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京華煙雲 北京爆肚

爆肚是北京的風味小吃,為湯爆肚的統稱,多由回族人經營。爆肚分三種做法,有油爆、芫爆、湯爆。油爆、芫爆多為舊時飯館、餐館製作,湯爆即白水爆,多為街頭攤點製作。爆肚中的爆是講其速度快,牛羊肚切成橫絲放在滾燙的開水中焯,一焯一撈,數秒即成。爆肚要水量大、滾開、火力旺,肚子的部位不同火候要求不一樣,行家裡手爆肚,散丹五秒,肚板七秒,肚葫蘆、肚領、肚蘑菇八秒。爆的時間短了,爆出來的肚片還生,味不夠;爆的時間長了,爆出來的肚片偏老,原味全失;只有爆的火候恰到好處時,肚片吃起來才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牛肚仁水分多,極嫩微脆,蘑菇頭鮮美滑潤,食信嚼不爛只能整吞整咽。

湯爆肚分羊爆肚和牛爆肚兩種,牛爆肚又分百葉、肚仁、厚頭、百葉尖等四種,羊爆肚又分散丹、肚領、肚板、蘑菇、蘑菇尖、食信、葫蘆、大草牙、肚仁、肚絲等九種。爆好後,加作料醬油、米醋、芝麻醬、香油、豆腐乳、蝦油、蔥花、香菜、蒜汁、辣椒油等,吃起來才味道絕佳。

湯爆肚只適合於羊肚、牛百葉,牛肚的其他部位質厚易韌,不宜水爆,氽的時間稍久就不能吃。

羊肚組織細軟,洗凈後潔白,普通爆肚攤把羊肚分成四個部位,定有專名。緊接食管部分是瘤胃部位最大,有毛巾狀小肉瘤,俗稱肚板。肚板有兩塊,相連處有條較厚的肉峰最嫩,稱肚領。肚領去皮只用內部凈肉又白又厚,稱肚仁。形如連環方形的蜂窩胃稱肚葫蘆。重瓣胃如一頁一頁摺疊的布片稱散旦,也叫百葉。芻胃俗稱肚蘑菇,又滑又軟,接近腸部的一段較細小的叫蘑菇尖。羊肚中最貴的是肚仁,其次是百葉、蘑菇,肚板最便宜。羊散丹是羊的小胃,一盤散丹需要四隻羊的胃;羊肚領是羊大胃上的脊樑,一盤肚領需要六隻羊的胃;羊肚板是羊的大胃,口感發老,有嚼勁和彈口,肚板薄切成塊,爆時出現小碗,吃時用小碗兒舀作料,久嚼後囫圇咽下,別有一番滋味。

牛百葉是牛的小胃,色澤各異,呈現黑、黃、綠等顏色,吃飼料的牛百葉發黑,吃糧食稻草的牛百葉發黃。牛肚仁是牛大胃上的脊樑,中間部分叫大梁,端部分開的叫三叉,大梁比三叉嫩。

爆肚湯是白開水加蔥絲、花椒,本身無味,味道全靠作料來輔助,達到美味的效果。爆肚的作料以芝麻醬為主,醬油、辣油、香菜、蔥花、乳腐鹵為輔。爆肚下鍋,一次用量很少,每次只有半小碗,二兩左右,每片都受熱均勻,爆熟程度一致。

老北京人講究「吃秋」,有俗話說「要吃秋,有爆肚」,拿爆肚來做秋冬季節的區別。清代乾隆年間,每年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街頭攤販就經營起爆肚,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衚衕有爆肚楊,聚集了不少食客;爆肚馮、爆肚滿等,在食客中最出名,成為食客的搶手貨。

爆肚馮由山東名廚馮天傑在清代光緒年間開創,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著稱。爆肚依牛羊肚不同部位分為十三種,羊肚板、肚葫蘆、羊食信、羊肚蘑菇稱爆肚四樣硬貨。講究羊肚牛肚新鮮現宰,不用乾貨水發;做工精細,摘、裁、切講究技巧和學問;嚴格掌握爆的時間和火候;作料精緻細膩。爆肚馮把羊肚分為葫蘆、食信、肚板、肚芯、肚仁、肚領、散丹、蘑菇、蘑菇頭等九個部位,把牛肚分為肚仁、百葉、百葉尖、厚頭等四個部位,常做的有羊三樣、羊四樣及幾個部位的組合拼盤。

爆肚王首創王金良,有百年歷史,他爆的爆肚為京城一絕,有「爆肚之王」之稱。爆肚王只做爆肚仁、散丹、牛百葉、肚板、肚領等樣,選料、加工、作料樣樣講究,按傳統手藝去做。原料須頭天屠宰鮮肚,牛百葉、羊散丹一葉一葉地洗,刀功薄厚整齊不碎,爆的水溫、火候掌握得極為合適,堅持每次只爆一盤,不用大鍋燴。爆肚仁和爆牛百葉為王氏父子首創,肚仁乳白色,似蝦仁,牛百葉脆且嫩,別具風味。

湯爆肚風味獨特,下酒極佳,可獨酌小飲,不宜海飲大嚼,唯有小酒館、小吃攤才有。我與好友徐強,喜歡喝點小酒,也喜歡細嚼慢品,就選擇在小攤點上吃爆肚來打發時間。攤主賣爆肚時,按客人指定的部位論價下開水爆熟,我們要了肚仁、肚板、肚領、牛百葉等物。攤主告訴我們,要保持爆肚的脆嫩,必須及時吃完,稍冷即回生,時間一長不堪嚼碎。我們就現爆現吃,爆一種吃一種,把品飲當作閑聊。吃爆肚一口只吃一塊,抹著碗底托著香菜蔥蘸起調料入口,講究齒感,有嚼嫩黃瓜的聲響。

吃爆肚,品味的人要會吃,不會吃的人頂多吃出個牛百葉的脆勁,會吃的人才吃得有滋有味,而且各有各的偏好,別的根本不嘗。我聽鄰座的顧客議論,他們吃各種爆肚,全部吃得出味來,講得滿口生津,如爆到了幾分,還差什麼火候等,我聽了甚是欽佩。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外脆里嫩,咬時脆,咬進後嫩。肚領金貴,很嫩,比肚仁還嫩,羊肚領要把外面的皮剝了吃,牛的可以直接爆。肚領爆火候很講究,因為太嫩,火候稍微一大就老了不能吃。蘑菇尖是蘑菇的精華,只有一小塊,吃起來非常脆嫩,讓人回味無窮。

吃過北京爆肚,我才知道京城吃客的絕活和精湛,讓我感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