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京華煙雲 北京炸醬麵

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古代稱湯餅、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託等。我國的麵條起源於漢代,已有兩千年歷史。早期麵條呈片狀,逐漸演變成條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麵條基本形成,《齊民要術》記載的水引餅與現代麵條相近。南北朝至唐代,麵條品種開始豐富,出現了過水涼麵,民間興起吃壽麵的習俗。宋代麵條發展迅速,多達三四十種。元代出現挂面,明代出現抻面。清代出現五香面、八珍面,乾隆年間又出現伊府麵。陸續形成了麵杖擀、手抻、刀削、機器軋制等多種多樣的製作方法。舊時,旅館飯店門外還喜歡掛把撈麵條的笊籬來招徠客人,表示價格實惠,麵條好吃。

麵條分布區域甚廣,因地域不同形成若干頗具地方特色的面系。京津一帶有打滷麵,山西有刀削麵,陝西有臊子面,蘭州有牛肉拉麵,湖北有熱乾麵,四川有擔擔麵,江南一帶有陽春麵,兩廣有伊府麵,北京有炸醬麵等。諸多麵條品種中炸醬麵分布的地域最廣,北方、中原一帶不用說,廣東、福建、重慶等地也接納了炸醬麵的味道和口感,被稱為中國飲食的國粹,外國人也喜歡中國的炸醬麵,在日本、韓國、歐美等地都很流行。

明代後期,朱櫪主導北京城,漸習北人風俗和飲食。甘陝晉魯各路商賈在北京城大行商肆,建立北方經濟樞紐,湯麵順勢帶進北京城。老北京炸醬麵百吃不厭,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吃頓炸醬麵解饞,聊表進京之勞。北京人做老北京炸醬麵的炸醬非常講究,醬一定用干黃醬和甜麵醬,豬肉的精肉和肥肉按三七比例切成小丁,做醬小火糗、醬面泡;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拌面的麵碼兒幾乎不重複。北京城有首順口溜:「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心裡美,切幾批兒,焯江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就是說北京炸醬麵的,說得非常詳細,又有趣味。

老北京炸醬麵的起源說法眾多,有落魄說,即晚晴破落貴族子弟吃不起羊肉,就吃炸醬麵度日。有歷史說,即中國人發明並製作麵條的時間早於世界上其他地方,是阿拉伯麵條或者義大利麵條的祖先,炸醬麵即是其代表。有逃難說,即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打到北京城,慈禧、光緒逃到西安,吃到了口味可口的炸醬麵,後來帶西安炸醬麵老闆進京開館。這些說法都有些牽強,準確的還是明朝末年,甘陝晉魯商賈在北京聚居,把他們家鄉的打滷麵和臊子面的做法和吃法混合起來,形成現在的北京炸醬麵。

炸醬麵由菜碼、炸醬、煮熟的麵條三者拌合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加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了菜碼即成炸醬麵。麵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麵。

北京人常把炸醬麵當飯吃,暑天吃炸醬麵既方便快捷又開胃消暑。行走在北京的大小衚衕里,看到大雜院的街坊四鄰聚在一堆吃飯聊天,他們端著碗炸醬麵,碗里擱根脆黃瓜,在當院或門洞里一蹲,吃兩口炸醬麵,咬一口黃瓜,還邊聊天邊下棋,其樂融融,趣味橫生。

老北京炸醬麵的精髓在炸醬,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還有脊丁炸醬、三鮮炸醬、木樨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數十種。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麵,湯要篦盡。北京人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叫全麵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只有兩片子的水蘿蔔纓,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麵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蔔纓和絲。初夏以新蒜、焯過水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麵碼兒。盛夏、秋季,物產最為豐富,麵碼兒最全,是吃炸醬麵的最好季節。冬天,北京大雪紛飛,麵碼兒突出蘿蔔絲、白菜絲,另有一番傲雪風味。

做炸醬,首先要選好黃醬,黃豆質量好,加的是白面,加棒子麵的醬涼後容易坨在一起,拌不開。其次是炸醬的火候和配料,火候要均勻,炸醬的配比要合適,五花肉切成半厘米見方的小丁,肉丁肥瘦兼有,黃醬放少點,炸出來的醬才香噴噴的。炒鍋上火倒油燒熱,放蔥段、薑末、蒜末炒香,下五花肉丁中火煸炒,逼出豬油加料酒去腥,加生抽炒勻,將肉丁盛出。鍋內留煸肉的豬油,把調均的甜麵醬和干黃醬倒進鍋里炒出醬香味,加五花肉丁、香菇丁、薑末,小火慢慢熬十餘分鐘,直到醬和肉丁水乳交融,湯汁收干,加蔥白末,用餘溫將蔥白燜熟,炸醬就做好了。

老北京人吃炸醬麵,習慣用豬油炸醬,趁熱吃時很香,豬油一涼醬就凝固了,沒法拌勻;現在北京人用色拉油炸醬,拌起來更方便,吃了也健康。常用的菜碼有豆芽、芹菜、青豆兒、黃瓜絲、心裡美蘿蔔絲、白菜絲、青蒜、大蒜等八樣,在煮麵前用開水焯一下,瀝干水分待用。

煮麵時多放些水,加鹽,面不會粘在一起。面不要煮得太爛,點三次水即可,有一點點生,有嚼勁最好吃,麵條煮好了冷水衝掉麵糊,爽滑可口。不會煮麵的年輕人可以選擇高壓鍋煮麵,水開之後下挂面,冒氣用冷水淋鍋蓋,撈出麵條剛好。面煮好拌上兩大勺香噴噴油膩膩的炸醬,即干香又味甜。醬不要太多,否則太咸。放入各種菜碼,攪拌均勻,即可開吃。

北京人吃炸醬麵,喜歡在肩上搭著毛巾,蹲在大槐樹下,端著個大碗,吸溜吸溜地吃,還大口啃黃瓜、大蒜,有時來口二鍋頭下面,特有北京情懷。

現在,走到天津、山東、東北、上海、重慶、廣東、香港、台灣等地,也看到很多老百姓喜歡吃炸醬麵,只是做法上稍微有些改進和區別。韓國的炸醬麵由華僑帶入,以春醬為調味料,加洋蔥、蝦、肉類等。有些外國高級餐館也賣炸醬麵,擺放相當精緻,碟子周邊擺上黃瓜絲,中間盤放著麵條,碟子芯放炒雞蛋,最中央一撮炸醬,像工藝品。

我吃炸醬麵,還是喜歡北京的炸醬麵,特別是老北京炸醬麵,吃了最解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