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鏡泊魚米

鏡泊湖在牡丹江上游的群山之中,是最典型的熔岩堰塞湖。據說是新生代第四紀晚期的岩漿溢出而形成。也有一說是早在新生代第三紀中期就已形成了這裡的斷陷谷地,火山爆發使玄武岩溢出,與熔岩彙集,形成了一道玄武岩構成的堰塞堤,截斷了牡丹江和它的支流,形成了湖。由於是高山湖,水面的海拔就有350米,水深數十米。水平如鏡,故稱鏡泊。

早就傾慕鏡泊湖的水色山光,前年盛夏之季,終有幸逃出酷熱的北京,到鏡泊湖作了短暫的小憩。

從牡丹江市驅車前往鏡泊湖,路上要走兩三個小時,那天又因事耽擱,出發較晚,剛走了一多半的路程,時間已過正午了。沿途每隔十餘里,就會集中出現幾家民營的小飯館。從大玻璃窗望去,店堂里空空落落,很少有人用餐,店主多在門前閑坐或干著其他的事。除了門前掛著的幌子之外,幾乎都在玻璃上寫著兩行醒目的大字:「湖水鮮魚,石板大米」。這「湖水鮮魚」顧名思義,當是鏡泊湖中的盛產。而「石板大米」是怎麼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選擇了一家飯館,老闆極為熱情,向我們介紹了他店裡的各種活魚,徵求我們的意見。我們說明只是吃便飯,飯後還要趕路,有幾樣菜吃飯即可。那老闆很有耐性,雖然沒達到他的最大企望,可還是最終使我們點了兩三尾活魚。那些魚我大多叫不上名字,或者是當地人有當地人的叫法,陪我們來的同志很在行,能與老闆搭上話,什麼魚該怎麼做,清楚得很,所以菜點得既實惠,又好吃。

東北人豪爽,菜都講究大盤大碗,一個蘑菇燉小雞,雖然不過半隻雞,但加上野山蘑,湯湯水水能盛上一隻嚇人的大海碗。每人夾上兩筷子,剩下的不過是半碗湯汁,倒是領略了這種豪爽中的「水分」。做魚的手藝一般,尤其是端上來的形象不佳,黑乎乎的一大盤,連頭尾都辨不清,但吃起來卻味道非常鮮美,據說那魚都是湖裡野生的,又沒有經過污染,不像我們在北京吃的人工養殖魚,味道當然甘美無比。其中一道涼拌生魚,是我們從來沒有吃過的。那涼拌生魚也是堆成尖兒的大盤,裡面滿是鮮紅的辣椒末,但吃在嘴裡卻不甚辣,酸甜脆嫩,極為適口。那是用整條的活黑魚殺後去皮去刺,再將魚肉切成細絲,用白醋立即攪拌,加上生的捲心菜絲及糖、辣椒面拌在一起,所以吃起來格外爽口。

鏡泊湖所在的寧安縣是朝鮮族較多的地區,這種涼拌生魚是不是朝鮮族的風味?我在北京也吃過朝鮮館子,但從未吃過這種涼拌生魚。鮮美的生魚絲與脆嫩的捲心菜拌在一起,吃在口裡卻分不清哪是魚,哪是菜,正是妙處所在。據說這種涼拌生魚要即殺即吃,從殺魚起,經過去皮、剔刺、切絲、生拌要在十分鐘內完成,時間稍長魚肉就失去了鮮味兒,而且會變腥。

那米飯盛來卻秀氣得很,碗很小,與盛菜的器皿形成鮮明的對比。那米晶瑩剔透,顆粒飽滿,比一般米粒幾乎大一倍,而且粒粒可辨。過去我僅在一些印製精良的畫報上看到過這種大米飯,總認為那是製版和照相的藝術加工。可這大米飯真如畫報上的一般。米飯吃到嘴裡,糯軟而又滑潤,且不失韌度,油性又很大。人家告訴我,這就是鏡泊湖附近出產的「石板大米」。

