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頤和園

在前篇拙文裡,筆者曾提到,在近百餘年的中國裡,李鴻章實在是最早的,乃至唯一的當國者,曾經領導我國參加過世界軍備競爭(World Arm Race)。

我們應當瞭解,自哥倫布發現美洲(弘治五年),到二次大戰結束(民國三十四年),在白色帝國主義的五霸七雄(後來又加上個日本帝國主義)的操縱之下,我們這個地球,實在是個「土匪世界」(引李登輝總統的一句石破天驚的名言)。那兒只有強權,沒有公理。強權從何而來呢,曰:武裝也;軍備也。在李鴻章那個時代,人類還沒有發明飛機和原子彈。列強要橫行世界,就只能靠強大的海軍了

在十九世紀,英國的海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了。大英帝國要維持「日不落」的權勢,在海軍實力上還要確保它的「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呢!換言之,大英帝國的海軍實力,要超出其它任何兩個列強合併起來的戰鬥力量。

同治九年以後,出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深諳此道。他一再講,洋人的神氣,神氣在有「鐵甲」。你跟洋人打交道而自己無鐵甲,你得閉起烏鴉嘴。

李鴻章是近百餘年來,我國僅有兩大外交家之一——另一人是周恩來。筆者曾替顧維鈞先生寫了幾百萬字的回憶錄。但是翻爛顧氏的公私文件,我總認為威靈頓顧只是個「技術官僚」、「博士幫首」和「黃麵皮的洋員」。他一直只是在替老闆幹活而已;自己沒有真正在外交上作主的政治力量——李鴻章和周恩來就不同了。

李鴻章也是近代中國搞以夷制夷的祖師爺——搞以夷制夷,連周恩來都未搞好。李鴻章當然也成績欠佳。李氏未搞好的道理,是他的「鐵甲」被日本打沉了。搞以夷制夷而無「鐵甲」為後盾,那就變成買空賣空了。「夷」也不是傻瓜嘛!專搞買空賣空,哪裡行得通呢?!所以甲午之前,李鴻章立志要參加世界軍備競賽。

老實說,在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時期(同治九年至光緒二十一年)的大清帝國,要參加世界軍備競賽,是綽有餘裕的。大清帝國畢竟是個大帝國嘛!它和今日中國大陸上的人民共和國一樣,雖然也是一窮二白,但潛力是無限的。甲午之前慢說像上述的日本「吉野號」那樣的巡洋艦,就是再買它三五條「定遠」、「鎮遠」那一級的主力艦,也是輕而易舉的。

君不見一項<馬關條約>(光緒二十一年)我們就賠了兩萬萬六千萬兩。六年之後的<辛丑條約>(光緒二十七年),我們不又賠了四萬萬兩?合計,七年之內一下便賠掉六萬萬六千萬兩!——我們有這麼多錢去付「賠款」,沒錢買船?!

當然四萬萬兩是分期付的。付多了蒙債主們退款,還要讓我的老師胡適之,我的朋友楊振寧、何炳棣……去放洋留學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老太后當年賠的款,一小部分被退回,我們到現在還沒用完呢!甲午戰前我們沒錢買船?!我們再買五條(定遠級主力艦)、十條(吉野級巡洋艦),也游刃有餘呢!

有錢為什麼不買船,要等到打了敗仗,再去「賠款」呢?!

朋友,這便是上篇拙文所說的:專搞「四化」,不搞「五化」,則「四化」往往是徒勞——此地著重「往往」二字。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搞社會科學的人,不應該把話說得太「絕」。

須知,四化者,科技現代化也。五化者,政治現代化也。「政治現代化」不一定要搞什麼鳥「民主牆」嘛!但你至少也該搞個乾淨而有效率的現代化政府——至少也得像當時德國和日本那樣。像我們慈禧老太后治下的那攤爛狗屎,總歸是不夠資格參加世界軍備競賽的——帝國主義雖然都是「土匪」、「強盜」,但是盜亦有道也。

現在且看看我們李中堂,如何在這場世界軍備競賽中先敗下陣來,後來才打敗仗,才賠款。

海軍衙門是個大「肥缺」

在北洋艦隊成軍之初,李鴻章便極力主張二洋一統、分建合操。中央政府應有個研討戰略、統一指揮,以及籌畫預算、部署後勤的總機關。這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任何現代國家,都是少不了的,只是名稱不同罷了。例如英國的海軍部(Admiralty),德國和日本的「大本營」和「參謀本部」;今日美國的「五角大廈」(Pentagon),乃至目前北京和台北的「軍委會」、「國防部」一類的機構……,在清末,就叫做「海軍事務衙門」或「海軍衙門」了。

李鴻章本是個好權而又有責任心的幹才。在海軍衙門的醞釀期間,他本來就當仁不讓的。可是這次卻由不得他了。在大清國海軍成立之初,那些自視為統治階級的滿族親貴,早已虎視眈眈。本來湘淮軍之崛起,他們已感到切身威脅。海軍再起,他們就不能再讓漢人掌握了。不幸的是,兩百多年的榮華富貴和游手好閒的生活,早把這個高踞統治階層的少數民族,腐爛得無可救藥了。上文已述之,海軍是多麼技術化的現代兵種。這種腐爛的滿族親貴,如何能插手其間呢?

