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心如秋月

1

早起去花市,買了一盆佛手,一盆青橘。賞菊,吃螃蟹,喝黃酒,看紅葉。應季的事物都顯妥當。人生又何來種種大事,不過是與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有美,有漏,有苦,有樂。會老死,無矯飾。故應無心清賞。

南方的桂花香氣猶在心端。母親說糖桂花還是有賣的,可以寄過來給我。撒在熱的糯米圓子里尤為適宜。清晨跑步,看見柿子樹上掛滿果實,山楂已變紅。籬笆邊矮叢雛菊有白色和黃色兩種。想起童年時中山公園經常舉行的菊展。蟹爪的花瓣絲絲縷縷,清奇奪人,不忍褻玩,摘下它也是愛慕的心。

習慣在上海一家熟悉的布鞋店裡,訂製繡花鞋。絲絨或絲緞製作,鞋頭有刺繡,多為牡丹、孔雀、鴛鴦等傳統圖案。髒了不容易清洗,穿髒了只能丟棄。走在路上,常有女子特意靠近,誇讚這鞋子穿著好看。但她們覺得好看,自己卻不穿。

現在很少有女孩子佩戴鮮花。月季、梔子、茉莉、薔薇、石竹、芍藥……新鮮而時興的花朵適合簪於髮際,映襯如水的青絲和面容。但是,我們對自然的美的事物反而有了一種羞恥之心。覺得它們落伍,不時髦,論之為老土。真實而恆久的審美應是一種情懷。所謂的膚泛而變幻的時尚,才是一場捉弄。

下午在咖啡店裡和G見面。送我一串在印度買的白色小木珠,濕婆的眼淚。聊天兩個半小時。黃昏開車到衚衕,一起吃簡單的滷肉飯。小劇場的話劇。

2

他問我,寫作對你的壓力是什麼。是不是覺得有時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我說,它並非不得不做,而是想到就做,這是職業的幸運。寫作唯一壓力,只在於它讓你對自己有要求。它不停止,使你的內在總是被一團火焰脅迫和驅動。

有些人一首成名曲可唱上半生,歌迷聽著一首便覺滿足。有些人一種題材一個概念便複製出一組油畫。寫作除去流水線的商業故事小說,書寫本身需要作者不斷攀爬山峰。他總是需要提供出新的旅程。

火焰能量渴求儲存和涌動,最終躍入深切的空虛感。

創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至高一種,是把自己當成犧牲擺放在祭壇上。

3

下午有冗長的會議。疲倦,但並不虛度。吃掉一整盒的巧克力。熱水,香煙。這些在目前讓人過得好。

黃昏六點的北京,一輛計程車都打不到,等候的人卻簇擁。獨自走進旁邊的小餐廳,幸虧乾淨而空閑。豆腐,米飯,一杯熱水,抽兩根煙,傾聽鄰座一對中年夫妻聊天。他們打扮隨意,點了一桌菜,互相斟酒對飲。話不多。(漸漸我感覺他們應是一對情人。中國的平常夫妻很少呈現出這般微妙的情致和默默共對的餘韻。)再出門,夜色已黑,車流呼嘯。等車的人散去。順利打到一輛車。

晚上收到郵件。「山坡上有一處微微凹陷,長滿了白色微含粉色的花。花很小,但連綿起來,真是很美。很想你親眼看一看。我看很多東西都是美的。哪怕普普通通的東西。別人看見,未必覺得有我說的那麼好。樸素是美,殘缺是美,平常是美……現在幕布尚未拉起,只有隱約器樂聲。事情會怎麼走向,要看你如何思考與選擇,以及許多外界事物共同的合力。別忘了還有你背後的那股力量。」

明亮而合乎常規的感情,讓人得到安全感,逐漸從感性過渡成一種合理性。也因此漸漸失去警惕及活力。如同終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侶,順理成章的戀情。飽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則內心敏銳眼神犀利。

慶長,小說中的女子逐漸成形。自小有某種皮膚及情感飢餓症。用專門章節組建她的構成,一小塊一小塊基石,直到荒野中一座城堡的形成。人的個性都有其源頭,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當我們隨波逐流被推動很久,試圖回溯這處源頭,其實正代表了內在的一種自知和醒來。

她遭遇一場陷入泥沼的戀情。滿身污泥,骯髒不堪。在泥地打滾輾轉,如此剛強,最終費力爬上岸來。這不斷淪落和掙脫的過程,用儘力氣。隱藏於內的慾望和創傷做出魔鬼般試探。超越常規的陰暗感情,是一次搏鬥,一次試煉。

