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美食傳奇 譚家菜和宮廷菜

兩次直奉戰爭,張學良都常駐北京,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北京的譚家菜和宮廷菜。譚家世代官宦,由廣東南海遷至北京。譚家菜是在清末譚宗浚時形成的,傳到其子譚篆青時已經譽滿京城。譚篆青生於京城,宣統年間任郵傳部員外郎,辛亥革命後任議員。後因家道中落,不得不偷偷操辦家宴以補貼家用。

東莞人倫哲如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中曾寫詩描述譚家舊事。詩曰:「玉生儷體荔村詩,最後譚三擅小詞。家有萬金懶收拾,但付食譜在京師。」譚篆青的譚家菜館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文化餐館,深受文人政客的青睞。我們以前說過,美食家張大千在南京時曾空運譚家的黃燜魚翅宴客,他盛讚譚家的黃燜魚翅、紅燒鮑脯、白切油雞是中國美食中的極品。台灣美食家唐魯孫更認為譚家菜就是神品。譚家菜在民國初年還不出名,在曹錕登上總統寶座之後,京城吃喝之風盛行,才有人偶然發現譚家菜的精妙絕倫。

張學良最喜歡譚家菜中的白切油雞。在他看來,白切油雞味道之鮮美,肉質之肥嫩,是他吃到過的所有雞菜都無法比擬的。這道菜最早出自廣東,食材是選那種自由散漫、一邊走一邊啄食小蟲的十五六個月大的仔雞。這其中選雞也有技巧。在雞的胸頸之間有一塊人字骨,摸上去如果軟而有彈性,就恰到好處。如果人字骨發硬,肉就會「發柴」,只能用來調湯。做白切油雞的時候,把仔雞放到沸水裡滾十五分鐘就要撈出,這樣才能保證它的肥嫩。煮熟後的雞要做到雞皮爽脆、肉質軟嫩。然後將雞去骨剁成小塊,在盤子里碼成整雞狀上桌。蘸料的做法是將姜、蔥、鹽、蒜泥拌勻,盛入小碟。將油燒至微沸,淋到碟里即可。

白切油雞在四川叫白砍雞,到重慶發展為著名的江湖菜口水雞。口水雞前半部分的做法與白砍雞相似,不同的是最後將調料直接澆在雞上,而且加麻辣。

譚家菜開始由一個叫陶三的廚師主理,後來譚篆青從廣東帶來的三姨太趙荔鳳在幫廚過程中,學到了各種菜品的做法。趙荔鳳是個烹飪天才,不僅學到了陶三的手藝,還學到了京城各大菜系的精髓,她的拿手菜黃燜魚翅、白切油雞讓她躋身中國歷代十大名廚之列。

譚家菜到現在還享譽海內外,是招待外國政要必不可少的美食。

張學良在北京認識了包括溥傑在內的一大批滿清遺老。溥傑曾向張學良介紹過他進宮時親眼目睹皇帝擺膳的場面。那時溥儀在紫禁城內養心殿擺膳,其規模較之前清已然遜色不少,但依然讓溥傑大開眼界。溥傑回憶,溥儀在養心殿開的早膳,一般要擺六七個八仙桌,伺候的太監有十幾個,將大小盤碟依次從門外傳進內門,再傳到內廳。早膳的炒菜有幾十種,分量不大,但很精緻。主食中各種粥就有七八種,比現在星級酒店的自助早餐還要有排場。

張學良對宮廷菜很感興趣,為此還叫人找來御膳菜譜研究。

1925年,北海公園開放,一位原在清宮的「菜庫」(買辦)趙仁齋邀請了沈昭然等幾位曾經的御廚,在北海公園裡開了一家專門模仿宮廷菜的仿膳齋,1959年擴建後改名叫仿膳飯莊,直到現在。它以經營清代宮廷菜為特色,擅長烹制滿漢全席。主要名菜有熘雞脯、一品官燕、烤鹿肉、蛤蟆鮑魚等。

當時那些御廚聽說少帥對宮廷菜感興趣,紛紛表示願意一展廚技,依照早年宮廷傳統工藝來烹制一桌仿膳菜。但張學良顧及影響,認為過於奢侈,因此拒絕了御廚們的美意。

後來張學良的五姨娘壽氏過壽,張為給其祝壽,專門邀請御廚在北海辦了一席壽宴,地點是在假山黃塔下的四合院,一共擺了三桌。當時是由趙仁齋親自主持,完全仿照慈禧六十大壽時的席面操辦。可見,張學良對宮廷菜確是非常喜愛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