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道德經》《南華經》

《易經》《道德經》《南華經》這三本經書,又名《周易》《老子》《莊子》。魏晉南北朝時盛行玄學,以《易經》為玄學之源,《道德經》為玄學之本,《南華經》為玄學之精,故合稱《周易》《老子》《莊子》三書為「三玄」。玄學即道家之學。武俠小說中出類拔萃的武林高手,他們的武功出處大抵不是佛家便是道家。「少林」「武當」向被奉為武林泰斗,正是推尊這釋道二派。

《易經》與武俠小說淵源極深,其中六十四卦的方位常被用作武功步法腳踏的位置,如《天龍八部》中神妙無比的「凌波微步」步法,就是按《易經》的方位來編排的。段譽練這步法時,從「明夷」起始,經過「賁」「既濟」「家人」等位而歸於「無妄」,一共踏遍六十四卦,剛好走了一個大圈。《書劍恩仇錄》中袁士霄與張召重嘴頭比武時,滿口「中孚」「震」「復」「未濟」「小畜」「賁」等名詞,也都是《易經》中的卦名。《易經·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十六個字中的「太極」「兩儀」「八卦」等詞,分別與拳、掌、刀、劍連在一起,便成了拳法、掌法、刀法、劍法的名稱。「太極拳」「兩儀劍」「八卦掌」等名,不但在武俠小說中時時見到,在現今的武術表演中也是常常見到的。武俠小說家對《易經》頗多青眼,時加引用。《萍蹤俠影錄》中彭和尚的《玄功要訣》說:「子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豈能出於理、氣、象乎?象者拳之形也,氣者拳之勢也,理者拳之功也。理氣象備,舉手投足,無不逾矩。」這開篇第一句的「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就出自《易經·繫辭》。《繫辭》傳為孔子所著,故這裡稱「子曰」。《易經》中的詞句又可用作招式名稱,《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招名新奇古奧,差不多全選自《易經》,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龍戰於野」「履霜冰至」「震驚百里」「鴻漸於陸」「時乘六龍」「密雲不雨」「損則有孚」「利涉大川」等招,就與舊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大異。看到這樣的招式名稱,是會產生神秘玄妙之感的。

老子《道德經》是道家的著名典籍。《射鵰英雄傳》中那神秘博大、使得無數武林高手拚死爭奪的《九陰真經》,就與《道德經》關係極其密切。《九陰真經》乃北宋人黃裳讀盡天下道書,從中悟得武學真諦之後所著,其開首第一行所寫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用的就是老子《道德經》的文意。可以說,《道德經》是《九陰真經》的母體,是武學之源,能派生出不少上乘武功。老頑童周伯通在被囚桃花島時所自創的七十二手「空明拳」,要旨全在「空柔」二字,用的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之意。周伯通還引用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幾句話作例證,以空飯碗能盛飯,空房子能住人的道理,來解釋他的「空明拳」何以不把勁力使足的原因。其實這與「九陰真經」的以虛擊實,以不足勝有餘是同一妙旨的。源出《道德經》的「空明拳」,乃是天下之至柔,正與源出《易經》的天下之至剛的「降龍十八掌」相對。設若有朝一日周伯通與洪七公較量一番,二人功力悉敵,不知是柔克剛抑是剛勝柔?想必十分好看。可惜小說中沒有寫及,只好留給讀者自己去馳騁想像了。