愛的珍貴在於,我們遇見一個可以去愛的人,而非單向的被愛。被愛缺乏與自我角斗的機會。愛的人,帶來妄想的破碎和內在的清醒,最終使我們看破心中執著。他讓我們突破迷障,看清自我。完成後即離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戀愛慕,也註定無法一起生活。他們另有使命。相伴終老通常是其他的人,無關痛癢,日長夜長。這是廣大的平衡,無視人內心的小情小愛,情愛的重量對它來說太過渺小。

4

人事俱非。此境不在,此情已逝。一切皆破裂損壞。這是無常的威力。人生若沒有痛苦、黑暗、損傷、秘密,其實是乏味的事情。

5

夢見海潮席捲岩石,不過離人一步之遙。夢見他騎車帶我穿越無人而荒蕪的空巷。

6

陌生讀者寄來包裹,圍巾,兩盒澳門點心,一瓶橄欖油,一張影碟。這些物品散發出私人氣息。

抽時間獨自看完影碟。W.E.。音樂和其中一位女主角艾比的表演強烈,其他不過爾爾。強烈的部分終究還是太強烈。注重情愛本身的平等,可窺見內心之不羈、壓抑及用力的自我突破。人之暢快,應在於能夠如此清晰地表達痛苦。

女性導演依然偏愛俊美健壯而身份略低的男子。而他敞開襯衣手指夾香煙彈鋼琴的樣子,也確是灑落迷人。

這個世間若說什麼都是虛妄,脆弱無常的肉身和心靈,在能夠溫柔地擁抱、愛撫、慰藉、聯接的一瞬間,即是擊破空虛。以空擊破空。

Abel Korzeniowski的電影配曲。波蘭人。Revolving Door,單曲循環整個夜晚。大提琴和鋼琴。漸進和積累,控制和流動。打開落地窗,站在陽台上抽煙。樂曲在空曠的客廳迴旋,幽幽震蕩到耳邊。

7

看完一本書,即使覺得好,日後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會使用或擺弄。也許閱讀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過是維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任務。生命的明暗對半要坦然承擔,盡量消解疑惑。人嘗試了很多道路,試圖解決生命問題,走走不通,又另尋出路。來回兜轉,發自一種強大的能量。

閱讀一個人的書,如同看到他的疑問,他曾嘗試過的種種軌道。對創作者來說,個體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進退兩難,卻不順服地探究。這是一種堅強。

基於時代在消費和體驗上普遍的浮躁惰性的心態,不管是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人都只能在其中各取所需。作品本身無可能呈現均衡完美,總是存在局限和紕漏。但其中重要的是,在隔膜和缺陷之中,人是否發出屬於自己的真誠敏銳的聲音。並終究有些他人,能穿透這些形式,聽到這聲音。

8

年輕時頹廢流於形式,浮淺而無由,實質不過是一種妄想。妄想會被時間解決。成年後它是有過經驗和實踐的疑問,深陷冰冷的泥漿。除了用力尋求掙脫沒有迴轉餘地。

成年人的恐慌。我們經歷和思考了很多,卻依然如同年輕時沒有找到答案和出路。或者說,仍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最終答案和出路。

夜晚看到月亮熠熠生輝。很想與一人飛速驅車開到夜色中的深山,在樹木蔥蘢的某處山腰停下,站在崖邊,一起凝望山崗映襯中的明月。聽著萬籟俱寂,偶爾昆蟲啼鳴,於北方蕭瑟寒意中,彼此分享一支煙。再驅車離開回到人世。事實上,大部分美好的時刻,我們無人分享,無人對照。

只是決定穿上球鞋,獨自去花園裡散步。

所謂的表達,從明中剝離出暗,從暗中照見到明。從美中體恤到惡,從惡中萃取出美。從無衍生出「有」,再從有回省到「無」。(表達的最終目標也許是渾然一體,失去對立界限。)

有時我想,一個開悟的人是否最終將消解一切表達。不立文字,不做著述。內在的感悟一定無法表達。但若不表達,如何給予。他所可以被這個世間吸收的,只能是他人可以理解的部分。但若對方無法承當,則只是自己的循環。但獨立的循環也許已是一種單純牢固的真相。

當人做出表達,不應對此產生懷疑。這是堅定。

9

空氣里秋天的氣味。清冷,凜冽。大理,稻城,拉薩……那些在秋天抵達的地點,隱藏在內心的包裹里。重新輪迴的秋天,想去破落古都,目證對照它舊時繁華。這也是需要在小說里處理的一處重要素材。

計畫過但還未實踐的一條路線,是花一個月時間瀏覽山西,看完它殘存的老建築。穿過陝西四川進入雲南。從麗江到西雙版納。最後抵達曼谷海邊。搭乘當地交通工具,搜尋偏遠古老的村鎮、石窟、山嶺、湖泊、少數民族聚集地。在路上補充衣物和食物。投宿當地人家、寺廟、旅館。踏出地圖上一條完美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