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湘煎湘煨 永豐辣醬

永豐辣醬產於明代崇禎年間,有三百多年歷史,是湖湘文化中辣文化的傑出代表,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湘軍奮勇精神,備受世人喜食。在長期地品食永豐辣醬中,我慢慢喜歡上永豐辣醬拌饅頭吃的習慣。

永豐乃雙峰縣城所在地,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崗平相間,山地連片、崗丘交錯、平地綿展。雙峰山環水復,風光秀麗,溝壑幽深,峻秀挺拔,群山逶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能充足,春季寒潮頻繁、氣溫劇變,夏季暑熱漫長、伏旱明顯。

雙峰歷史悠久,從三國蔣琬至清代重臣曾國藩及蔡和森等,名流輩出,物產最有名的屬永豐辣醬。

永豐辣醬以永豐鎮所產的燈籠辣椒、牛角辣椒為原料,這種辣椒肉質肥厚、味鮮肉厚、辣中帶甜,拌以小麥、黃豆、糯米,用傳統配方科學曬制而成,辣醬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辣中帶甜、芳香可口。永豐辣醬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散寒祛濕等功效。

據《湘鄉縣誌》載:16世紀明崇禎年間,永豐鎮有戶人家在自家樓上曬制辣醬,醬香飄然十里,路人駐足聞香。從此,永豐曬制辣醬的習俗傳開,家家戶戶都曬制辣醬,有的以此為生。當時的永豐辣醬還不是很完美,以燈籠辣椒做原料,把小麥蒸煮、發酵、磨製、加鹽調水,曝晒成醬。17世紀中葉,蔡氏兄弟先後開設蔡廣祥、蔡廣益、蔡順益三家醬園,銷售火爆,有人見曬制辣醬有利可圖,相繼開設生義興、龍勝泰等十多家辣醬作坊,有規模地生產辣醬。其中,蔡廣祥即蔡和森的祖輩名聲最盛,年產辣醬四十餘擔。

農曆五月底至八月底,是永豐人曬制辣醬的好時節,辣椒成熟,鮮紅透亮,氣溫高、日照充足。挑選鮮紅肉厚無蟲的燈籠椒和牛角椒,清洗乾淨,將辣椒去蒂晾乾,粉碎成末;選擇優質黃豆、小麥、糯米,煮熟發酵,暴晒乾燥研磨粉碎,放入曬醬缽,將煮熟的糯米拌入,翻曬一百八十個小時。拌勻粉碎的辣椒末,繼續暴晒,隔三五個小時翻動一次,曬足一百八十個小時左右,曬至香氣四溢、顏色鮮艷光澤,呈紅褐或棕紅色,辣醬才熟,再消毒包裝即可。

清朝咸豐年間,曾國藩將永豐辣醬帶到京城,進貢給皇帝和款待朝廷大臣,受到皇帝讚譽和大臣稱道,被列為貢品,也在北方打開了銷售渠道。曾國藩回到湖南,訓練湘軍,大量招募湘鄉青年入伍,永豐辣醬隨著湘軍的戰鬥,一起打開南方數省市場,包括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成為一種全國流行的辣醬。

1954年,雙峰縣食雜日雜公司興建第一家辣醬蜜餞廠,將辣醬由家庭作坊生產轉向機械化生產,大大提高工效。1965年,永豐鎮紅旗大隊建立辣醬廠,年產25噸。1981年,雙峰縣蔬菜公司建立辣醬廠,年產40噸。1986年,雙峰縣成立永豐辣醬總公司,辣醬生產企業聯合生產,在繼承永豐辣醬傳統的基礎上開發出無籽辣醬、刀豆辣醬、地蠶辣醬、豆豉辣醬,相繼又開發了五香醬、八寶醬、什錦醬、牛肉醬、魚王子醬等,總量達20000噸,往銷26個省市自治區,出口到美國、日本、加拿大、沙特、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國家質檢總局對永豐辣醬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保護範圍為雙峰縣永豐鎮、印塘鄉、走馬街鎮、梓門橋鎮、沙塘鄉、石牛鄉等6個鄉鎮。

永豐辣醬既是調味品,又是風味小吃,具有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成分。吃永豐辣醬,需要一個漫長的感受過程:從表而里,表面的醬汁辣味不足,甜咸相濟,醬香誘人。品味辣醬,味道慢慢呈現,有三重口味,第一重入口甜膩,甜味在舌蕾上散開;第二重甜味消失,鹹味補濟,鹹味慢慢佔主導地位;第三重鹹味消失,辣味漸出,慢慢提升,直至辣味沖鼻,後勁發汗,兩眼彌蒙,舌蕾顫抖,方知永豐辣醬的味道和厲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