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食養 早餐三味和養生七法

蔣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稱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

這三種食物其實並不簡單,是經過蔣的隨侍多次調整確定的。以木瓜來說,國內只有廣西、雲南地區才有。抗戰時期,蔣介石身居重慶,物資運送十分困難,保證其早餐的木瓜供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木瓜並不是蔣介石開始就喜歡的食物,開始甚至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為吃木瓜對胃病很有好處,在醫生和宋美齡的建議和監督下,堅持吃了半個多月,感覺困擾其多年的胃病輕了不少,從此開始推崇木瓜這種食物,最後直接變成了早餐的開餐水果。木瓜也是宋美齡的美容法寶之一,她接受美國醫生的建議,用木瓜水洗臉。

得知蔣宋都喜歡木瓜,在台灣期間,各地都爭相給士林官邸送木瓜,以至於後來「瓜滿為患」,蔣介石不得不常常送木瓜給手下吃。

「早餐三味」的最後一道是「醬瓜」,這是蔣介石幼年形成的飲食愛好。蔣介石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就靠鹹菜等應對。

醬瓜的製作非常簡單,用鍋燒開鹽水,把洗凈的小黃瓜放到鹽水中,然後放到罈子里封上,一個冬天過後,就腌製成金脆的醬瓜。這也成了蔣介石對兒時的美好回憶。

到台灣後,由於本地不產小黃瓜,蔣介石就派人從日本專門採購,保證早餐的供應。清代《隨園食單》中也記載有醬瓜的做法,大意是:「將瓜腌後,風乾入醬,如醬姜之法。不難其甜,而難其脆。杭州施魯箴家,制之最佳。據云,醬後晒乾又醬,故皮薄而皺,上口脆。」這堪稱製作醬瓜的絕招,頗有些巫術色彩。

蔣介石吃飯,常備的菜是一碗雞湯,一份鹽筍,還有醬瓜、黃埔蛋。宋美齡是講究西餐的,吃飯時,往往是蔣介石這邊鹹菜雞湯,而宋美齡則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兩人有時候互相調侃。蔣介石說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美齡則回敬蔣:「你把咸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呢?」

蔣介石一般水果都吃,但不愛吃蘋果。而宋美齡特別喜歡吃蘋果。夫婦兩人晚餐一般都是稀飯,外加鹽筍、芝麻醬,飯後就是散步聊天。生活規律,健康科學。

對於筍,蔣介石也非常鍾愛。新鮮的竹筍運到官邸後,蔣介石會親自查看,先把玩下。筍做成的菜,蔣喜歡油燜春筍、筍尖炒豆腐。

這些其實現在都可以再複製開發。筍尖炒豆腐的筍一定要嫩,最好用石膏點制的豆腐,炒成的菜非常嫩。筍是粗纖維,利於胃腸蠕動,利便。

在水產類,除了家鄉的海鮮,蔣介石還喜歡吃魚,特別是杭州西子湖畔「樓外樓」的西湖醋魚。西湖醋魚的做法是把草魚先在沸水鍋中汆熟,然後在汆魚的原湯中加入調料攪成濃汁,再澆汁。蔣介石有個廚師叫做曾杏奎,他做魚有個提法,就是要保持魚的原味,在此基礎上再提升。而西湖醋魚就是一道原汁原味的魚餚。

在這一點上我也贊同,反對加很多辣椒、花椒,掩蓋了魚鮮本身的味道。這也同樣適合其他河鮮或者海鮮。如炒蟹肉,最好就是把蟹肉摳出,加上韭黃、木耳等來清炒。

士林官邸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喜好,開發出了很多創新的菜式,比如瓦塊魚、鮮黃魚、生炒鱔魚絲、燒海參、熗青蛤、佛跳牆、黃燜鱔魚塊等。其中黃燜鱔魚塊是蔣介石最愛吃的菜之一,做法是現殺鱔魚,切成塊,紅燒,加黃酒燜,屬於杭幫菜的做法。還有就是炒鱔糊,蔣介石要求加筍,這道菜是上海名菜,本來不加筍的。

蔣介石年輕時酒量也不錯,但壯年之後,就很少飲酒了,特別是和宋美齡結合後,受她的影響很大,飲食更加趨於科學和西化。

在飲食理論上,蔣介石是節制主義者,常說一句話「少食多得」。他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多吃得來的。這種認識在當時非常難能可貴。當時社會貧瘠,還不知道大吃大喝會帶來「富貴病」。現在社會,「三高」蔓延,我們最近幾年才開始強調節食的重要。

宋美齡在這點上也是一個飲食節制主義者,她不停提醒蔣介石,寧可少吃,也不要頻頻赴宴。宋美玲主張飲食西化,蔣介石也聽,但本性難移,口味是童年時代就決定了的,很難改變。

總的來說,從飲食上看,蔣介石是個比較刻板無趣的人。但從養生的角度上,他還是非常成功的,其原則有七:

少食即飽,適可而止。

不吃甜食,適應淡菜。

拒飲濃茶,少沾腥辣。

不餓也食,及時進餐。

葷素搭配,菜色調和。

勤吃豆腐,遠離痴呆。

芒果當茶,香蕉潤腸。

這其中第三條的飲食習慣,正好與毛澤東「針鋒相對」。但蔣介石也曾經愛上過辣椒,在重慶執政期間,也曾對辣上癮,後來被宋美齡校正過來了。

蔣介石的「菜色調和」提法非常領先,與最近幾年流行的「五色五養」很接近,蔣要求自己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黑色、綠色、白色、黃色、紅色的食物。

士林官邸的豆腐菜也算是一大系列,有很多的花樣,也有很多的創新,比如豆腐蝦仁、豆腐黃魚、豆腐蓮子、豆腐海參、豆腐鮑魚等。

士林官邸在這個「美食進化」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醫學和飲食典籍也是多有借鑒,可謂從另一個角度傳承和發展了中華美食。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