久,秦屬黔中郡,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辰陵縣,漢高祖五年易名辰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更名辰溪縣,一直沿襲至今,數千年來民風淳樸,生活安逸。

辰溪流行「冬吃蘿蔔夏吃薑」,酸蘿蔔在辰溪一帶最為有名,當地村民家家腌制,採用土家族的傳統製作工藝和引進侗族喜食酸食的習慣,以獨特的油辣子做作料,使蘿蔔成品顏色鮮艷,質地生脆,酸辣香甜,美味可口。辰溪酸蘿蔔注重酸、甜、苦、辣、色、香、麻,吃時切碎現拌,生津開胃,促進消化,增強食慾。特別是辰溪女人,把酸蘿蔔當作休閑食品和美容食品,時不時嚼兩塊酸蘿蔔提味、補充水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吃酸蘿蔔的人慢慢擴散增多,成為湘西人的共同愛好。酸蘿蔔成為湘西的特色小吃,也有人把辰溪酸蘿蔔叫湘西酸蘿蔔,誤以為產於湘西。

辰溪人腌制酸蘿蔔,選擇新鮮實心的大水蘿蔔,在溪水中淘洗乾淨,在太陽底下切成一厘米厚的長片,大蘿蔔片長達尺許,再改刀成四厘米寬的條塊。有的因為陶瓷罈子小,切成斜圓片。土陶罈子洗凈晾乾,倒入煮開的山泉,加粗鹽、甜酒水、姜、花椒等作料,再加泡菜腌製劑充分溶解。把剛切片的蘿蔔片倒入壇中,讓蘿蔔片完全浸入在鹽水中,壓實壇蓋,密封嚴實,放在灶邊或暖窖保持十八度左右。

酸蘿蔔腌制一周後,變得酸香可口。取出蘿蔔片,拌上紅辣油、香料即可食用。有的老陶瓷罈子,浸泡了五十到上百年的酸蘿蔔,放入切好的蘿蔔第二天就變酸出味。浸泡好的酸蘿蔔成粉紅色,加上辣椒末,顏色艷麗、迷人,很能誘起食慾。原始的辰溪酸蘿蔔,泡好後呈黑色,酸味更濃更辣。在辰溪那段時間,我喜歡把酸蘿蔔當零食吃,閑暇的時候吃上一塊兩塊,酸酸甜甜的,很刺激我的味覺。

辰溪是雲貴高原的南方門戶,歷來為雲貴高原和湖湘物資集散地,也是南來北往的商家聚集地。商賈多集中在辰溪,收集雲貴高原下來的山貨,把他們運往岳陽、武漢販賣;再把湖南、湖北的日常用品和茶葉運到辰溪,送上雲貴高原和湘西山區,賺取其中差價。伴隨辰溪的經濟發展,來往的客商增多,酸蘿蔔在商賈間流行,把製作配方傳播開去。

商賈還帶動了辰溪辰河戲的繁榮。辰河戲是辰溪的地方戲之一,以高腔為主,兼有低腔、崑腔、彈腔,十九世紀引進彈腔,又受常德漢戲影響,加入漢劇藝人和劇目,聲腔以高腔和彈腔為主。辰河高腔源於弋陽腔,融入湘西民歌、號子、儺腔,獨立成為湘西大戲,音樂曲牌連綴體,一人啟口,眾人幫和,其節以鼓,不託管弦,以嗩吶代替人聲幫腔,即高亢、粗獷,又飽和、濃郁,起到人聲難盡的妙處。辰河戲藝術樸實、化妝簡單,無成套武功。角色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臉、丑角五大行,擅長表現悲劇。

因為辰河戲的繁榮,也帶到了辰溪酸蘿蔔的發展,辰河戲的角兒都喜歡吃辰溪酸蘿蔔,其微酸和微甜的酸蘿蔔湯汁,恰好補充了演員的喉干舌燥,看戲的鄉親和商賈,在寒冷的冬天,烤著炭火看辰河戲,容易上火,皮膚乾燥,也喜歡吃酸蘿蔔來潤肺祛火,打發時間。

我到辰溪,正好是下霜的深秋,天氣已經轉寒,夜晚也要烤火,房東給我送來辰溪酸蘿蔔,我邊吃酸蘿蔔,邊聽房東侃辰河戲的民角,夜晚很容易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