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巧於利用古書材料,充實他小說的內容,舉凡經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歷代笑話,凡能用者,都可小大由心,變化運用。如《射鵰英雄傳》中寫黃蓉被裘千仞鐵掌所傷之後,與郭靖同去求請一燈大師醫治,途中須過「漁、樵、耕、讀」四關,其中第四關書生(即「辛未狀元」)所出的三道考難黃蓉的試題,就來自明人馮夢龍的《古今笑》(《古今笑》又名《古今談概》《古今笑史》)。在《古今笑》的《談資部第二十九》中,有下列三段趣事:
·一、辛未狀元謎
辛未會試,江陰袁舜臣作謎詩於燈上云:「六經蘊籍胸中久,一劍十年磨在手。杏花頭上一枝橫,恐泄天機莫露口。一點累累大如斗,掩卻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掛冠歸,本來面目君知否?」唯蘇州劉瑊一見能識之,乃「辛未狀元」四字。
·二、仙對
江西有提學出對云:「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摺疊扇。」諸生不能應,乃相與祈鸞仙。降書自稱李太白,對云:「霜凋荷葉,獨腳鬼戴逍遙巾。」
·三、唐狀元對
唐皋以翰林使朝鮮。其主出對曰:「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皋即應對曰:「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主大駭服。
以上抄錄的一首謎詩和兩副妙對,本來是零碎分散的,讀來雖可一笑,但比較單調;經過金庸的妙手組織後,成了三道考題,便十分有意思了。特別是兩副妙聯,由絕頂聰明的黃蓉對下聯,先後把書生和「漁樵耕讀」大大地取笑了一番,真是好看得很。
在書生出三道難題之前,黃蓉曾據《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段話,牽強附會地得出孔門七十二賢人中,成年的是三十人,少年是四十二人;雖然是胡解經書,卻顯出她異常聰穎,機敏過人。在解答了書生的三道難題之後,她又因書生取笑她伏在郭靖背上,有違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便哼出一首詩來反刺孟子胡說八道。詩曰:「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原來孟子曾講過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說齊人有一妻一妾而去乞討殘羹冷飯;另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每天要偷鄰家一隻雞。詩中的前兩句便說這兩個故事是騙人的。末二句則說,孟子活動在戰國之時,當時周天子尚在,孟子何以不去輔佐王室,卻去向梁惠王、齊宣王求官做呢?這是大違聖賢之道的。齊人與攘雞這兩個故事,原是比喻,不值得深究;但最後這兩句詩的指責,只怕起孟夫子於地下,亦難以自辯。黃蓉胡解經書與譏刺孟子這兩段趣事,也非金庸所創,同樣可在《古今笑》中的《巧言部第二十八》和《文戲部第二十七》找到,只是看起來沒有金庸所寫得那麼有趣罷了。類似這樣的「古為我用」的例子,在《射鵰英雄傳》一書中是不少的,如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的招式名稱「亢龍有悔」「飛龍在天」等,就出自《易經》;洪七公教給黃蓉的「逍遙遊」拳法,其名就出自《莊子》;瑛姑與黃蓉在黑沼茅屋中演算的一大堆數學題,就來自古代的算經:裘千仞在華山被幾大高手圍困,脫身不得,忽然被一燈大師點化,改惡從善,用的正是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如此等等。
金庸這位新派武俠小說大家,對諸子百家、佛經道藏和詩詞曲賦,都有研究,因此他筆下時時變化使用這些文化瑰寶,寫來得心應手,文采斐然。他的武俠小說之所以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除了故事情節奇詭曲折,人物性格鮮明奇特,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之外,書中經常閃耀這些文化瑰寶的光輝,也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
末了順帶一說,上抄《古今笑·仙對》中之「祈鸞仙」,乃指扶乩之事。所謂扶乩,乃是方術的一種。據說扶乩時用一個丁字形的木架,懸一個錐子在其直端,狀如踏碓之舂杵,名為乩筆。下面承以沙盤。由兩人扶著橫木的兩端,依術請神降臨。神至則錐自動劃沙成字,內容有告人吉凶禍福,有與人詩詞唱和,或為人開藥方治病,等等。事情一結束,神就離去,錐亦不動。扶乩,又名扶箕、扶鸞。主持其事者稱為鸞手、鸞生,所降之神則名為鸞仙,蓋取其乘風駕鸞而來之意。扶乩之事,古書所載甚多,大約起始於唐代而盛行於明、清兩朝。信者言之鑿鑿,認為神妙無方,靈驗之極;疑者則目為妖邪,斥其迷信荒誕。近讀包天笑先生《釧影樓回憶錄》,內有《扶乩之術》一節,談及他表叔吳硯農懂醫理,好扶乩。他曾問吳硯農,扶乩之事,到底真假如何?吳硯農答可以說真,可以說假。吳硯農說:「譬如在乩壇上求仙方,假使教一個一點兒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去扶乩,那就一樣葯也開不出來。若是有醫學知識的人去扶乩,自然而然心領神會,開出一張好的方子來,使病家一吃就愈。再說假使一個向不識字的人去扶乩,沙盤裡也寫不出字來。但我們踏上乩壇,預先也並沒有什麼腹稿,並沒有謅成一首詩,那隻手扶上乩筆後,自然洋灑成文,忽然來一首詩,有時還有神妙的句子寫出來。所以我敢認定一句成語:『若有神助。』這便是我說的可真可假。」吳硯農之說,似與催眠感應有關,說來有一定道理,但亦玄妙之極。到底真相如何,就非筆者所知了。或許主其事者身上果真有某種特異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