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銀妝素果 白溪煨豆腐

白溪鎮位於新化縣城北部四十公里,聞名的古鎮,有二千餘年歷史,曾是蚩尤和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有小南京之美譽。古鎮八景中外知名,白溪水豆腐更是名震天下。白溪鎮坐落在資江邊,資水四十八溪,溪溪產一絕,最具風采的是白溪豆腐絕。

秦統一中國後,新化居民依然椎髻徒跣、斷髮紋身、耕田有邑、水行山處、不服王化,世稱梅山蠻。宋神宗熙寧三年,梅山正式歸附朝廷,設上、下兩邑,上邑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下邑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白溪在梅山上邑。

民間所說白溪,泛指油溪、青實、鄧家、何思、檀山、水月、鵝溪、橫岩、東富、榮華、澧溪、圳上等鄉鎮。白溪地處大熊山南麓丘陵,跨資水兩岸。資水從南塘入境,在石子灣改向西流,經愛民出境去榮華,境內河段20公里,水域寬廣。白溪境內有油溪、白溪、思本溪等支流,明麗如鏡,油溪從坪溪入鏡,經油溪鄉注入資水;白溪從吳家台入鏡,匯合董溪、鵝溪,經白溪大橋注入資水;思本溪從新源入境,經民新村注入資水。

白溪原先是片白沙洲,樹木叢生,十分清靜,稀疏地住著幾十戶人家。

白溪最初的豆腐是豆糊,由一戶外來的老太婆所制,豆腐潔白如雪,鄰居都跟她學做豆腐。有一回,她們洗包袱的小溪旁冒出一股泉水,抬頭看見正南天空有朵蓮花雲,上面立著觀音菩薩。眾人馬上焚香燒紙,禱告祈求,後人在洗包袱的地方修建金佛殿,殿旁挖口井,名金殿井,井水清澈甘甜,如今被水淹沒。

乾隆十年,私服私訪江南,途經白溪,夜宿村頭小店。店主是當年跟老太婆學做豆腐的玄孫,不知道客人是當朝天子,只拿水豆腐招待。乾隆細嘗慢品,越呷越覺得鮮嫩,又要「再來幾盤」,店主連送三盤,乾隆好不歡喜,連歇九宿。臨走時吩咐店家備筆墨,題寫「走過天下路,白溪好豆腐」。店主把匾額懸掛廳堂。某日,一翰林遊學於此,見匾額口呆目驚,忙問店主。店主講述其經過,翰林說:「這是當今天子御筆。」眾人不解,為何天子將「白沙」寫成「白溪」,店主回憶說乾隆爺當時多喝了兩杯,將白沙錯寫成白溪了。白溪便從此傳開,一直稱呼至今。乾隆回朝不久,即宣白溪豆腐進貢。

白溪豆腐歷史久遠,製作精細,原料講究純凈,磨漿細膩如乳,燒漿用石膏要恰如其分。成品潔白細嫩,久煮不散,鮮美可口。

白溪豆腐吃法很多:鮮嫩的水豆腐開湯,拌以蔥葉、生薑等作料,色、香、味俱全,尤以鮮、香為著,入口生津,落肚口有餘香。用凈化後的泥鰍拌鮮豆腐,鍋內溫度升高後,泥鰍鑽進豆腐里,吃起來又鮮又甜,別有風味。魚凍豆腐是白溪一帶人家過年必備的佳肴,它以新鮮鯉魚拌豆腐、白辣椒煮熟,冷凍後再吃,入口即化。

白溪豆腐最有特色的是煨豆腐,新鮮的水豆腐難於保存,白溪人民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初加工水豆腐。白溪及周邊地區,是薪柴比較集中的地方,農民多用柴火煮飯做菜,很多食物煙熏火烤。水豆腐不適宜煙熏火烤,農民就利用柴火燃盡餘下的火星及草木灰的餘熱,在做完飯菜之後,撥開火星,在滾燙的草木灰里挖個坑,把水豆腐平整的放在坑裡,蓋上草木灰,經過一個晚上的餘熱燒烤,水豆腐的水汽收斂干後,豆腐質硬堅挺,拿提隨便。其實,水豆腐的一部分水分被草木灰的餘熱烤乾,另一部分被草木灰吸干。把煨過的豆腐拿到溪水裡浸泡四五分鐘,用手輕輕揉摸豆腐表面,洗得溪水泛白,豆腐放太陽底下收干表面水汽,晚上用鐵絲篩架在灶上,豆腐平鋪在篩子里,經過一兩夜的烘烤,煨豆腐半干。

炒煨豆腐,先切成薄片,鍋內多加一層油,油燒開後,豆腐片平鋪鍋底,豆腐很快被炸黃或起小泡,翻動豆腐,不停的炒動,等另一面微黃,加鹽、辣椒粉、味精等作料,稍微加點水,水收干即可出鍋。

煨豆腐吃起來才外韌清脆,裡面滑爽細嫩,豆腐甘甜爽口、豆香撲鼻,是很好的下酒下飯菜,也可以做點心、零食。細細品味煨豆腐,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