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美食家 美食共和與袁大總統的偏口

民國建立,民主和自由成為社會主流,告別了清代的專制和禁錮,在這個大背景下,民國之後,宮廷菜的獨特性、禁忌性和至高無上性,都逐漸黯淡了下來。宮廷廚師、官宦家廚和大家族的廚師流落民間,或者自己開飯店,或者到新的富戶和權貴家中做廚師。這是一個美食大交融,宮廷菜、貴族菜大眾化的過程,大大推動了美食的繁榮和發展。

民國飲食發展有個顯著的特點,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這種地域性的特點體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四座城市上——南京、北京、上海、重慶,它們可以說是民國時期的四個「美食之城」,對中國美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吃家們自然也名家迭出,不論是文化名人、軍政要人還是地主富豪,其中都不乏美食達人,講吃論吃,蔚為風潮。

其中一些有影響力的吃家,由於對家鄉美食的熱愛,加上社會變革帶來的美食融和,紛紛在家鄉美食的創新提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各大菜系的最終定型也形成了推動。

民國吃家的第一人還要算袁世凱,因為他的人生經歷,在吃上太有代表性了:他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宮菜;他還是民國大總統,鍾愛家鄉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高麗菜。

袁世凱在歷史上一直以負面形象示人,但客觀地說,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相當一段時間內,他在社會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實事,堪稱時代先鋒人物,就美食來說,他也是有貢獻的重要吃家。

袁世凱奉行「能吃才能幹」的信條,常把「要干大事,沒有飯量可不行」掛在嘴邊,自己飯量奇大,也號召兒女們多吃,以成大器。在擔任民國大總統期間,袁世凱每周日例行和妻妾、兒女一起用餐。

袁一生保持了對宮廷菜和家鄉菜的熱愛。

在宮廷菜上,有個標準,凡是慈禧喜歡的,袁世凱都喜歡。特別是清蒸鴨子,這道菜也是乾隆皇帝的最愛,深得袁大總統的胃口。

這道菜在袁世凱時代的做法還是與慈禧時代有差別的。清蒸的鴨子是袁世凱專門飼養的,採用的是填味法,味道鮮美,大補腎元。

清人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袁慰亭(袁字)喜食填鴨,而飼之法,以鹿茸搗碎拌以高粱餵食。」鴨子要選取「禽屬之善生者,雄鴨是也。爛煮老雄鴨,功效比參芪。諸禽尚雌,唯鴨尚雄;諸禽尚幼,唯鴨尚老。雄鴨為福,滋味如一」。這可能也是我們常說的「老鴨湯最好」的解釋。

袁世凱和慈禧一樣,最愛吃清蒸鴨子的鴨皮。用象牙筷子把鴨皮一楦,三卷兩卷,整個鴨皮就扒了下來,袁世凱大口嚼著,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袁世凱喜歡的另外一道清宮美食是「清燉肥鴨」,這道菜是由慈禧鍾愛的「糯米八寶鴨子」改進而來的。《御香縹緲錄》記載:「慈禧的清燉肥鴨便是太后所喜歡吃的一道菜,鴨子去毛,去內臟,洗凈,然後再加調味品,把它裝到一個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裝到盛了一半水的鉗鍋內,文火蒸著,一連蒸三天,鴨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輕輕一夾,就分開了。」

慈禧太后最愛吃的鴨皮,是這道菜的精華。據說,慈禧幾乎頓頓都有鴨菜,但做法不同。

袁世凱鴨子的吃法是在清燉肥鴨的基礎上,結合糯米八寶鴨的做法,在鴨肚子中釀入糯米、火腿、酒、薑汁、香菌、大頭菜、筍丁等,然後再隔水蒸。慈禧的做法是用清水蒸,但袁世凱是用雞湯來蒸,也是蒸三天,雞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從美食的角度,袁世凱的創新很值得肯定。這道菜很有些「共和」的味道。

鴨肉的特點是鮮美,肥而不膩,香鮮。除這些之外,鴨肉還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袁世凱加入了糯米、口蘑之後,也有了壯陽的作用。

清代養生專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鴨肉「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行精,消螺螄積」,即能抵禦吃螺螄肉可能造成的寄生蟲危害。中醫認為鴨血可補血、解毒;鴨油可治風虛寒熱;鴨頭可通利小便,治水腫、驚悸、頭痛。

中國鴨菜名菜非常多,北京烤鴨,江蘇三套鴨,四川神仙鴨子、蟲草鴨、樟茶鴨,山西燜爐烤鴨,台灣東門當歸鴨、八珍扒鴨、陳皮鴨、牙姜仔鴨等。

我自己曾創意過一個裙帶絲蟲草鴨,還有迷蹤野鴨。

裙帶絲蟲草鴨的做法是先用酸蘿蔔炒,然後加入用鴨架、雞架和大骨一起熬制的湯,鴨肚中釀上火腿絲、海帶絲等,鴨身上插上蟲草,既能擴大其味道的厚度,也增強其養生功效。

迷蹤野鴨的做法是先把鴨子滷製,然後糯米浸泡後蒸熟,加上臘肉泥,和豌豆一起,壓在鴨肉身上,再油炸成菜。最後上桌配以指南針,指引迷失了方向的鴨子,外酥內嫩的口感中還有詩歌的意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