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銀妝素果 桑植菜豆腐

桑植地處武陵山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山水秀麗、溪河縱橫、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居住著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十八個民族,古稱西南夷地,保留了很多蠻夷風俗。

桑植與臨澧、慈利相鄰,它特有的小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造成十年九災,糧食缺乏。桑植境內的澧水、婁水、苦竹河等河流,水流湍急、常年不凍,地下泉水很多,水質較好。桑植縣所產的豆腐比較有名,水豆腐、千層豆腐、鹽豆腐乾、菜豆腐四樣並駕齊驅。

桑植鹽豆腐乾在清代咸豐年間開始流行製作,暢銷長沙、武漢、廣州等地,曾列為貢品,名噪京城。

桑植現在最流行的是菜豆腐,其實是我們常說的和渣,是道最普遍又吃法多樣的綠色食品,因為在和渣里加入切細的青菜葉,看上去白綠相間,就像菜葉鑲嵌在豆腐中。

菜豆腐製作比較簡單,黃豆浸泡後磨碎成豆漿,兌水放進鍋里,摻入切細的青菜葉、韭菜,用文火煮熟凝結,菜豆腐成乳白色,中間間雜綠葉,色相誘人。菜豆腐不用去除豆渣,人稱懶和渣。菜葉煮在菜豆腐里,清新爽口,豆腐細嫩甜膩、晶瑩滑爽、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最常見的菜豆腐有殘菜和渣,人家辦完紅白喜事,表示感謝鄰里相互幫助,送碗有肉湯殘萊的大雜燴,回家在柴火上一煮,香氣誘人,味美爽口。

菜豆腐最多的時候是春節,土家族人每家每戶做豆腐,就會剩下一些豆渣,土家族人為了節約來之不易的糧食,加上野菜葉,煮著當飯吃,就是傳說中非常流行的和渣飯。

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桑植土家族人春節做的豆腐越來越多,剩下的豆渣也越來越多,他們把豆渣煮熟發醇,捏成拳頭大小的豆渣丸,用柴火熏干,做成香臘製品,食用時搗碎加水上料,做成下飯菜,那酸的豆渣,能夠增強食慾,容易下飯。

菜豆腐是一道素食,有健美減肥的功能,在城市是道時尚菜,清淡中帶著乳香味。

山林的土家人,食慣了粗糙的苞谷,再吃和著湯水的菜豆腐,容易下喉入肚。盛夏酷暑,土家人喝碗菜豆腐,既解渴又消暑;放置幾天的菜豆腐,豆渣化酸,土家人做成酸和渣,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入口癢酥酥的,喉嚨舒服無比。寒冬臘月,將酸和渣放辣椒、豬油、鹽、大蒜,架柴火上邊熬邊吃,如麻辣豆腐、臭豆腐一樣,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吃碗新鮮菜豆腐,既溫暖了自己的胃,也潤滑了乾涸的喉嚨,可以在山坡上唱幾句山歌。

桑植縣被張家界的旅遊帶動後,來賀龍故居遊玩的人不少,菜豆腐作為一道特色菜被遊客傳播,成為桑植縣的特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