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食養 三位夫人和一個蛋

作為一個男人,蔣介石是幸福的,在一個階段內,他有三位夫人並存:原配毛福梅、正印宋美齡、二夫人姚冶誠。

三個女人一台戲,三位蔣夫人各顯神通,變著法兒地給蔣介石送美食吃,以通過「拴住男人的胃」來「拴住男人的心」。

原配夫人毛福梅是蔣經國的母親,按照傳統的倫理,她為蔣家傳後,居功至偉。除了能生兒子,這位毛夫人在廚藝上也很有造詣,甚合蔣介石胃口。

毛福梅善於製作霉豆腐(豆腐乳)、臭冬瓜、雞汁豆腐等。每當蔣介石吃到這些地道的家鄉風味的時候,就知道是毛夫人送來的。對於蔣的這種喜好,曾有人作詩調侃:「縱有珍餚供滿眼,每餐味需卻酸咸。」

據他的副官居亦僑回憶,每到年節,除了毛福梅送奉化美食外,二夫人姚冶誠也會送來些姑蘇美味。江蘇吳下小鎮湘城特製的豬油棗泥麻餅非常有名氣,是蔣介石鍾愛的東西。

作為一個豬油愛好者,我一聽這個名字就非常激動。在對點心起酥的作用上,豬油勝過植物油。

這種餅的特點是細軟甜脆,軟香。姚夫人每次都要定製百隻左右的麻餅送到南京,還要製作青菜頭、菜花頭干,還會把嫩的菜花做成細末,添加雞汁來燒豆腐,這是一種獨創。每到秋天菊黃蟹肥的時候,姚夫人還會選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派專人送過去。

據蔣介石的保健醫生熊丸等回憶,蔣早餐特別喜歡吃炒蛋。這種炒蛋不是一般的炒雞蛋,而是精工特別製作的,蔣介石命名為「黃埔蛋」。

這種特別炒蛋起源於蔣介石接受孫中山的委任、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期間。他節制飲食,不講究吃喝,提倡吃「革命大鍋飯」。但飯食簡單也要保證營養,作為校長,蔣介石可以獨享一個炒蛋的待遇,每天一個。

這種蛋的做法是,把蛋打碎,用力打勻,做成蛋汗,拌以白糖、精鹽、胡椒粉等配料,等花生油熱至五成左右的時候,放入煎炒而成,味道特別。蔣介石對這種雞蛋的鐘愛,可能有濃濃的情結在,畢竟當時整個黃埔軍校,只有蔣一個人才能吃到。

這種蛋看似簡單,其實很考驗手藝。要保持雞蛋的嫩,要先加一點冷水(最好是純凈水)、一點料酒。還有更重要的是人工的攪打,其標準是,當蛋量足夠的時候,攪打完成,把筷子放在蛋汗中,是不會倒的。訣竅是攪打一定要沿著一個方向進行,給蛋汗很多張力,才能達到那個標準。這曾難倒了士林官邸的很多大廚。再就是蛋汗要逐一加入,待油滾熱時澆上一匙羹蛋汗,待蛋半熟又澆入花生油,再澆上雞蛋。

平常的雞蛋做法是炒或者煎、蒸、煮,還有就是蛋卷等,比如番茄炒蛋、春芽炒雞蛋。還有西班牙蛋卷,這些菜要做得好,基礎就是蛋的處理要好,其中一個絕招是加一點料酒(一個雞蛋加四五滴量)增嫩增香才能好。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種雞蛋的做法:「雞蛋去殼放碗中,將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絕嫩。」

《金瓶梅》第四十四回記載,李瓶兒吃飯,桌上有一碟「攤雞蛋」,其做法就是把韭菜和在雞蛋中打勻,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韭菜炒雞蛋。

打雞蛋最好用竹筷或者木棍,不能用鐵器,以免影響味道。

雞蛋被認為是人類最完美的食物之一,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實雞蛋這種食材,雖被認為是素菜,實際上算是葷菜。

黃埔蛋的做法是既炒又煎,口味是外焦里嫩,算是特別。由於蔣介石非常鍾愛,還被列上接待外賓的菜單。20世紀50年代,台灣圓山飯店建成,成為招待貴賓的固定場所。宴請尼克松時曾上過一個黃埔蛋,以表示敬重。

蔣介石對於黃埔蛋的鐘愛,除了感情因素,另外一個原因也是蔣介石吃肉很少,吃蛋也算是解饞。

到了晚年,蔣介石身體已經不好,有時好幾天都只能吃流食。等身體好轉些的時候,侍衛開始為他做早餐,蔣介石的要求就是:「來一個黃埔蛋就可以了。」

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晚年時,宋美齡接受美國醫生的建議,下令取消蔣介石的「每日一蛋」。這引發了內務科的爭論,蔣介石也反對。宋美齡的理由是,雞蛋膽固醇高,會引發高血壓。她說:「中國人對肉和蛋的推崇是因為貧窮,其實在西方國家,真正有營養的反而是蔬菜。」

在宋夫人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延續幾十年的「黃埔蛋」也停了一段,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時候才能趁機解饞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