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故人逸事 早期電影界兩位傑出人物

——王獻齋、湯傑

在默片及聲片前期,專演壞蛋、讓影迷又恨又愛的王獻齋,現在五十歲以上的觀眾,對他那副陰險刁猾、皮笑肉不笑的嘴臉,或許還有一些印象吧!王獻齋對於藝事鑽研,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待人接物又是那麼謙沖負責,凡是有人向他請教問題,他都搜隱闡微,盡其所知來告訴人家。所以他在銀幕上是大壞蛋,私底下是大好人。

他原籍山東,從小就跟父親到哈爾濱做生意,所以他的俄語,能跟大鼻子很流暢地交談。後來他隨母到上海定居,大家有時到霞飛路白俄開的餐館進餐,跟他去總是又便宜又好吃。他寫出來的文章很有文藝氣息,誰知他還是滬江大學醫科的學士呢!

他一畢業就在拋球場謀得利眼鏡公司擔任驗光師,薪資所入也不過是勉強伽口而已。這個時候鄭正秋、張石川剛剛成立明星影片公司,正準備拍攝第一部劇情片《孤兒救祖記》,到處物色合適的演員。碰巧張石川到謀得利配眼鏡,當時電影界人士,是十里洋場最受人羨慕的行當,而張石川更是電影界的大亨,王獻齋早就有試一試自己運氣、在這個行業中混口飯的決心。良機難得,借著給張石川驗光配鏡的機會,就把自己的心聲吐露出來。張氏正在四處物色《孤兒救祖記》劇中演員,王獻齋神采俊秀,談吐不俗,又打算嘗嘗電影演員滋味如何,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王獻齋毅然加入明星公司,簽了合約,成了基本演員(據說他是當時唯一簽有合約的演員)。

初上銀幕,他在《孤兒救祖記》中,原本是飾演一個正義凜然的小生角色,戲雖不多,可是他的表演天才,生有自來,在鏡頭前不但風度凝遠,而且收放自如,鄭、張兩位都許為可造之材。

全劇拍了一半,飾演面善心惡蓄意謀殺孤兒的男主角張榮,忽然拿起喬來,先是拒收通眚,後來索性避不見面。鄭、張兩人四處託人,打聽出但杜字跟他有點遠親,商請但代為說項打圓場,把他的酬勞全部預付。誰知這位仁兄食髓知味,過不幾天,又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蹭起愣子來,逼得張石川忍無可忍,毅然決然,把已拍三分之一的影片全都作廢,另起爐灶,重新開鏡。張榮角色改由王獻齋接替,從此奠定了王獻齋專演反派的戲型。

張丹斧在《晶報》上送了他一個「人類罪惡的象徵」的綽號,接著孫玉聲、徐枕亞、陸澹龕等上海文藝界人士紛紛送他綽號,什麼「陰險政客」、「兩面人」、「潑皮流氓」、「無賴標本」,反正任何尖酸刻薄的字眼兒,眾罪集於一身,他十多年影劇生涯壞蛋角色已成定型,想演一次好人觀眾也無法接受啦。

後來他參加胡蝶演的《啼笑姻緣》,飾沈風喜的琴師沈三弦。大隊人馬到北平出外景,他雖然祖籍山東,又在哈爾濱待了很久,可是他一口吳儂軟語,說得非常地道,所說國語反而南音甚重,不夠標準。外景隊到了北平,他整天跟拉洋車的、廟會裡賣小吃的打交道,目的在慢慢修正自己說話語氣發音,一個人沒事就往天橋溜達,什麼合意軒、長樂軒一些落子館飯莊子都是他喝茶落腳的地方,所以他在《啼笑因緣》里把沈三弦逢迎顧客、陰損刻薄的行徑,演得是淋漓盡致,就連彈弦的小動作也做得惟妙惟肖。後來各電影公司陸續拍有《新啼笑因緣》,續《啼笑因緣》飾演沈鳳喜、樊家樹的男女主角演技雖互有短長,可是一說飾演沈三弦的,大家不期而然就想起王獻齋,人人都有今不如昔的感覺。

他聽人傳說,《啼笑因緣》中沈鳳喜的經歷,影射了年華老大醋溜大鼓王佩臣的一段戀愛史。他鑽頭覓縫認識了給王佩臣彈弦的盧澄科,花了若干鈔票,只跟王佩臣在擷英西餐館吃了一餐飯,也沒談出所以然來,可惜當時《啼笑因緣》原作者張恨水沒在北平,否別跟恨水當面一談,所有疑問,豈不迎刃而解。

電影界的生活是晨昏顛倒,飲食起居都不正常,他對工作逞強好勝,因此染上了肺病。他怕西醫打針,就改吃中藥。那時王元龍、嚴月嫻都抽上鴉片他沒事也跟著他們靠煙炕。有人說抽鴉片能遏阻肺病惡化,因此他也漸漸淪入黑籍。到了滬戰爆發,影劇同仁組織上海影人劇團,溯河而上,人川公演。他因體弱多病,又有了這口嗜好,行動不便,於是先回上海,不幸又染上痢疾,抽鴉片最怕鬧痢疾,終於不治,死在上海寶隆醫院。現在一些老朋友,提起王獻齋來還懷念不已呢!

在台灣提起湯傑來,可能已經沒人知道。可是一說「王先生」,五十歲左右的影迷朋友大概還都有點印象。抗戰初期,剛剛進入聲片時代,湯傑主演的《王先生賣估衣》、《王先生進當鋪》、《王先生過年》等影片都反映了當時社會形形色色的醜態,的確也產生了諷世勵俗的作用。

湯傑原籍湖南沅陵,他的祖父曾在兩江總督衙門當過參將,後來就在南京落籍。據說他家在八府塘置產時,蓋房挖地基處發現「髮匪」大量藏鏹,所以他家宅第,飛檐重柱,院寬室明,當地人給起名「湯百萬」。提起八府塘湯家,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湯傑從小錦衣玉食,整天調鷹縱犬,養魚鬧蟀,過的完全是花花公子生活。有一天他忽然心血來潮,看見當年小學同學龔稼農等在電影界幹得有聲有色,他也想跟他們一起去玩。當時明星公司需材孔殷,於是他便輕輕鬆鬆踏人了電影界。湯傑平日雖然吊兒郎肖毫無豪宕沉雄氣概,誰知他拍起電影來倒能敬業樂群、一絲不苟。演王先生劇集,為了造型需要,他把靠近門牙的上下六顆牙齒全部拔掉,看看現在影劇界,要演僧侶或清裝戲,有些人愣是不肯剃掉長發,美其名日護髮運動,跟湯傑的敬業精神比起來,實在差得太遠了。

湯傑演王先生劇集一集接一集,成了定型,有些影迷跟他見面,直呼王先生,他也居之不疑。湖南人總有點辣椒脾氣,片場里最現實,欺軟怕硬的事情特別多,要是這類事讓他碰上,他必定是分條析理,把事情擺平。事情管多了,難免有得罪人的地方。抗戰勝利還都,他擔任過國民黨軍康樂隊隊長,1949年後曾一度下放到祁連山區挖中藥。1953年冬天回到上海,並於當年去世。

從我國開始攝製影片半世紀來,我看過的國片,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最少也在兩幹部以上,見過的男女演員,那更是記不清數不明。不過王獻齋、湯傑兩位的造型,仍然不時縈迴腦際,足證好的演技,是永不磨滅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