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青年:的確,如果能夠理解並實踐課題分離原則的話,人際關係會一下子變得自由。但是,我還是不能接受!

哲人:你請講。

青年:課題分離作為道理來講完全正確。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評價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左右。我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簡直可以稱為「人生的真理」。

但請您想一想,這種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嚴格劃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倫理上或者道德上能講得通嗎?別人因擔心自己而伸出的手也粗暴地推開並說:「不要干涉我!」這不是踐踏別人的好意嗎?

哲人:你知道亞歷山大大帝這個人物嗎?

青年:亞歷山大大帝?是的,在世界史課上學過……

哲人:是活躍於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他在遠征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里供奉著一輛戰車。戰車是曾經的國王格爾迪奧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解開這個繩結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這是一個很多技藝高超的挑戰者都沒有解開的繩結。那麼,你認為面對那個繩結的亞歷山大大帝會怎麼做呢?

青年:是非常巧妙地解開了繩結,不久便成了亞細亞之王吧?

哲人:不,並非如此。亞歷山大大帝一看繩結非常牢固,於是便立即取出短劍將其一刀兩斷。

青年:什麼?!

哲人:據傳,當時他接著說道:「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樣,後來他成了統治自中東至西亞全域的帝王。而「格爾迪奧斯繩結」也成了一段有名的逸聞。

像這樣盤綜錯節的繩結也就是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已經無法用普通方法解開了,必須用全新的手段將其切斷。我在說明「課題分離」的時候總是會想起格爾迪奧斯繩結。

青年:但是,並不是誰都能夠成為亞歷山大大帝呀。正因為他切斷繩結的事情無人能做,所以才會至今仍然作為英雄式的傳說被流傳吧?課題的分離也是一樣,即使明白揮劍斬斷即可,但還是做不到。因為如果完成了課題分離,那最終就連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會被切斷。如此一來,人就會陷入孤立。先生您所說的課題分離完全無視人的感情,又如何能夠靠它來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哲人:可以構築。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青年:入口?

哲人:例如,讀書的時候如果離得太近就會什麼都看不見。同樣,要想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雖說如此,但距離也不可以太遠。父母如果一味訓斥孩子,心就會疏遠。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甚至都不願與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適當的援助。伸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青年:即使親子關係也需要保持距離嗎?

哲人:當然。你剛才說課題分離是肆意踐踏對方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回報」思想束縛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須給予報答。

這其實並非是不辜負好意,而僅僅是受回報思想的束縛。無論對方做什麼,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做的都應該是自己。

青年:您是說,我所說的羈絆的本質其實是回報思想?

哲人:是的。如果人際關係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當然,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青年:嗯。

哲人:但是,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干涉別人的課題會更加容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繫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繫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覆干涉的結果會是孩子什麼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青年:但是,這種想法也太枯燥了!

哲人:亞歷山大大帝切斷格爾迪奧斯繩結的時候也有人這麼想。他們認為繩結只有用手解開才有意義,用劍斬斷是不對的做法,亞歷山大誤解了神諭。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反常識的方面: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傷、採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於人際關係的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課題分離也全都是反常識的理論。

青年:……不,不可能!我根本做不到!

哲人:為什麼?

哲人剛開始談到的「課題分離」的內容太具衝擊性。的確,當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的時候,課題分離的確有用。只要擁有這個觀點,世界就會變得簡單。但是,這只是一種冷冰冰的說教,根本感覺不到一絲人性的溫暖。怎麼能夠接受這種哲學呢?青年從椅子上站起來大聲控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