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灶溫

舊時隆福寺街最熱鬧的一帶,當是自隆福寺山門至街東口一段,這一段街道最主要的店鋪大約有四類:一是書肆,清末有同立堂、天繪閣、寶書堂,後來有三槐堂、聚珍閣等,歇業最晚的則是維持到六十年代初的修綆堂,記得我在上小學時還常常到修綆堂去看店中按經、史、子、集分類的線裝書。二是照相館,清末照相技術剛剛傳入不久,是個新鮮事物,人們逛廟會時,往往在照相館拍張照片。當時照相館中有許多道具、布景,現在看來很可笑,布景自然是亭台樓閣,桌椅傢具,也有戲裝攝影。照張相或做個闊人夢,或過回戲癮,滿足了一般市民情趣。說起隆福寺的照相館,近人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述了最早在廟西路南開設照相館的楊遠山和鴻記照相館,認為後來隆福寺廟內外十餘家照相館皆其弟子徒孫,確是事實。隨著後來隆福寺的改造,這些照相館陸續歇業,今天僅剩下長虹電影院西鄰的北京照相館,可以說是隆福寺里僅存歷史最悠久的一家照相館了。第三是花店,隆福寺的花店比不上西城護國寺的花店,但在春節前後,生意卻極為紅火,臘梅、迎春、一品紅、水仙、金橘等都是北京人點綴過年氣氛必不可少的花卉。這些花店還賣花盆、花籽和肥料,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天,各家花店門口都賣馬掌和馬掌水,一從店門口走過,總有一股馬掌的臭味兒。

第四類店鋪則要算是飯館兒了。

隆福寺最有名的一家飯館兒當屬福全館,福全館是山東風味,開設於光緒年間,在隆福寺街東口路北。廳堂軒敞,附帶戲台。近年被人們津津樂道反覆炒賣的一件軼聞,就是張伯駒先生四秩晉九大壽,在這裡演出失、空、斬,叢碧先生自飾孔明,並由楊小樓、程繼先、余叔岩、王鳳卿四位伶界大佬分飾馬謖、馬岱、王平、趙雲,被稱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盛事,地點就在這家福全館。也有的文章說是在金魚衚衕的福壽堂,那是完全錯誤的。福全館在經營方式上仍屬清末大飯莊的作派,而能維持到三四十年代末,完全是沾了地理條件的光。

五十年代隆福寺最興盛的兩家館子,是白魁和灶溫。白魁是清真館子,在其同類中實屬一般,也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但其燒羊肉一味,確實很出色,上好的羊肉先煮後炸,炸是用香油炸,腴而不柴,肥而不膩,香酥可口,煮肉的紅湯可以下麵條,味道鮮美,配著炸後的燒羊肉,別具特色。白魁的燒羊肉每到下午外賣,買者多拿一盒一鍋前往,盒中裝肉,鍋內盛湯,如買燒羊肉,湯是免費的。

最後說到灶溫。灶溫是家很不起眼的小館子,據說開業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叫隆盛號,因為生意興隆,灶火不息,可以隨時供應顧客需求,被稱之為「灶溫」,原名反倒不為人知,後來索性改名灶溫,在京城頗有名氣,北京人把灶溫的「灶」字讀平聲(音糟),不讀仄聲。舊時北京的飯鋪最低檔的有兩類,一是切面鋪專營麵食半成品和現成的麵條、烙餅、火燒,至多有包子、餃子之類。二是二葷鋪,所謂「二葷」,即是豬肉和豬下水做的菜肴,灶溫即是介乎於二者之間的小飯鋪。灶溫店堂就在今天的長虹電影院對面,西邊則是比它稍具規模的白魁。店堂很小,僅能容下七八張粗木桌子,沒有椅子,桌前是長條板凳,非常平民化。

