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鎮江端午鰣魚肥

食魚當在湖北,是武漢三鎮人最引為驕傲的。確也如此,在湖北境內長江之中,可食之魚大約有百餘種,其中既有江魚、河魚,也有遊人江中的海魚,因此,在鄂菜之中,魚類菜肴成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十年前去湖北,東道主假座漢口老通城三樓設宴款待,席中有清蒸鱖魚、白湯糰魴、紅燒鮰魚等十餘道鄂中名菜,最後還有名聞遐邇的刀魚面。真可謂是大開眼界,大快朵頤。尤其是鮰魚一道,肉質鮮美而少刺,細膩如脂,入口即化,大家盛讚不已。主人說,老通城的紅燒鮰魚不算最好,要吃鮰魚,應該去老大興,那裡的魚做得才地道。鮰魚多產自湖北石首,故蘇東坡有「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葯人」之句。這鮰魚是有名無實的河豚,因此才不葯人(無毒),因其肉質肥甘而美,故有「水底羊」之稱。

席中也有「清蒸鰣魚」一道,主人誇口說時值暮春,鰣魚當令,漢口正是吃鰣魚的季節,於是請大家舉箸品嘗。我稍嘗之後,覺得漢口的鰣魚比起其他魚來,絕非上乘,筵席之中雖為名貴之品,但比起我在鎮江小館子里吃的清蒸鰣魚,差之遠矣。

1974年,我從揚州去無錫,雖然那時南京長江大橋已然通車,但我為了去遊覽鎮江的金山、焦山以及甘露寺等名勝古迹,仍然是按未通車前的走法,即先從揚州乘車至六圩,再從六圩乘船過江到鎮江。暮春時節,驕陽明媚,坐在船上昏昏欲睡,忽然有人將我推醒,見一老婦人對我輕聲說:「粽子要吧?」那時正值「文革」中,個體販賣尚不合法,賣幾個粽子也得輕聲兜售。我猛然想起那天正是端午節,望著江水滔滔東逝,不禁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悵惘之感。

船泊鎮江,已近中午,用船上買的兩個粽子充了飢,先游金山寺,繼往北固山。這北固山正是南朝梁武帝蕭衍譽為「天下第一江山」的所在,三面臨江,山壁陡峭,形勢險要,故有「北固」之稱。山上的甘露寺創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年間,據說是劉備來東吳招親的地方,寺內尚有不少傳說中的遺迹。其實,寺中除鐵塔是創建於唐代,北宋重修之外,其他建築大多為近代重建。但值春光明媚,江天一覽,登臨遠眺,仍能引起憑弔懷古之情。

從北固山返回市內,已是薄暮,腹中的兩個粽子早已消化殆盡。那時的鎮江不似今日繁華,臨街鋪面大多是木扉排就,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中等規模的飯店,倒是燈火輝映。進店坐我在下,先問有無湯包和餚肉?這兩樣食品都是鎮江極負盛名的,我在1966年過鎮江時,行色匆匆,也沒有安閑的心情,失之交臂,誠為遺憾,這次倒要享受一下了。服務員答稱二者均有,並且很熱情地問我是否要一個清蒸鰣魚?我對鰣魚素無好感,主要原因是因其刺太多。古人劉淵也曾把討厭鰣魚刺太多與遺憾曾子固不能作詩列為「五恨」的首尾。此外,鰣魚名貴,我彼時囊中羞澀,也是原因之一。服務員似乎看出我的躊躇,說:「鎮江的鰣魚最好,我把你一條小些的,也就六七塊錢,一個人吃也吃得來。」這時鄰桌一位老先生轉過頭來說:「今日端午,正吃鰣魚,不可不要。」他已經作了我的主,只得要一個清蒸鰣魚,將餚肉換成小盤,又要了一屜鎮江湯包。

餚肉極好,切成長方形的薄片,呈胭脂紅色,上面敷以細如髮絲的鮮姜,鹹淡適口,味在鮮肉與火腿之間。湯包中雖無蟹黃,但卻皮薄如紙,提之如囊,先咬一小口,吮其湯,鮮香無比。至於那盤清蒸鰣魚,更是形色撩人。魚有尺長,身上斜切四五刀。嵌入薄薄的筍片與火腿片,四周有一圍冬菇,白、紅、黑三色相間,顯得明亮而潔凈。除少量紹酒外,幾乎不用更多的佐料,保持了鰣魚的鮮美。

鰣魚是生活在近海之中,每到舊曆四五月間,遊人長江淡水中產卵,然後再返回近海。因其進出有時,故名鰣魚。鰣魚肉質細嫩的原因,全在其鱗片上含有豐富的脂肪,這種鱗片很薄,遇熱則化,所以清蒸鰣魚不能去鱗,只去腮及內臟即可,上鍋蒸後鱗片化入魚肉之中,更增加了肉質的鮮美。

鰣魚名貴,也因在長江中捕撈不易,數量不多的緣故。後來我才知道,長江鰣魚以鎮江為最佳,因為這一帶江面寬闊,是下游最好的一段,鰣魚出沒期間,尤以端午前後最為肥美。王安石《臨川集元豐行》有雲「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當指暮春時節捕撈鰣魚的情景和鰣魚的美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