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喜好

《巨人之星》 乃是《葉隱》 的世界 收錄於《百大少年少女漫畫大調查》(一九九二年八月文春文庫)

坦白說,我反巨人,尤其是小學的時候。連人稱凡是棒球迷無一不愛的長島茂雄、世界全壘打王王貞治,我都討厭。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看不慣巨人隊的菁英意識。動不動把傳統掛在嘴上,只要自己球隊興旺,便認為職棒界天下太平。我就是不喜歡這種態度。

關於巨人的一切幾乎一概討厭的我,對《巨人之星》卻另當別論。這部漫畫一開始在《少年 MAGAZINE》連載,我立刻為之狂熱,覺得一星期好漫長,雜誌一發售便馬上跑到書店站著看。而看完的那一瞬間,又等不及下一次的出刊。

為何連討厭巨人的我,都對這部漫畫另眼相待?理由很明顯,因為這不是一部棒球漫畫。雖然以高中棒球界和職棒界為舞台,但星飛雄馬等出場人物的所作所為,是近似於棒球而非棒球的另一件事,而這件事可不是球技或運動之類的活動。那究竟是甚麼?倘若問我,我肯定會毫不遲疑地回答──

《巨人之星》中的棒球是格鬥技。

甚至,更進一步地說,那是武士道。

這一點,只要看主角星飛雄馬與勁敵花形滿的首場對戰便一目了然。當時花形滿的必殺技非比尋常,名為擊倒打法(knockout),打出去的球會彈開棒球手套,正中接球者的臉。為迎戰這種打法,星一徹對飛雄馬展開一種心智正常的人絕對想不到的特訓,就是在球上抹油點火,打出去要飛雄馬接。也難怪飛雄馬的姊姊明子要躲在樹後偷哭。

之後,飛雄馬練出藉螺旋底部將球彈回的技巧,在與花形滿的對戰中獲勝。這豈是棒球之類和平運動的故事?無論怎麼瞧,不都是習武之人的世界?

故事中,球隊的輸贏根本不重要,飛雄馬對花形滿,或飛雄馬對左門豐作的一對一戰鬥便是一切。而且,球賽的輸贏與彼此球隊的狀況好壞無關,全憑一局或一打次的結果決定。職棒轉播常會說:

「兩者在本季的比賽結果是十二打數三安打,所以山田投手算是壓製得不錯。」

但《巨人之星》可不容許這麼含糊,裡頭沒有「算是」的概念。不是百分之百壓制,就是被打出去。一旦球被打出去,保證是巨炮級的全壘打,沒有甚麼落點不錯的左外野平飛球。

球一遭擊中,星飛雄馬就會陷入沮喪,煩惱得宛如喪失生存的希望,簡直像比武落敗的武士,絕不僅是個棒球投手。一般投手才不會為被打到球而痛不欲生。

如同習武之人歷經無數死斗逐漸成長,星飛雄馬也一樣,儘管慘敗、儘管遍體鱗傷,仍拚命練出新招對抗勁敵,比方大聯盟一號球、消失的魔球等。書中對這些新魔球總會有科學性的說明,雖令人半信半疑,卻十分有趣。我還曾經認真和別人討論過消失的魔球的原理。

眾勁敵同樣是以戰勝星飛雄馬為唯一的生存意義。好比花形滿,明知上半身肌肉將毀損,仍奮力迎擊大聯盟一號球。這一幕著實令人感動,不少性情單純的朋友在電視播出時忍不住掉淚。

為求獲勝,犧牲自己也無所畏懼的星飛雄馬,終於練成禁忌的魔球大聯盟三號。這種球非常可怕,愈投愈會侵蝕左臂的肌肉。

最後是由他的父親一徹與好友伴宙太搭檔挑戰這個魔球。一徹使出奇招,刻意耗盡伴的怪力再讓他揮棒,卻未注意到伴連跑壘的力氣都沒有了。於是,一徹認輸:

「這一刻,你超越了我。」

此時,飛雄馬的手臂已報廢,但一徹的話,讓他露出心滿意足的神情。勝過父親遠比投手生涯重要,這才是真正的《葉隱》的世界。

在教堂窗外靜觀左門豐作與不良少女京子的婚禮後,飛雄馬豎起大衣衣領,翩然離去,一個「完」字出現在他背影的斜下方。只看過動畫的人可能不知道,原著的最終回便是如此。自始至終,這部漫畫都與「充滿陽光朝氣的運動員」的說法無緣。

⑴巨人之星

⑵小拳王

⑶怪醫黑傑克

⑷田淵選手加油!

