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美食傳奇 張群府上川菜香

張學良幽禁在湖南、貴州時期習慣了湘黔口味,這為他後來喜歡川菜打下基礎。張學良接觸川菜最多的,是後來他到台灣的那段時光。

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張學良經常與張大千、張群、王新衡交往,四家輪流在家裡坐莊請客,時稱「三張一王轉轉會」。張大千和張群是四川人,偏愛川菜,因此轉轉會的口味就自然以川菜為主了。

張學良與張大千交往已久,在飯桌上兩人除了交流書畫,也交流各自的美食經。在張大千的府上,張學良特別喜歡他家的四川獅子頭、雞汁裙翅、紹酒燒筍、西瓜甜湯等菜品。

張大千的美食前面已經詳細介紹過了,這裡著重談談張群家裡的美食。

張群是四川華陽人,現在華陽屬於成都。因此和張大千一樣,張群對川菜也有著特殊的深情。

早在20世紀20年代,張學良主政東三省時期,張群就和張學良有著密切的交往。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張學良在東北通電世界:將原北京政府的五色旗改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擁戴南京國民政府,張群就是當時國民黨派駐瀋陽的代表。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張群也一直在蔣介石面前力主恢複張學良的人身自由。1969年,張學良被恢複部分自由後,張群就成了張學良家中常客,經常能品嘗到趙四小姐精妙的廚藝。而張學良與趙四小姐也經常去張群府上品嘗張府川廚的手藝。

這名張府川廚是張群同鄉,也是四川華陽人,名叫張廣武。張廣武早年在成都的一家私人飯莊里主廚,後來被當地的軍閥王陵基看中,成為王的家廚。張廣武燒得一手上乘的川菜,王家每來貴客,王都讓張廣武主廚待客。1939年張群去成都,王陵基設家宴款待,張群對宴席中的水煮魚大為讚歎,就在飯後見了張廣武。王陵基見兩人談得投機,當即做了順水人情,將張廣武送與張群。

1949年後,張廣武隨張群來到台灣。張群每次宴請張學良,必上張廣武的水煮魚。張學良對水煮魚的做法感到新奇,特別是把辣椒先在油中烹炸,再加料加湯,這是他以前沒見過的做法。張學良夫婦還特別喜歡張廣武的油爆雙脆,趙四小姐每次去張群家必點這道菜。油爆雙脆其實不屬於傳統川菜,而是張廣武從山東菜中「移植」過來的。據傳此菜始於清代中期的濟南,由爆肚頭一菜轉變而來,用豬肚頭和雞胗為原料,爆炒而成。張廣武做這道菜時保留了山東的食材,卻是用川料調味。張學良評價此菜色澤潔白、鮮嫩脆香,將不入流的食材做成席中上品,實在難能可貴。

張學良還喜歡吃張廣武做的空心玻璃丸子。這道菜其實就是川菜中的糖油果子,屬於傳統甜品。

席間張學良與張群經常探討對川菜的看法。張群認為川菜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名菜,在於其悠久的文化歷史。早在春秋至西晉時期,川菜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隋唐時期川菜流入中州。到了明清,川菜盛行京華,受到北方食客的好評。張學良認為川菜主要特點有三:一是辣味誘人,二是菜式多樣,三是清新淳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社會各階層都能接受,這就是川菜了不起的地方。

這裡我們再簡單介紹一下,川菜由成都菜、重慶菜和鹽城自貢菜三大部分組成,在明末清初,川菜已經成型,體現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在四大菜系中,魯菜有官氣、淮揚菜有文氣、粵菜有商氣,而川菜則有民氣,被大眾所喜愛。

在三張一王中,張群是最注重養生的,因此他請客常會用一些特殊的食材。比如,田雞在一般正席中很少出現,而張群的家宴中每每必有田雞上桌。因為張群認為田雞可補老年人的虛勞,滋陰生津。

張廣武喜歡在菜中添入冬菇末、香菇末等,就是讓菜品起到健脾開胃、健腎固精的保健作用。

張廣武還喜歡做山藥炒肉絲。我們知道,山藥一般用來燉,很少炒。我受他的影響,曾經在天下鹽做過山藥炒雞絲,就是把山藥和雞肉都切成絲來炒,清新鮮嫩,也有滋補的作用。

張群家宴上還有一道菜叫蘿蔔絲藕片湯,這種搭配出人意料:蘿蔔絲湯和藕片湯都常見,二者混在一起就不常見了。這也是因為蘿蔔有健胃消食、藕片有養血補虛的功效。

張學良每次去張群家赴宴都會有新的感受,因為張家的菜每餐絕不重複,用料也經常有異品。並且,在每餐後必有粥喝。

這粥非同一般:粥中加了薏仁可滋補防癌,加了黑豆可補腎,加了荸薺可清熱化痰,加了綠豆可防暑,加了芡實和蓮子可養心,加了核桃可補腎健腦。由此可見,張群對食補養生,可謂用心良苦,讓人受益無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