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3節

一二

第二點,我們還必須把缺乏所與性質的事例也列示在理解力之前。因為如上所論,法式應隨所與性質之不在而不在,正不亞於克欽註明,這句詩引自Virgil所著「Geics」第一卷第九三行。

它應隨所與性質之在而在①。但若要記錄所有這些事例,這將是無窮無盡的。①參看二卷四條。——譯者

因此反面事例只應附綴於正面事例來舉,這就是說,缺乏所與性質的事例只應限於和具有或會有所與性質的事物最相近似的事物。在這意義上,我就把這個事例表叫作歧異表,或叫作近似物中的缺在表。

近似物中熱性缺如的各種事例①對照正面的前表第一例——(一)月亮、星和彗星的光線在觸覺上不覺到熱;②在滿月之下倒會感到一種嚴冷。③①克欽指出:這個表不只列舉反面的事例,也包含一些補充的觀察和偶然的限制。

人們可看到它對一些化學真理是怎樣無知——這正表明那時是怎樣缺乏科學知識(因為培根在大多事物方面是並不後於時人的);也可看到它的巨大注意力。這個表不失為一個活躍的心靈的一篇可稱的紀錄,而培根也算實現了自己所說的一句話:「太陽既照宮殿也照陰溝,而並未染到污垢」(見一卷一二○條)。——譯者

②梅隆尼(Melloni)力圖使月光的熱能被感覺到,近已獲得成功。

③克欽指出,滿月下所以會感到冷,或許是由於月亮使雲彩氣化了,致空氣得機稀化,因而月滿的時候亦往往是天氣最晴的時候。——譯者

但是較大的恆星,當太陽行經或行近它們時,據想能對太陽熱的強度有所增加,象太陽在獅子宮時和在三伏時的情節就是。①①克欽指出,這是錯的:恆星並無這類影響;太陽在獅子宮時或在三伏時所以特別熱,乃由於地軸傾斜的角度,也由於太陽過了夏至熱便增至最高度。至於所謂「太陽行近恆星」之說,則是與太陽和恆星對地球距離相等的想法相聯繫著的。——譯者

對照前表第二例——(二)在所謂空氣的中界中,太陽光線並不發出熱。人們解釋這種情況有一個不壞的理由,就是說,這個界域距發出光線的太陽既不夠近,距反射光線的地球也不夠近。①①克欽註明,正確的解釋是:地勢愈高,則空氣愈稀,空氣的稀化是和壓力的降減成正比例進行的。陽光反射也是增熱的一種原因,但不能來解釋這個現象。

有些山頂上面,除開是很高很高的,積雪永久不化;另一方面,象泰拏律弗(Teneriffe)峰和秘魯的安梯斯(Andes)山脈,只因稍稍較低一些,山頂上就沒有雪。

這個事實就表明了這一點。並且在這山頂上,空氣本身也不冷,卻只是稀薄和尖利;在安梯斯山頂上竟至過於尖利而撩傷人目,也能刺激胃口使人嘔吐。古人們曾說過,在奧林柏斯(Olympus)山頂上,空氣是如此稀薄,以致登山的人必須隨身攜帶醋水浸過的海綿,時時捂在口鼻,因為空氣竟稀薄到不夠供呼吸之用了。古人們還有一個記載,在這個山峰上,空氣極其穩靜,完全無風無雨無雪,竟至人們用手指在鳩壁特(Jupiter)①壇前祭灰中所畫的字跡隔年還照樣留存,完全無動。還有,今天攀登泰拏律弗峰的旅客還都在夜裡而不在白天上山;太陽一出,嚮導就要警告並催促他們趕快下山,否則就有因空氣稀薄以致動物元精發生暈厥和被窒息的危險。②對照前表第二例——(三)在接近兩極圈的地帶,太陽光線的反射很微弱,缺乏生熱的效果,③以致那隊從事東北通路探險的荷蘭人,原來希望能夠脫出那從七月初就把船隻圍困起來的冰陣,竟不得不在新忍卜拉島(Nova Zembla)度過一冬,直到次年六月才得回船。④這就可見,太陽直接的光線似亦只有很小的力量,即便是射在平地上面;其反射的光線也復如此,除非把它們倍乘起來,集攏起來。所謂把太陽光線倍乘起來,集攏起來,就是當太陽照射愈趨垂直時的情節;因為那時射出的光線就愈構成銳角,也就是光線彼此愈相接近;反之,太陽照射愈斜,光線就愈構成鈍角,也就是光線相互距離愈遠。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太陽的動作可以有多種,看熱性如何而定,而熱性在我們觸覺上卻並不是平勻的;因此太陽動作的結果會在我們方面並不產生可以感覺到的暖熱,而在其他一些物體方面則發生熱的效果。①古羅馬神話中的天帝,相當於古希臘神話中的「Zeus」,其右手揮舞雷電,象徵著對下界秩序的監護。——譯者