⑸妙殿下

漫畫方面,《巨人之星》和《小拳王》並列第一,幾乎毫不猶豫地定案。或許是緣自我並非有甚麼就看甚麼的人,而是一喜歡便喜歡到底的個性吧。動畫方面的首選則是《魯邦三世》。假如給大人看的也包含在內,還想加上小池一夫先生原著的漫畫作品(包括葉精作畫的《實驗人形》、小島剛夕畫的《試毒師》〔乾いて候〕等)。

我心目中的第一──《星際大戰》 收錄於《戰後新生代最愛百大西片》(一九九五年九月文春文庫)

我選的第一名是《星際大戰》(Star Wars)。

──要大聲說出來真有些不好意思,總覺得像小朋友被問到喜歡的食物時,回答「咖哩飯」一樣。

「《星際大戰》很有趣,可好歹你也是個作家,應該想點特別的,表現一下你是個電影通啊!」

或許有人會這麼說。的確,我也想舉出大家都料不到的電影當第一名,希望博得一句「哦,眼光不錯嘛」。

無奈就是想不到。我選擇前十大的標準是「不管看多少次都不會膩」,而再沒有別的電影像這部,總讓我回味無窮。明明家裡就有錄影帶,隨時都能看,但前幾天忍不住又在衛星電視台 上重看一遍,且仍如當初在電影院觀賞般,緊張興奮不已。

其實,同樣是科幻片,我也認為該推薦《二零零一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因為這部片比較內斂、知性,總之,就是給人比較成熟的感覺。遺憾的是,《二零零一太空漫遊》我並不想反覆觀賞,《索拉力星》(Solaris)也一樣。我承認這些電影都很棒,可是,尊重娛樂性更甚藝術性才是東野式的電影選法。

話題回到《星際大戰》。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一九七八年,也就是大二。談到這裡,我記得是和西洋弓箭社的社友三個人結伴前去的。由於劇中主角使出原力讓炸彈正中死星中樞,我們有一陣子紛紛仿效,練習時射不中就說「唔,原力不夠」。不過,我那時竟連一起看電影的女朋友都沒有啊。雖然有點丟臉,也罷,繼續吧。

首先是觀後感,簡單扼要地講,就是「驚異」二字。從開頭鉅細靡遺地拍出帝國軍戰艦底部的那一幕起,便令人震撼不已。雖然事先有某種程度的預期,卻做夢也沒料到會看到如此驚人的影像。

由於當時是一九七零年代,沒有現今的電腦繪圖(CG)技術。我記得正式使用CG的是迪士尼一九八二年的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星際大戰》是完全以古早的特殊攝影技術拍出,其背景之精緻尤其教人驚嘆,像帝國軍基地內部、異星都市等,明知不可能做出實物大的布景,卻一幕幕逼真得宛若實景。看起來也不像是模型放大。

直到十幾年後,謎底才揭曉,原來那些背景全是畫。專業術語叫甚麼我忘了,但那是令人瞠目結舌的超精密畫作,頂多只有一張榻榻米那麼大,可是無論湊得多近,都很難相信其實僅是平面。系列第三集《絕地大反攻》(Return of the Jedi)中,有一幕是一排排士兵恭迎帝國軍皇帝,連這些士兵也幾乎全是畫出來的。技巧高超到這種程度,被騙也心甘情願。

當然,《星際大戰》精采之處並不單是特技,片中出現的角色個性鮮明獨特,才是電影成功的最大因素。包括哈里遜·福特扮演的韓·索羅、機器人搭檔C─3PO與R2─D2、壞蛋達斯·維德,總之就是一籮筐不凡的角色。老實說,主角路克·天行者反倒最乏味。

吸引人的不止是鮮活的出場人物(雖然不知人物這個說法妥不妥當),《星際大戰》有所謂的影子主角,就是在太空中翱翔的戰鬥機和太空船。其中千年鷹號的速度感真是藝術,光看到扁平船身猛然起飛的情景,內心就一陣暢快。

要營造出這樣的魅力,以導演喬治·盧卡斯為首的工作群,都注入超乎尋常的熱情。電影中出現的戰鬥機和太空船,全是依真實設定的設計圖製作。而盧卡斯從吃剩的披薩想出千年鷹號的形狀前,構思過數十種原型,必定是深知千年鷹號將成為影子主角,才異常堅持吧。

每次看這部電影,都令我深感「娛樂眾人不能偷懶,所謂的娛樂(eai)非如此不可」。

⑴星際大戰

⑵回到未來(Back to Future)

⑶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

⑷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⑸大白鯊(Jaws)

⑹龍爭虎鬥(Ehe Dragon)

⑺零零七系列: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⑻洛基(Rocky)

⑼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