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美食、文章及酒 且介亭與上海菜

在魯迅五十五年的人生中,上海是個重要的地方,他人生最後的九年生活在這裡。

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魯迅卻選擇住在租界林立的上海灘,並且住在日本人密集的虹口區,這很耐人尋味。上海人、著名學者陳丹青認為,魯迅選擇上海居住是綜合考慮,但內心並不快樂,比如他這一時期寫的文章結集為《且介亭文集》,就是取「租界」兩字各半拼成,頗有苦味自況的寓意。

苦歸苦,但日子還要過,朋友還要交。在上海的魯迅,文壇地位更高,朋友更多,還組織了「左聯」,飯局自然也不少。上海地處長江口,是各種美食彙集之地,這很合魯迅的胃口。與在北京時一樣,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知味觀杭菜館是魯迅在上海期間去得最多的地方。它於1930年開業,原設於芝罘路西藏路口,後遷至福建路南京路口,原由杭州老闆及名廚創辦,以經營正宗的杭州風味為特色,拿手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叫化雞、西湖蒓菜湯等。這些都是浙江的名菜,西湖醋魚也是蔣介石非常喜歡的菜。

1933年10月23日,魯迅曾在知味觀宴請日本福民醫院院長和內山君等好友,親自點了「叫化雞」、「西湖蒓菜湯」等。席間,魯迅特別向客人介紹了「叫化雞」的來歷和做法。

這些精彩介紹引起了日本朋友極大的興趣。福民醫院院長回日本後,廣泛宣傳杭州菜的特殊風味,使知味觀及其經營的「叫化雞」、「西湖醋魚」等菜肴在日本出了名。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中國料理代表團」和「日本主婦之友」成員到上海訪問時,還指名要到知味觀品嘗「叫化雞」和「西湖醋魚」。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名人對美食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在北京的時候,魯迅就很愛吃河南菜,經常去豫菜名店厚德福。到了上海,他又發現了新的豫菜名樓——梁園致美樓。這個酒樓實際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宮廷菜結合的菜館,以河南菜為主。由河南開封人岳秀坤等創辦,1920年開業,原設於漢口路雲南中路路口,1980年遷至九江路浙江路路口附近。

名人無疑是菜館最好的廣告,李白一首「蘭陵美酒鬱金香」讓蘭陵美酒傳了上千年。魯迅是滬上名人,到梁園吃飯,很得老闆照顧,甚至上門給魯迅做家宴。1934年魯迅日記曾記錄:「晚熟梁園豫菜館來寓自饌。」

扒猴頭是梁園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與熊掌、海參、魚翅並稱,魯迅很喜歡這道菜。「投其所愛」,魯迅的好友,著名翻譯家、散文家曹靖華,就經常送猴頭菇給魯迅。曹的家鄉在河南省盧氏縣,縣裡的小林子路口有一個小坪壩,只長七棵直徑約一米半的大樺櫟樹,當中一棵有一個碗口大的猴頭窩,每年七八月陰雨初晴的時候就長猴頭蘑菇。1936年8月25日(魯迅病逝前兩個月)魯迅日記中曾記錄:「午後靖華寄贈猴頭菌四枚,羊肚菌一盒、靈寶棗二升。」8月27日魯迅回信給曹靖華:「猴頭聞所未聞,誠為尊品,擬俟有客時食之。」9月7日魯迅請梁園的廚子來家中製作扒猴頭這道菜。之後又給曹靖華回了一封信,大意說猴頭味確很好,與一般蘑菇味道不同,南邊人簡直不知道這個名字。他在書信中還提到:但我想如經植物學家或農學家研究,也許可培養。

魯迅培養猴頭菇的願望在四十多年後還真的實現了:1979年浙江某微生物廠有個叫徐序坤的廠長,以金剛刺的殘渣為培養基,用上海市食用菌研究所馴化的猴頭菌種選育出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的99號菌株。後成為量產商品,打入國內外市場。「睹物思人」,這讓曹靖華很感慨,曾專門撰文說魯迅的願望實現了。

德興館是上海比較知名的菜館,原為建築商萬雲生創辦,開業於1883年,原設於南寺十六鋪附近的真如路「洋行街」,後遷至東門路,以經營大眾化的飯菜為特色,20世紀30年代由錢莊老闆吳丙英任經理,擴建後以經營上海風味炒菜為特色。看家菜有蝦子大烏參、扣三絲。很多上海大亨都鍾情於這裡,魯迅這樣的美食家自然不會錯過,並常請外地來的朋友到此吃飯,以品嘗正宗的上海風味菜。

功德林現在幾乎已成素菜的代名詞,名氣很大,北京也有分號,但它其實是起源於上海的,由杭州皇城山常寂寺高維均法師的徒弟趙雲韶等創辦,原設在上海北京東路貴州路路口,1922年開業,1942年遷至黃河路南京西路附近。主要的名菜有五香烤麩、功德火腿、素蟹粉、羅漢菜等。這裡很受文化名人的青睞,除了魯迅以外,柳亞子以及沈鈞儒、鄒韜奮、史良、沙千里等「七君子」也經常光顧此店。

即使是吃飯,魯迅也展示了其「愛憎分明」的個性。他不喜歡功德林里用豆製品製成的足以亂真的素肉、素雞、素魚等,認為這是吃素人的虛偽,心中念念不忘吃葷,飯店才開發出這種變異的菜式。算是以菜為例,順手做了國民性的剖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