「石板大米」又稱「響水大米」,據說是長在火山熔岩上的水稻,每年只產一季,且產量不高,是當地特產。舊時曾做過「貢米」進獻朝廷。寧安的「響水大米」又以東京城西的渤海鎮水稻最為有名。這渤海鎮曾是古代渤海國的首都,也稱上京或東京龍泉府。渤海國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國家,而靺鞨族又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種族之一。渤海建國於698年(即唐武則天聖曆元年),以唐為宗主國,得到了唐朝的援助,逐漸強盛起來。最強盛時疆域可達五千餘里,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渤海國的土地原是寒荒之地,多靠漁獵游牧為鏡泊湖,而且還流淌並覆蓋了平原或形成了高原、谷生。到了渤海國時期,種植業有了迅速發展,農作物有稻、粟、谷等許多種類,尤其是水稻的種植,是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分不開的。鏡泊湖、渤海鎮一帶遠古火山爆發後火山熔岩流淌的地區,土層之下即是火山熔岩,加上當地近鄰湖泊,水系發達,給水稻生產造成了天然條件。

至今渤海鎮尚存古代渤海國的上京龍泉府遺址。上京龍泉府的建築規劃與藝術風格,都是仿照唐代長安城而建的。宮城在內城迤北,就地取材,城牆多為玄武岩築成,牆身高大堅固,今雖坍塌,但殘牆仍有三米之高。主人陪我們參觀了鎮上的興隆寺。興隆寺是清康熙時在渤海國舊址上重新仿建的,四周圍牆亦系玄武岩築起,寺內現存渤海國遺物石燈塔,燈塔也是玄武岩雕刻,渾厚壯觀,表現了古渤海特有的藝術風格,雖經千餘年的風雨剝蝕,仍保存完好。

城也好,寺也好,塔也好,甚至生產的大米,幾乎無一不與火山爆發溢出的玄武岩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離此不遠的「地下原始森林」正是這種基性玄武岩的噴發口,由那裡噴溢出的熔岩流不但阻塞了牡丹江的上游,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熔岩堰塞湖地。後來的人們則是在這樣的地下熔岩上生活、繁衍了千萬年,建立了國家,創造了文化。

據說鏡泊湖中的魚類有五十多個品種,我們在鏡泊湖的幾天中,居然也品嘗了十餘種之多。廚師的手藝雖不敢恭維,但魚是極鮮的,尤其是鏡泊湖中的特產「湖鯽」,肉細而腴美,但刺並不像平時吃的鯽魚那樣多,無論紅燒、干燒、清蒸、干炸,或做湯羹,均不掩其鮮。鏡泊湖方圓百里,四周峰巒疊翠,湖水清澄如碧,湖南部水深僅數米,湖北部卻可達50米左右。水深淺不同,湖中各種魚類的生活區域也不同,五十多種湖魚分布在深淺不同的水域。清晨或傍晚,在此休養者多臨湖執竿垂釣,怡然自樂,是時風平水靜,無波若鏡,如能釣得幾尾鮮魚,稍加烹飪,無論佐餐下酒,都是一種極好的享受。如此湖光山色,有如嚴子陵垂釣的富春江,很難想像是在北國的高山堰塞湖畔。

因我盛讚「響水大米」,主人邀我去附近的一處村落,名叫「高麗屯」,是朝鮮族集居之地。據說屯裡有數十家老百姓自辦的餐館,那裡的「響水大米」最為正宗,要超過我們在路上吃的。當我們驅車到達時,已是華燈初上,「高麗屯」中每座院落,都在大門口懸起串串紅燈,院內是農家泥牆土炕,燈火通明。各個院外都停滿了自行車、摩托車和各色汽車。屋後的廚房炊煙裊裊,熱氣騰騰。數十家這樣的屋舍錯落有致,卻無一不是如此景象,蔚為大觀。那天恰好是周末,寧安縣城的居民與各地來此度假的旅遊者都來光顧,小小的屯落顯得應接不暇了。所以連續詢問了十餘家,竟家家客滿,只得悻悻而歸。未能了卻品嘗「正宗響水大米」之願,至今留下一個遺憾。

「魚米之鄉」對鏡泊湖來說,應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