莊子《南華經》亦是武俠小說家的重要武功寶庫,可以從中觸發聯想,創造出一套套上乘武功。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含有高深的武學道理。庖丁宰牛時,他肩和手的伸縮,腳與膝的進退,以及刀割的聲音,都無不因便施巧,合於昔樂節拍,如同跳舞一般。他宰牛之技已入化境,奏刀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所以雖然「動刀甚微」,那頭牛卻是「 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目無全牛,遊刃有餘,確是神乎其技!《書劍恩仇錄》中的陳家洛就據此悟出了一套世上所無的精妙拳法,並以此拳法,在余魚同的笛聲配合下,把張召重打到寶劍脫手,力竭就擒。《南華經》中以《逍遙遊》一篇最為奇妙,武俠小說家拈取了「逍遙」二字,便創製出一套拳法和一個武林派別來,而功力無比神異的「北冥神功」更是參透《逍遙遊》後所創的絕世奇功。《北冥神功》開宗明義寫道:「莊子《逍遙遊》有云:『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 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積聚內力為第一要義。內力既厚,天下武功無小為我所用,猶之北冥,大舟小舟無不載,大魚小魚無不容。是故內力為本,招數為末。」又道:「北冥神功系引世人之內力而為我有。北冥大水,非由自生。語云:百川匯海,大海之水以容百川而得。汪洋巨浸,端在積聚。」這兩段文字,前者由水厚能負舟納魚,以說明積聚內力的重要;後者以百川匯海之喻,來解釋「北冥神功」的要旨是吸引別人的內力而為我所有,均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只是這門功夫,吸別人之力而為己有,則如同盜取旁人財物一般,頗不光明正大。《天龍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丁春秋,《笑傲江湖》中的魔教教主任我行,心狠手辣,行事邪僻,專吸對手內力,令武林中人聞風喪膽,視之為邪魔妖魅。二人所用的「化功大法」和「吸星大法」,便是與「北冥神功」同類的功夫。

《易經》《道德經》《南華經》是三部著名的經書。《易經》最古老,號稱「群經之首」;老子、莊子二人的哲學思想合稱「老莊哲學」。這三部典籍,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武俠小說家別出心裁,從這些道家典籍中,撿取片言隻語,經過驚人的想像和發揮,便創製出一套又一套震世駭俗的武功來。文弱書生們搖頭擺腦的經書,竟成了武功秘籍的源泉,真是匪夷所思,令人拍案驚嘆。但小說家們如此誇張,並非全無根據。當代氣功師們的某些氣硬功表演,就與武俠小說中的超凡武功近似,而《易經》《道德經》和《南華經》,正是與氣功修鍊有密切關係的。漢代河上丈人注釋《老子》,闡發治身養生之理,認為人稟元氣而生,欲治身養生,必須愛精氣,保神明,守靜抱一,除情去欲,使呼吸微妙,五臟不傷,而後復還性命,則久壽長生。因此《老子河上公章句》是中醫養生學和氣功學的重要著作之一。書中所談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雖跡近神仙家,但語言樸實,與神仙家荒唐之說不同,是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的。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是在參透《周易》的基礎上,再兼容黃、老與爐火之學而成。此書為研究煉丹的權威著作,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所謂煉丹,有外丹、內丹兩種。外丹又稱「金丹」,是指用爐鼎燒煉礦石藥物所得的化合物;內丹又稱「還丹」,是把人體當作爐鼎,以體內的元精與元神為藥物,運用元氣去烹煉,使元精與元神凝聚互結,產生真種,誕生聖胎,然後經過溫養及反覆烹煉,結成內丹。服食外丹,大多會致病致死;修鍊內丹,則能養生延年,防病癒疾,兩者優劣自見。而這內丹的修鍊,就是現代所說的氣功。武俠小說中寫修習上乘內功之調息鍊氣,打通經脈,正與今日之氣功修鍊者相同。《莊子》與氣功亦有淵源關係,氣功家認為,其《養生主》所說的「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新,可以盡年」等語,就充分說明了溝通督脈的重要性,而《逍遙遊》中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則表示大小周天運行之功,而「怒而飛」,則是形容坎陽發動,大有不可遏止之勢,都說得有板有眼,頭頭是道。

《周易》《老子》《莊子》等三大經書既然都與氣功有關,武俠小說家們把它看作是武功秘籍之源,就毫不奇怪了。古代經書甚多,並不是每部經書都能和武功連得起來的。「五經」除《易經》之外,其餘《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四經,似不見有誰把它們當作武功之源來看待。作為儒家經典的「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也沒有發現其中含有精妙的武學真諦。因此武俠小說家們把《周易》《老子》《莊子》寫成是武林秘籍之源,雖然異想天開,卻並非全無根據,取捨之間,是頗有分寸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