最初認識灶溫,是由於陳夢家先生的緣故,這是我非常懷念的一位長者。

陳夢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早年也是一位詩人,他曾師事徐志摩,是新月派後期卓有影響的青年詩人。1955年,我家搬到東四附近,當時陳夢家先生住在東四錢糧衚衕,從那時到1962年我的父母搬到西郊前,陳夢家先生都是我家的常客。就是1957年之後他情緒不佳的那些日年子,也常常在我家的書房中度過不少快樂的夜晚。他學識淵博,為人風流倜儻,也非常詼諧,他能將古文字學的知識非常顯地講給我聽。記得有一次停電,好像停了很長時間,一支蠟燭點完了,我又換了一支,放在茶几上,他告訴我,蠟台要放在書柜上,「高燈下亮」,是我第一次得到這個知識。那時他非常喜歡看戲,對地方戲也不排斥。隆福寺後面當時有個很小的劇場叫東四劇場,來了一個河南小城市的豫劇團,主演好像名叫肖素卿,是一位二十多歲但確實頗有功力的女演員,每晚輪換上演豫劇傳統劇目,可見她能戲甚多。只是劇場只能上三成座兒,著實可憐。陳夢家先生非常讚賞這位肖素卿,也拉著我淺們全家去看她的演出。我正是從那時開始看豫劇的。

陳夢家先生是浙江上虞人,不僅興趣愛好十分泛,在口味上也是兼容南北,他那時常去灶溫吃飯,也是因為路途近的緣故。從他家出來穿過轎子衚衕到孫家坑,對面就是灶溫,很便利。灶溫就是他介紹我家去的。

灶溫的麵食品種很多,做得也很精緻。店堂雖小,永遠是座無虛席。那裡的小碗干炸、家常餅和「一窩絲」做得最為出色。

小碗干炸,實際就是炸醬麵。面當然是手工切面,軟硬適度,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囑咐廚房煮軟一點兒或硬一點兒。炸醬麵端上來,絕不是一大碗黃醬炒肉末,而是很精緻的一小碗,上面汪著油。肉是肥瘦成比例的極細小的肉丁,是切出來的,而不是剁出來的。醬是用一半甜麵醬、一半黃醬兌成,在油中反覆炸過,去掉了醬腥味。一碗小碗干炸的量,至多拌兩碗面,也就是一個人份量,如果是兩個人去吃,則就要兩份小碗干炸了。一碗炸醬麵加上時鮮蔬菜的麵碼兒,會吃得非常滿意。

家常餅是最普通不過的麵食,但灶溫做出來的,卻又迥然不同。餅的大小絕非如同今天糧店賣的大餅,直徑只有五寸左右,色澤金黃,外酥內軟,只有三四分厚的餅,可以揭出十幾層來。

灶溫最有名的麵食當屬一窩絲,這種一窩絲也可以稱之為油酥餅,其狀如餅,直徑只有三四寸,厚度卻比家常餅要厚得多,用筷子從中間一挑,頓時散為絲狀,既像面又像餅。一窩絲的功夫全在和面上,以油揉面,再拉如麵條,極細,盤成餅狀,在鍋中烙成。灶溫的一窩絲比較油膩。半飽之後吃一個即可,多了則有些吃不消了。

近年台資在北京開了幾家半畝園中式快餐,其中有一「抓餅」,每個售價五元,基本上類似灶溫的一窩絲。「抓餅」到了半畝園,身價自然不同,上桌時是放在特製的小竹筐中,下面墊上白色的花邊紙,華貴得很了。

當時灶溫麵食的價格僅比一般切面鋪或二葷鋪稍貴有限。因此三教九流都會光顧,店內大呼小叫,倒也實在自然,無論你是知名人士或是推車打擔的勞動者,一樣坐在粗木板凳上得到同樣的享受。陳夢家先生是一位非常瀟洒的學者,他喜愛這種環境和氣氛。從他介紹之後,我家也常去那裡吃飯。

灶溫好像在六十年代初歇業,後來一度在東四十條西口迤北開過一段很短的時間,也就是今天森隆飯莊的位置,那時已是名同而實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