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說名人與吃

時下多興名人談吃,或言「食文化」,無論吃的、喝的,到了名人嘴裡,立時口吐蓮花,成了飲食文化。其實名人也是凡人,除了五穀雜糧之外,其他所吃的一切,與凡人也有著一樣的味覺,一樣的「五味神」所主。名人中倒是有一部分「饞人」,也與凡人中的「饞人」無異,好吃,會吃,甚至也能操刀下廚,弄出幾樣十分可口的菜來,夠水平,這就很不錯了。在大快朵頤之時,誰想到什麼「文化」?名人中的饞人大抵如此。而那些專談「文化」,專去發掘「文化」的人,功夫在吃外,夠不上饞人,大多是些想當名人的凡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你說張三李四,人家不知道,引不起興趣,於是借重些大名人、小名人,趣聞軼事,提高了興緻。清末北京廣安門內北半截衚衕有家館子叫廣和居,專做名人的生意,買賣紅火得很,同時又以名人菜以廣招徠,什麼「潘魚」、「江豆腐」、「吳魚片」,號稱是豪宅家廚秘制之法。飯莊子這種「禮失求諸野」的精神頗為可取,但以名人效應取菜名,還是為做廣告。

無論名人與凡人,居家過日子都要吃飯,因此都會有幾個拿手菜,但要做到如譚氏父子從好吃而創立「譚家菜」;周大文卸任市長而開館子的,卻實無幾人。近世不少「名人」、「聞人」好吃,家裡菜好是出了名的,但並不見得自己動手下廚。湖南軍閥唐生智的老弟唐生明是個大吃家,一輩子沒虧了嘴,可算吃遍大江南北,除了宴席上的美饌珍饈之外,家廚也極好。做過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並代國務總理的朱桂莘(啟鈴)先生,家中廚藝也極講究,解放後曾在家中宴請過周恩來總理。那時朱桂老已搬到東四八條,桂老的哲嗣朱海北先生與我的祖母同在政協學習,我家又住在東四二條,相隔不遠,往還頗多,朱海北的夫人亦善烹飪,常有飲食相貽,只是我彼時太小,吃過他家什麼東西,已經記不清了。前不久開會時偶然與王暢安(世襄)先生、羅哲文先生同席,席間說起朱桂老家菜做得如何好,暢安先生與羅哲文先生又恰在朱桂老辦的「營造學社」供職,於是我就問二位是否在朱家吃過飯,兩位先生都說吃過,羅先生對飲食不太在意,記不清吃過些什麼,只說菜是極好的。暢安先生是美饌方家,能列舉出朱家好幾樣拿手菜來,特別舉出朱家的一味「炒蠶豆」,印象頗深,是用春季的蠶豆,去掉內外兩層皮,僅留最裡面的豆瓣,和以大蔥清炒,不加醬油,僅用少許鹽、糖清炒,味道獨到。我說我家的「清炒蠶豆」也是如法炮製,只是不加大蔥而已,為的是保留蠶豆的清香,不涉大蔥的濁氣,下次請暢老品嘗。

暢安先生是文物鑒定家和學者,曾自嘲為「玩家」,其實暢老的「玩」是一種很深的文化修養,除了文物鑒定的專業之外,他的詩、文、字,都具有很深的造詣。最近北京有兩本書頗為暢銷,一是朱季黃(家溍)先生的《故宮退食錄》,一是王暢安(世襄)先生的《錦灰堆》,這兩本書先後出版,有異曲同工之妙。兩本書中都有不少文物專業方面的鑒賞、論述、考索文章,卻也有許多是居家、讀書、戲曲、飲食諸方面的雜文,這些方面的體會與見地,無一不與個人的文化修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季黃老與暢安老是總角之交,兩人相差不到一歲,都是八十五六歲的人。從祖籍來說,一位是浙江蕭山,一位是福建閩侯,但都是生長在北京的。季老與暢老同是文物專家,但又都是上一輩的文化人,季老擅丹青,深得元四家、文沈及四王的神韻,我還見過他臨摹的韓滉《五牛圖》,極見功力。暢老能詩,字也極富書卷氣,但他們都不以書畫名於當世,只是作為文化人必備的修養而自娛。他們在文物鑒定專業上的技能或許能夠得到後學者的繼承,而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綜合修養與素質,恐怕後人難以望其項背了。除此之外說到「玩」,季老擅粉墨紅毹,暢老能飼鴿畜蟲,「玩」到如此精緻,甚至令專業人員程門立雪、恭謹候教,恐怕也後無來者了。

說到吃,季老自稱是「饞人」,但在飲食方面並不講究。去年我曾請季老在家中吃飯,備了幾個家中的拿手菜,如蟹粉獅子頭、清炒鱔糊、淮揚蝦餅、干炸響鈴、金腿蒸鱖魚等,季老大為讚賞,吃得十分高興。暢老比季老技高一籌,不但好吃,且能親自烹制,他做的麵包蝦托、清煨蘆筍(龍鬚菜)、蝦子茭白等頗負盛名。有次我問暢老北京何處有賣蝦子的,暢老立即告訴我現在很難買到,僅紅橋農貿市場地下一層有售,可見在原料方面,暢老也是事必躬親的。朱季老在《故宮退食錄》中有「飲食雜說」二文,說的大多是他吃過和見過的東西,絕對沒有什麼「飲食文化」之類的探討,實實在在。說到朱家做黃燜魚翅方法是向譚篆青(組任)家學來的,真可謂是正宗正派,就像季老學武生問業於楊小樓及他的傳人與合作者劉宗楊、錢寶森、王福山等,可謂「取法於上」了。