②克欽指出,這樣行動不外是因為:雪情在夜間比較穩定;可以避免日映雪光的刺射;而日出一、二小時後也往往是景色最好的時候。——譯者

③克欽指出,這種情況(還有所舉其他情況)是表明程度問題,而不能說是相反。

——譯者

④這是指巴倫茨(Barentz)尋找東北通路的探險而言。他於一五九四年作第一次航行,在七月十三日為冰所阻,被迫返回。第三次航行是在一五九六年,七月十九日首次遇到相當大的阻難,只能在新忍卜拉島北端岸邊繞行一番;到八月廿六日,船緊緊凍住了,他們只得舍船登島,度過一冬;於一五九七年六月初駕小舟返回。

對照前表第二例——(四)把下述實驗試做一下。拿一塊與普通取火鏡式樣正相反的玻璃鏡,放在你的手和太陽光線之間,看它是否減少太陽的熱,正如取火鏡增加和加強太陽的熱一樣。很明顯,在視覺的光線方面,隨著鏡子中心對邊緣比較厚薄之不同,透過它而看到的物體就有擴散與縮緊之不同。要觀察在熱這方面是否亦有相同的情況。

①對照前表第二例——(五)請仔細地試做這樣一個實驗,看看用一具最精製最強度的取火鏡能否把月亮的光線捉聚起來而產生哪怕是最低度的暖熱。②如果這種程度的暖熱過於微弱而不能為觸覺所覺到,我們就還須求助於那種指示空氣冷熱狀況的玻璃儀器。

③那就是要令月亮的光線通過取火鏡而落在這種玻璃儀器的頂上,看看其中的水是否受到熱因而降低下來。①克欽指明,這點是可以證實的。太陽光線自然是視其某一點上聚集光線之多少而增減其熱量的。——譯者

②克欽註明,這個實驗,人們已經做過了。欽豪申(Tshausen)曾製造一種透鏡,其強度足以熔解銅、銀、瓦、浮石,甚至坩堝;但滿月的光線在其最高點上並未產生出能被覺到的熱。一八○二年,在班克斯(SirJosephBonks)和皇家學會其他會員們主持之下,曾以當時所制最強度的透鏡再次把月亮光線集中過來,並使用了最敏感的溫度計,但結果被認為是倒出現了減熱而不是增熱的情況。見大英百科全書「取火鏡」條。參看本條第一項下的注。——譯者

③參看二卷一三條(第三八項)及二四條。——譯者

對照前表第二例——(六)還可把取火鏡試用於那種並不發射光線或光亮的熱,例如受到熱但未燒紅的鐵或石頭的熱、沸水的熱以及類此等等,看看它們在取火鏡下是否隨而增加起來,象太陽光線的那種情節。①對照前表第二例——(七)還可把取火鏡試用於普通的火焰。①麥爾申(Mersenne)說,《新工具》第二卷中所提到的各實驗,大多數已經有人做過了,並特別提到(好象他親自做過似的)使用取火鏡來反射一切種類的熱的試驗。

他還斷言,光是永遠有熱隨伴著的。見《論科學的真理》(Dela VéritédesSces)一書,一六二五年版,第二一○頁。克欽註明,這裡和下一項中所提出的問題是已經解決了的;實驗的結果證明,這些熱和太陽熱是同類的;因此在這些地方沒有反面事例可以援引。參看大英百科全書「取火鏡」條。——譯者

對照前表第三例——(八)彗星(假如我們把它也算入流星之列)在使季候加熱這一點上並不見其有經常的或顯著的影響,雖然常見天旱隨之而至。①此外,天上的光梁、光柱和光口在冬天出現的時候比在夏天出現的時候多,而且主要是在嚴寒之時,卻也永遠伴有乾燥的天氣。②但是閃光和雷電則難得在冬天遇到,而總是發生在大熱之時。③說到所謂隕星,一般認為它含有某種發亮帶光的膠黏的質體,而沒有什麼強烈的火的性質。但是在這一點上還須作進一步的探究。

對照前表第四例——(九)有某種閃光,發光但不燎燒。

它們來時,沒有雷聲相隨。④①克欽指出,彗星對於熱和旱都無影響,或許除開當它們行至距離我們的行星很近以致對空氣有所影響的時候。可是一般人幾乎都相信它們有此影響。——譯者

②克欽註明,光梁、光柱、光口等現象,申尼喀(Seneca)在其《自然界的一些問題》一書中曾描寫過(分見七章四節、七章二○節及一章一四節)。它們顯然都是北光(Aurora Borealis)。北光或許是由電引起,而電則是在天氣乾燥時才最活躍的。——譯者

③克欽註明,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