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的鼻祖是女子

在中國武俠小說中,大都有女俠形象。這是西方「武俠」小說所沒有的。西方雖有佐羅、羅賓漢等行俠仗義的好漢,卻沒有與之相應的女俠形象,讀起來便不夠引人入勝。

中國見諸文字最早的一名俠客,是春秋時期越國的一個女子。這個越國女子可以說是中國武俠的老祖宗了。

《吳越春秋》記載有這個越國女子與白猿相鬥的故事:越國有一個處女,生長在南方的山林中,國中人都稱讚她劍術高明。越王派人帶上禮物去聘請她,請她教授擊劍舞戟之術。於是越女北行去見越王,途中遇見一個老翁,自稱為袁公。袁公問越女道:「聽說你善於擊劍,我很想領教一下。」越女說:「小女子不敢有所隱瞞,就請老前輩考較考較吧!」袁公隨手摺取林中的竹子,如斷枯木,竹梢跌落下來,越女伸手接著。於是袁公拿著較粗的竹竿向越女刺去,越女反應甚快,立即以細小的竹梢回擊,準確地刺入袁公竹竿的筒中。如是者守了三招之後,越女還擊一招,疾以竹梢刺向袁公,袁公無法抵擋,只得躍到樹上,化作一頭白猿,長嘯而去。越女見了越王后,越王派一些軍官向她學劍,然後再教給士兵。據說當時沒有人能在劍術上勝過她的。金庸據此寫成武俠短篇《越女劍》。在這個短篇的結尾,寫了精通劍術的越女阿青,滿懷妒意地以竹棒指著西施的心口。西施後來時時捧心,就是因為中了阿青棒端發出的勁氣之故。「西子捧心」這一美好形象竟是這麼來的,真虧金庸能想得出來。

後世武俠小說,從這越女與白猿斗劍的故事中受到啟發,便創造出越女劍法與袁公劍法。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中寫了好幾頭會武功的白猿,其中有作為女主角李英瓊弟子的袁星,也有業已修鍊成人形的袁化,據說都是袁公的後代。梁羽生《大唐遊俠傳》中那一臉猴相的精精兒,使的就是袁公劍法,金庸《射鵰英雄傳》中的韓小瑩,外號就叫作「越女劍」。

越女之後,唐人傳奇中的紅線、聶隱娘更是出名的女俠。如果說中國的武俠小說是開始於唐人傳奇的話,那麼,紅線、聶隱娘自然就是武俠的鼻祖了。此後,《拍案驚奇》中的韋十一娘、《聊齋志異》中的無名俠女、《兒女英雄傳》中的十三妹,以及明清筆記小說中的高髻女尼、琵琶瞽女、名捕之妻等,都是比較有名的女俠。自從新派武俠小說誕生,金庸、梁羽生筆下便出現了一大群熠熠生輝的俠女形象——黃蓉、小龍女、郭襄、趙敏、周芷若、任盈盈、寧中則(岳夫人)、儀琳、袁紫衣、程靈素、溫青青、霍青桐、雲蕾、於承珠、白髮魔女、劉郁芳、冒浣蓮、呂四娘、馮瑛、馮琳、谷之華、厲勝男、冰川天女等等。她們有的豪爽、有的心細、有的黠慧、有的痴情、有的刁蠻、有的強悍,在刀光劍影與行俠仗義之中,時時透露出中國古典女性特有的東方美。她們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有的已開始露出現代人的思想品格了。

從審美的角度看,武俠小說如果只是粗豪大漢比武爭雄,誰身高力大誰就取勝,是沒有什麼好看的。書中有了女俠的形象就大不一樣了。試想一個嬌小玲瓏的女子,竟然能同幾個虎背熊腰的漢子打鬥,並戰而勝之。這多夠刺激!這種嬌女與壯漢相鬥的場景,自然要比兩個莽漢你砍我劈的情景,更能體現出對比的美。

古來陰陽對立,相反相成,相生相剋。武俠小說遂有「雙劍合璧」的描寫。《萍蹤俠影錄》中的張丹楓與雲蕾,所習的劍法,乃是師祖玄機逸士所創的「萬流朝海元元劍法」和「百變陰陽玄機劍法」,這兩套劍法實際上各為半套,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一套。因此兩套劍法分開使用時,雖然各有威力,卻遠不及合起來威力巨大。玄機逸士挑選男女弟子各一名,分別學這兩套劍法,一陰一陽,相互配合。彼此救應,神妙無方。「雙劍合璧」的力量,遠遠超過兩人力量的總和,是因為除了二人力量相加之外,還有一個彼此配合默契的重要因素在內。這種心靈默契的力量是無法估計的。因此,雙劍合璧具有異乎尋常的巨大力量。如同舞蹈中的男子雙人舞和女子雙人舞均不及男女混合雙人舞精彩一樣,男女雙劍合璧,兼具陽剛與陰柔之美,在武俠打鬥中更顯得多彩多姿。所以,中國武俠小說有女俠形象,確是較之只有騎士、槍手的西方「武俠」小說豐富得多,也好看得多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