許多人家對飲食不一定十分講究,也不是人人能常吃山珍海味的,但不少人卻有一兩樣絕活兒,吃過以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不忘。

畫家愛新覺羅·溥佐先生號庸齋,與雪齋溥伒先生是堂兄弟,大排行八,人稱「溥八爺」。溥佐先生與我家有遠親,五六十年代常在鄙宅,後來他調到天津美院任教,往來才少了。這位溥佐先生早年以畫馬著稱,後來山水、花卉、翎毛均很擅長,晚年成就斐然。他是覺羅宗室,好吃自不待言,只是中年景況欠佳,好吃而不能常得,因此常在我家吃飯。我小時常聽到他說會做菜,但從沒有看到他顯過手藝。他有一樣「絕活」,就是自製「辣醬油」。這辣醬油本不是中國調料,實屬舶來品,在西餐中是蘸炸或煎制肉食的,有點類似廣東的「喼汁」。過去以上海梅林公司所制的黃牌或藍牌辣醬油為最佳,梵谷檔些的菜市場中都有賣的,誰也不會去自製。惟獨這位「溥八爺」擅制辣醬油,方法秘不示人。他曾送給我家辣醬油,是用普通醬油瓶裝的,打開香氣撲鼻,吃起來遠勝過梅林公司所制,濃黑醇厚,如用之蘸炸豬排,鮮美無比。問「溥八爺」製法,他只是笑笑,說以丁香、豆蔻等為基本原料,要經過七八道工序,往下就不說了。辣醬油本是佐餐的調味品,很少有人在這上面下功夫,況且辣醬油在中餐上用途並不廣泛,溥佐先生能講究到如此細微之處,可謂難得了。欣賞過溥佐先生繪畫的人不少,可是嘗過他親制辣醬油的人大概不多。

還有一樣食品,是多年來我沒有吃到過出乎其右的,那就是京劇女演員兼教育家華慧麟先生做的蝦油雞。

華慧麟自幼聰慧,早年成名於上海,後來拜在「通天教主」王瑤卿先生門下。她年輕時扮相清麗,功底紮實,能戲甚多,可惜中年以後嗓音失潤,且因其他緣故息影舞台,在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教學工作,門牆桃李均成氣候,如劉秀榮、謝銳青及後來的楊秋玲、李維康等人,都受到過她的教誨,今天知道她的人已經不多了。五十年代後期,她與我的老祖母往來很多。有年盛夏,請我的老祖母吃飯,我也同去了。那時華先生生活頗為拮据,住在南城一個雜院中,房子很小,又是夏天,於是桌子擺在院中樹蔭下,飯菜很普通,但很精緻,吃的什麼東西早已記不得了,但有一樣蝦油雞,味道極佳。那蝦油雞是盛在小瓦缽中的,帶著凍子,哆哆嗦嗦的,凍子鮮美,入口即化。雞嫩且入味兒,吃到骨頭都帶著鹵蝦油的味兒,甘美無比。後來我吃過不少人做的蝦油雞和館子里的蝦油雞,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另外有件事我至今想不通,彼時是盛夏,依華先生當時的生活條件,是不可能有冰箱的,但那蝦油雞吃到口中卻是很涼,極爽口,也許華先生在蝦油中加了瓊脂(即咭力),用冷水鎮過的緣故罷。華先生作古已有二十多年,物故人非,這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

上海的鄧雲驤(雲鄉)先生與我是忘年之交,八十年代中我第一次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得到過鄧先生許多照應,記得第一次去上海拜訪鄧先生家恰逢端午節,那時鄧先生的夫人尚健在。農曆五月初的上海已經很熱,從我住的靜安寺到鄧先生住的楊浦區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溽熱難當,坐定後鄧夫人端來兩個粽子,不過是普通的糯米粽,粽葉卻是碧綠的,發出一股清香,不像北方的粽子大多是用寬葦葉包的。那粽子是冰鎮過的,剝開粽葉後又澆上紫紅色的玫瑰滷汁,色澤晶瑩可愛。我在北京吃小棗粽或豆沙粽都要沾些糖,從沒有沾玫瑰鹵吃過,味道確是不同。糯米的潔白晶亮浸入紫紅色玫瑰汁中,十分的甜香,又清涼又爽口,甘美無比。請教鄧先生玫瑰鹵的調製,雲驤先生說是夫人調製的,他也不得其法,卻是用鮮玫瑰花做的。鄧先生對「紅學」研究頗深,是電視劇《紅樓夢》的顧問,這玫瑰鹵或得益於《紅樓夢》,亦未可知?北京妙峰山盛產玫瑰,每逢暮春,滿山遍野的玫瑰花盛開,我也買過妙峰山自製的玫瑰醬,顏色烏且發黑,甜膩而不清香,可能是製作方法有問題,何不製成濃縮的玫瑰滷汁?況且就地取材,倒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雲驤先生曾寫過他家擅做杭菜,如金銀蹄、炸響鈴、八寶鴨子之類,鄧太太蔡時言女士是浙江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