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味國味民 揚州獅子頭

獅子頭是國宴名菜,在中國做法眾多,各地菜系多有改版和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聞名的紅燒獅子頭是國人逢年過節的喜愛食物,俗稱四喜丸子,取吉祥之意。最有名的獅子頭要數淮揚菜里的紅燒獅子頭,是淮揚人們的家常菜和口味菜。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自古以來,揚州不缺文人墨客的詩歌與艷遇,清新雅緻的樣貌吸引多情的詩人,生髮無限的美食,成為了煙花三月的勝地。揚州美食有著名的揚州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紅燒獅子頭。

揚州獅子頭以軟嫩腴,肥而不膩,入口即化著稱,做法可燒、可燉、可燴、可蒸,品種有清燉蟹粉獅子頭、河蚌紅燒獅子頭、風雞燒獅子頭、青菜燒獅子頭、芽筍燒獅子頭等,隨著食客的傳播和改造,到各地生就了當地獅子頭,有安徽獅子頭、鄱陽湖(南昌)獅子頭、滄州鐵獅子頭、豆腐湯圓、鮑汁獅子頭(廣州)等,隨著製作的更新,有四川的肉丸子、新化的雪花丸子等同源異形食物。

獅子頭按揚州話說是大僭肉,北方話說是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將肥肉與瘦肉按七比三的比例剁碎,剁成米粒大小的肉泥,捏成石榴或雞蛋大小的丸子,微火燜燉,熟後丸子表面的肥肉大體溶化,瘦肉相對顯得凹凸不平,給人一種毛毛糙糙的感覺,像獅子的頭。做獅子頭容器以砂鍋為佳,細火慢燉。極品紅燒獅子頭濃油赤醬,神完氣足,看似狀如鐵丸,實際酥嫩多汁,有肥有瘦的肉紅潤油亮,配上翠綠的青菜掩映,鮮艷的色彩和撲鼻的香味引動您的食慾,醇香味濃的肉塊與汁液,令人無法抵擋。做獅子頭的奧妙在於肋條是否斬到位,外加切碎的荸薺、豆腐。

獅子頭源於南北朝的跳丸炙,《食經》載:「作跳丸炙法:羊肉十斤,豬肉十斤,縷切之,生薑三升,橘皮五葉,藏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令如彈丸。別以五斤羊肉作臛,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

隋朝大運河開通,隋煬帝楊廣帶著嬪妃隨從乘龍舟沿大運河南下,直抵揚州。龍船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楊廣到揚州看到了瓊花,對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極其留戀,他回到行宮,吩咐御廚以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肴,在揚州名廚王師傅的指點下,揚州驛館名廚商五費盡心思做成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美食,楊廣品嘗後十分滿意,賜宴群臣品味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等沒事,一時淮陽菜肴傾倒朝野,官宦權貴宴請賓客都以有這四道揚州菜為榮,奉為珍品。

郇國公錢九隴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官居潭州都督,他用重金聘請名廚給自己烹飪菜肴,家廚何廚子把四道揚州菜做得特別好,錢九隴常宴請朋友到家做客,品嘗名餚。一次宴請賓客,葵花斬肉上桌後,大肉糰子做成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來賓誇它做得好,錢九隴把何廚子叫來與賓客見面,有人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錢九隴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改名獅子頭。」一呼百諾。

盛唐士子張九齡,開科考試拔得頭籌,皇帝將他招為駙馬。張九齡的家鄉那年遭受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通音訊。婚禮那天,張九齡得知父母下落,便派人將父母接到京城。張九齡讓廚師烹制一道菜,要蘊含吉祥的意思,以示慶賀。菜端上來,是四顆大丸子。張九齡詢問含意,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是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是老爺成家完婚;三喜是老爺做了乘龍快婿;四喜是合家團圓。」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讚,說:「『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四喜丸子』吧。」從此,有了北方的四喜丸子面市。

宋代,揚州獅子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誕生了蟹粉獅子頭。有詩云:「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把吃揚州螃蟹斬肉比喻成「騎鶴下揚州」的快活神仙,可見揚州蟹粉獅子頭的鮮美誘人及給食客留下的深刻印象。

清代,有關揚州獅子頭的記載更多。《調鼎集》有大劗肉圓一菜:「取肋條肉,去皮,切細長條,粗劗,加豆粉,少許作料,用手鬆捺,不可搓成。或炸或蒸(襯用嫩青)。」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述:「獅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一,底置黃芽菜或竹筍,略和以水及鹽,以肉作極大之圓,置其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乃入鐵鍋,撒鹽少許,以防鍋裂。然後,以文火干燒之。每燒數把柴一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侯熟取出。」嘉慶年間甘泉人林蘭痴在《邗江三首吟》中歌詠揚州葵花肉丸。其序曰:「肉以細切粗斬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黃色,俗名葵花肉丸。」其詩云:「賓廚縷切已頻頻,團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袁枚《隨園食單》記錄了八寶肉圓:「豬肉精、肥各半,斬成細醬,用松仁、香草、筍尖、蔡養、瓜、姜之類,斬成細醬,加纖粉和捏成團,放八盤中,加甜酒、秋油蒸之。入口鬆脆。家致華云:『肉圓宜切,不宜斬。』必別有所見。」袁枚家廚王小余將肥瘦各半的豬肉斬成細醬,家致華認為肉圓宜切不宜斬。肉泥從斬發展到切,是肉丸子到獅子頭的質的飛躍。切離不開摔打,讓其肉丁表面纖維鬆散,使之粘沾肉丁抱團。

