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與招式的「雅化」

武俠小說離不開武打,武打又離不開招式。舊武俠小說的武打招式多與象形有關,如向上騰躍的「一鶴衝天」,雙掌齊出的「猛虎伸腰」,朝前直刺的「玉女穿針」,向下斜劈的「獨劈華山」等等,均是象形象勢的招式。這些象形招式,與華佗當年據虎、鹿、熊、猿、鳥的活動姿態而創造出來的「五禽戲」,道理完全一致,學武者可以據形練習。但新派武俠小說中經過「雅化」的許多招式,卻是無法練習的。這些新奇招式,大都是作者據古詩文的片言隻語,憑空杜撰出來。空靈縹緲,無跡可尋,教人無法捉摸,不知從何入手。《連城訣》中的唐詩劍法,招式全從唐詩中來,如「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等招,很難猜得出它的姿勢該是怎樣的。而《俠客行》中金烏刀法的招式就更是異想天開,稀奇古怪。金烏刀法乃專為克制雪山劍法而創。雪山劍法有「蒼松迎客」「暗香疏影」等招,金烏刀法則針鋒相對的應之以「開門揖盜」和「鮑魚之肆」。以「揖盜」抗「迎客」,以濃臭破清香,真是少見的奇招!但這兩招純是取意,到底是如何使的?那就無法說清了。

新派武俠小說家筆下的武功,往往比實際的功夫多了一圈幻想的彩虹,顯得更為絢爛多姿。在他們的筆下,琴音可以奪命,棋子可以打穴,飛花摘葉可以傷人,噴酒彈冰可以斃敵。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繡花針、釣魚竿、船槳、秤錘、算盤、腰帶等,都可作為獨門兵刃使用。至於書畫中可以暗藏極厲害的武功心法,詩文中含有莫測高深的武學要旨,就更是神乎其神,匪夷所思了。

金庸是「雅化」武功與招式的高手,他利用古詩文的片言隻語,創作了不少新奇的武功。如《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教給黃蓉的「逍遙遊」拳法,就出自《莊子》;《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在西北山洞玉室內悟到的上乘武功,就來自《莊子》的「庖丁解牛」;《天龍八部》中段譽的神妙輕功「凌波微步」,名稱就出自曹植的《洛神賦》;《俠客行》中的石破天之所以能成為當世武林第一高手,是因為在俠客島的二十四個石室內,參透了據李白《俠客行》詩意雕刻在石壁上的武功圖譜,而最後一個石室內的蝌蚪文《太玄經》(漢代揚雄作),竟是人體中經脈穴道的線路方點陣圖,如此等等。其中最為神妙的是《神鵰俠侶》中楊過所創的「黯然銷魂」掌法。這套掌法從名稱到招式都奇異之極,簡直不可思議;但細細思之,卻又在情在理。這是楊過在絕情谷斷腸崖與小龍女分手後,終日苦苦思念而自創出來的。他將這套掌法定名為「黯然銷魂掌」,取的是江淹《別賦》中那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之意。這套掌法,施用者必須心中真有相思離別之苦,始能發揮它的威力。楊過也只使用過三次——打瀟湘子等人一次,演給周伯通看一次,和金輪法王決鬥一次。楊過自與小龍女相會後,心中愉悅之極,「黯然銷魂掌」也就威力大減,無形中消失了。「黯然銷魂掌」共有十七招,而不是十八招,取單數而不取雙數,於此也可見作者的匠心。金庸在把武功「雅化」的同時,筆調是諧謔風趣的。這十七招「黯然銷魂掌」的名目,純是取意,以見黯然銷魂的愁苦心情。但用語有庄有諧,古怪有趣,使人不禁發笑。這十七招的名目是:徘徊空谷、力不從心、行屍走肉、庸人自擾、倒行逆施、杞人憂天、無中生有、拖泥帶水、廢寢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六神不安、心驚肉跳、窮途末路、面無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雞。但不知何故,楊過與金輪法王決鬥時所用到的「魂不守舍」(打蕭湘子等人時寫作「神不守舍」)、「若有所失」兩招,卻不包括在內。本來,這兩招較之「倒行逆施」和「拖泥帶水」,是更與「黯然銷魂」的心境貼近的。大概是作者一時疏漏了吧?這十九招名目,絕大部分是成語,作者隨手拈來,便成了使人瞠目結舌的武功招式,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了!

陸遊有一句教子學詩的名句,叫作「功夫在詩外」。如果我們把它改動兩三個字,變成「功夫在詩內」或「功夫在文內」「功夫在經內」等,就道盡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武功奧秘。正因為武功蘊藏在詩文經書之內,才顯得文妙神奇、深不可測,才為讀者的想像力提供了廣闊的馳騁天地。

把武功與招式加以「雅化」,是新派武俠小說家的一大貢獻,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是應該記上一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