但是現在這個「海軍衙門」可就不同了。它是個高高在上,設於皇城之內,外表上似乎只是個專門管人事、管錢包的大「衙門」!而這衙門所管的海防經費,動輒百萬。在他們的眼光裡,這衙門是比大清朝廷之內的六部九卿,朝廷之外的督撫司道,任何一個衙門都更要有銀子的新衙門。總之,在大清官場中,海軍衙門是一個最「肥」的大「肥缺」。親貴們是絕不能放過的!

大清王朝發展至此。也可說是「氣數已盡」吧!就在這緊要關頭,那個比較賢良而識大體的慈安太后,忽於光緒七年離奇病死。慈安是慈禧所最為敬畏的正宮娘娘。慈安一死,這個姨太太出身,個性又潑辣狠毒的慈禧皇太后,大權獨攬,漸漸的便原形畢露了。

三年之後(光緒十年),她就把恭親王奕訢趕出總理衙門。奕訢是總理衙門(中國第一個外交部)的創辦人。二十多年與洋人折衝樽俎,使他頗諳外情,是當時中國少有的開明政治家,同治中興的名臣之首——沒有他,慈禧也做不了皇太后。所以他也一直是慈禧所敬畏而嫉妒(僅次於慈安)的第二號人物。恭王一去,慈禧在朝中便肆無忌憚了。

在這種政潮中,居心叵測而推波助瀾的,還有個舉足輕重的洋官僚赫德。赫德是英帝安插在中國官僚體系(Chinese bureaucracy)之中的一個公開的間諜。他掌握了中國的關稅。中國政府向外國購買船砲,支票要由赫德簽名。他不是袁世凱的古德納;更不是蔣中正的端納。他在中國官僚體制中,是有其一言九鼎之權威的。加以他在中國官場廝混數十年,早變成中國政治的老油條。吹牛拍馬,縱橫捭闔,無一不會。以一個白色帝國主義在中國政治中的代理人,再加上熟諳中國官僚的那一套,這位洋大人也真是「雙取驪龍頷下珠」,為中外少有的梟雄。

前文已略言之,在中國海軍成立之初,他就設法排斥其它列強(美德法)在中國的影響力,而要把中國海軍變成大英海軍的附庸。他這項陰謀,慈禧和她的近支「懿親」像醇親王奕譞(慈禧的妹婿、光緒的生父)等人,哪裡知道呢!可是李鴻章和恭親王奕訢,就洞若觀火了。不幸恭王早就是慈禧的「劉少奇」,遲早是要滾蛋的。他自身難保,也就顧不得什麼海軍了。而李鴻章卻是慈禧的「周恩來」。是個少不了的人物。他一要效忠大清,二要自己抓權。他對赫德的陰謀就要加意防範了。朋友,我們如設想使周恩來和李鴻章,易地而處,他們二人的棋路是不會兩樣的。

李、赫交惡突出醇親王

為防制赫德搞鬼,鴻章乃拿出他那套以夷制夷的看家本領,密遣原任馬尾造船廠總教習的法裔洋員日意格(Prosper Giquel)和原任天津海關監督的德裔洋員德璀琳(Gustav Detring)暗中加以監視,要他們向他告密。日、德二人得令,那真是忠於職守。因此,來自柏林和巴黎的小報告,把赫德的詭計,一一揭了底(周恩來也會這套嘛)。

不特此也。那時奉華府之命,前來中國協商開放朝鮮的美國海軍司令舒菲特(Commodore Robert W. Shufeldt),日久也變成李鴻章的情報員。舒氏原是直接去朝鮮辦交涉的,但朝鮮王口口聲聲自稱他「本朝為大清之屬國」,外交未便作主云云。舒氏只好到天津去找李鴻章。李鴻章對付洋人(和周恩來一樣)是有其魅力的。加以美國人當時對中國十分同情。因此,舒氏也變成鴻章防制赫德的顧問。

但是赫德又豈是省油燈?你搞以夷制夷,他也會搞以華制華,尤其是以滿制漢。他知道太后要以滿人掌海軍;他也知道和「小六子」恭親王爭權的「七老爺」醇親王奕譞,早就對「海軍衙門」這個大「肥缺」垂涎欲滴;他更知道他自己的話對那無知、擅權和恐洋的慈禧,有一言九鼎之力。他如發動使醇親王出掌海軍,那麼他的政敵李鴻章,也要舉雙手贊成。因此,他就公開建議以醇親王出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