清末,慈禧禍國殃民,北方人民痛恨不已,巧用「慈禧」二字的諧音諷刺她,把「炸慈禧」改叫「炸四喜」,把「慈禧完止」改叫「四喜丸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第一宴,六百位貴賓聚宴,筵席結束後,紅燒獅子頭一個不剩!不要說周恩來喜歡吃獅子頭,他還自己動手做。1941年11月,皖南事變爆發,周恩來在重慶用話劇作為突破口,排演了《天國春秋》、《棠棣之花》等劇目,在家裡自己動手做獅子頭請客,來活躍山城氣氛。多少年後,陽翰笙、陳白塵、鄭君里、舒綉文、白楊、張瑞芳、秦怡等人還常常提起吃周恩來做的獅子頭。

從名人到百姓,誰都喜歡紅燒獅子頭。國畫大師張大千,他的拿手好菜就是紅燒獅子頭,七分瘦肉,三分肥肉,細切粗斬,大小如米粒,讓肉質間保持縫隙。肉餡用不完,盛在碗里表面抹平,澆一層熟肉油隔絕空氣,肉餡不易變質。做獅子頭,豬肉要斜切,肉質比較細、筋少,橫切炒熟後變得凌亂散碎,斜切不破碎又不塞牙,豬肉不宜長時間泡水和熱水清洗,否則口味欠佳,這些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

獅子頭常見做法有紅燒、清蒸、清燉等三種,主要原料是前腿夾心豬肉,三分肥,七分瘦;配料有胡蘿蔔、藕、荸薺、青菜、豆腐等,作料有蔥、姜、澱粉、油、醬油、料酒、胡椒粉等。豬肉剁成肉泥,細如米粒,拌蔥、姜等,順時針攪拌至有黏性,摔打到有彈性,用手捏成拳頭大小的肉丸子,每個大小相同,在油鍋中炸至金黃,加高湯或水以文火燜煮十分鐘至熟透,肥瘦適宜,肉香四溢。現在做獅子頭多用瘦肉,風味稍遜。清蒸獅子頭蒸前在盤上放好墊子,如筍、茭白,把獅子頭輕輕擺放在墊子上面,約蒸半個小時,將盤子上的浮油去掉,做到湯清,力求不見油花。蒸熟後換盤,點綴一些蔥段即可上席。歡喜紅燒獅子頭的,可以加高湯、醬油、茴香、桂皮入鍋烹調即可。獅子頭也可做成彈丸,容易炸透,里嫩外黃,吃時一口一個,其味香脆,佐酒極佳。喜歡吃硬朗獅子頭的可以將豬肉的肥瘦比例調整至肥二瘦八或肥一瘦九。肉里不摻芡粉容易散碎,加芡粉粘糊糊的不是味道,最好把調好的芡粉抹在兩個手掌上,捏搓肉末成丸子,丸子外表自然糊上一層芡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繃微黃為度。肉里加蔥、姜、鹽及海參、蝦仁、荸薺、香菜、豆腐,各隨其便,要切碎。紅燒獅子頭色澤紅亮、香味誘人、肥而不膩、入口即化、老少咸宜。清燉蟹粉獅子頭在砂鍋中的湯汁燒開後再做,一面做一面放入鍋中進行燉制。炒鍋置旺火上燒熱,加熟豬油,投入青菜心煸至翠綠色,加蝦籽、鹽、豬肉湯燒沸,離火待用。取砂鍋用熟豬肉塗抹鍋底,將煸煮過的菜心排入,倒進湯汁,旺火燒開,放入團好的獅子頭,上蓋青菜葉,然後蓋上鍋蓋,燒沸後,微火燜四十分鐘即成。食用時連砂鍋端上桌,揭鍋蓋,去青菜葉。風味別具,色彩淡雅,香氣誘人,鮮嫩異常。食時用湯匙舀食,入口而化,肥而不膩,襯底的菜心酥爛鮮美。

揚州獅子頭生胚的製作在細切粗剪,拌餡均勻上勁,團肉圓要巧妙。細切是將五花肉肥瘦分開,各切成絲,再切成米粒細丁;粗剪是將肥肉丁和瘦肉丁分別剪成石榴米狀,再將肥肉丁、瘦肉丁合在一起剪一剪,使其均勻粘合在一起,不要剪茸或者不經過合剪隨意拌和,否則吃到嘴裡木然無趣。剪好的五花肉放入缽、盆等盛器中加蔥薑汁水、蟹肉、蝦籽、鹽、花雕、干澱粉等攪拌,順著一個方向不停地攪拌,讓調味料均勻滲透到肉餡中,肉餡發粘,讓肉餡攪拌上勁,攪拌人越感到阻力增大就越上勁,肉餡就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