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湘煎湘煨 芷江鴨

芷江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天柱縣,西連新晃縣、萬山特區,北界麻陽縣、銅仁市,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古屬五溪蠻地,因屈原《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得名。

我早聞芷江鴨的名聲,在長沙也見過幾家做芷江鴨的飯店,我卻不願意去吃,想找個機會到原產地去吃。多次到懷化出差,都因接待單位有統一安排,沒能單獨行動,也沒吃到懷化的芷江鴨。這次去懷化參加筆會,出發前給在懷化工作多年的陳永奮兄打了個電話,他要我開完筆會,在懷化逗留兩天,陪我看看懷化山水,兄弟好好敘敘舊。他還告訴我,他在懷化尋得一處做特級芷江鴨的飯店,到時候在那裡給我接風洗塵。

芷江鴨又名紫薑鴨、仔姜鴨,是湘西芷江、懷化、沅陵等地的飲食特產。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數百年來經久不衰,為宴會傳統菜肴,也是懷化人款待外客最好的主打菜。

沅江舞水一帶,盛產水鴨,以谷糠養的麻鴨為主。芷江民謠云:「桂花飄香石榴紅,八月十五殺鴨公,鴨頭鴨腳老闆吃,翼翅膀膀待長工。」芷江食鴨文化繁榮昌盛,獨具匠心。吃鴨注重鴨翅、鴨頭、鴨爪三樣,俗稱飛叫跳,並稱「桌上三傑」,用於款待貴客和至親。從元代開始,芷江人在中秋節、重陽節必吃炒鴨,並將做熟的鴨製品贈送給親朋好友。

芷江晚春四月,河水慢慢轉暖,養鴨人才會出現。鄉村集鎮,雛鴨上市,商販挑著剛孵出的小鴨,穿街走巷叫賣。鴨農選好鴨苗,開始了一年的牧鴨生活,他們扛著長竹篙,漫步于田野和河灘,風餐露宿,日晒雨淋,終日與鴨相伴。農曆七月,早稻收購完後,鴨農將鴨趕入稻田,撿拾散落的穀粒,鴨子長得飛快。臨近中秋,仔鴨一斤出頭,母鴨還沒開叫,公鴨羽毛未豐,正是理想的仔鴨。鴨農將鴨子用稻草捆綁,運到集鎮販賣,農民買去過節。

芷江人除了喜歡吃仔鴨,還喜歡吃成年鴨婆子,兩年左右的鴨婆子凈重兩斤半左右,不超過三斤。芷江人做鴨利用秋冬兩季的氣溫差異和芷草香料,做出無法模仿的特色芷江鴨。芷江秋冬季節,當地氣溫、濕度、風速與鄰縣不同,野生芷草非常茂盛,泛發著奇異的芳香。

芷江人殺鴨,習慣保留鴨血。鴨子殺死後,先砍下鴨腳,清洗乾淨,不用開水燙,並保留鴨腳外皮。再用開水燙鴨,拔凈鴨毛,清洗鴨身,剖開前胸,取出內臟,摘下鴨肝,用水沖洗乾淨,鴨身切成一寸方塊的肉塊。加些五花肉,切成五分方塊。配料生薑、紅辣椒切塊,大蔥分根,打成繩結。先炒鴨腳、鴨頭及內臟,爆酥後。鴨塊、五花肉下鍋,用茶油爆炒,炒干水分,到金黃色。加入鴨血,翻炒成板栗色。放肉湯用小火煨,鴨肉酥爛,再加米酒爆炒,撒鹽,直到香味飄逸。加鮮紅辣椒、桂皮、薑片、醬油、甜醬,煨出姜香,放味精。快出鍋前,加牛角蔥,稍煮。芷江人燒鴨,有四大將軍:芷姜、大蔥、紅椒、花椒,花椒主麻,紅椒施辣,芷姜去膻,大蔥生香;芷姜金黃,大椒通紅,大蔥鮮綠,花椒晶亮。

民間傳說,乾隆南巡,途經沅洲府(芷江),有人正在做芷江鴨,他聞得香味,十分醒神,順著氣味找去,食後大悅,稱為天下佳肴,並定為貢品,從此廣為流傳。清代西湖制台魏武庄,調往雲貴任職,途經沅洲,品嘗了三癩子的炒芷江鴨,大加讚賞,並確定了芷江鴨的香酥脆辣四大特點,其鮮味醇香、油而不膩的口感流傳至今。

我開完筆會,在懷化逗留了兩天才回長沙。第一晚,陳永奮兄用芷江鴨招待我。看到端上來的芷江鴨,條塊整齊,油澤光亮,鴨肉澄黃,非常耀眼。我忍不住就動起筷子,先夾了根翅膀,香味飄蕩,皮色鮮艷,輕輕咬了一口,皮酥肉爽,肉嫩可口。我調動了口腔的全部味覺,品味鴨翅,味道極鮮,香酥脆辣,油而不膩,口感獨特,吃後回味,口吐香氣。我一連吃了好幾塊,都停不住口,陳看了竊笑。至今回味,都是絕品。

陳永奮兄告訴我,他在懷化工作幾年,常與同事到芷江縣來尋找正宗的芷江鴨館,吃過不下百次,最後確定還是現在吃的這家最正宗。飯後,我們又在賓館裡談了一些芷江鴨的傳說和故事,才散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