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十六 相和歌辭一

《宋書?樂志》曰:「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夜宿。本十七曲,硃生、宋識、列和等複合之為十三曲。」其後晉荀勖又采舊辭施用於世,謂之清商三調歌詩,即沈約所謂「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

者也。《唐書?樂志》曰:「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又有楚調、側調。楚調者,漢房中樂也。高帝樂楚聲,故房中樂皆楚聲也。側調者,生於楚調,與前三調總謂之相和調。」《晉書?樂志》曰:「凡樂章古辭存者,並漢世街陌謳謠,《江南可採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其後漸被於弦管,即相和諸曲是也。魏晉之世,相承用之。承嘉之亂,五都淪覆,中朝舊音,散落江左。後魏孝文宣武,用師淮漢,收其所獲南音,謂之清商樂,相和諸曲,亦皆在焉。所謂清商正聲,相和五調伎也。凡諸調歌詞,並以一章為一解。

《古今樂錄》曰:「傖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王僧虔啟云:「古曰章,今日解,解有多少。當時先詩而後聲,詩敘事,聲成文,必使志盡於詩,音盡於曲。是以作詩有豐約,制解有多少,猶詩《君子陽陽》兩解,《南山有台》五解之類也。」又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麴又有艷,有趨、有亂。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又大麴十五曲,沈約並列於瑟調。今依張永《元嘉正聲技錄》分於諸調,又別敘大麴於其後。唯《滿歌行》一曲,諸調不載,故附見於大麴之下。其曲調先後,亦准《技錄》為次雲。

【相和六引】

《古今樂錄》曰:「張永《技錄》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箜篌引歌瑟調,東阿王辭。《門有車馬客行》《置酒篇》並晉、宋、齊奏之。古有六引,其宮引、角引二曲闕,宋為箜篌引有辭,三引有歌聲,而辭不傳。

梁具五引,有歌有辭。凡相和,其器有笙、笛、節歌、琴、瑟、琵琶、箏七種。」

【箜篌引】

唐?李賀一曰《公無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又有《箜篌謠》,不詳所起,大略言結交當有終始,與此異也。」

公乎,公乎,提壺將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誠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盤有魚,北里有賢兄,東鄰有小姑。隴畝油油黍與葫,瓦甒濁醪蟻浮浮,黍可食,醪可飲,公乎,公乎,其奈居。被發奔流竟何如?賢兄小姑哭嗚嗚。

【公無渡河】

梁?劉孝威請公無渡河,河廣風威厲。檣偃落金烏,舟傾沒犀枻。紺蓋空嚴祀,白馬徒牲祭。

銜石傷寡心,崩城掩孀袂。劍飛猶共水,魂沈理俱逝。君為川後臣,妾作姜妃娣。

【同前】

陳?張正見金堤分錦纜,白馬渡蓮舟。風嚴歌響絕,浪涌榜人愁。棹折桃花水,帆橫竹箭流。

何言沉璧處,千載偶陽侯。

【同前】

唐?李白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徑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骨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同前】

王建渡頭惡天兩岸遠,波濤塞川如疊阪。幸無白刃驅向前,何用將身自棄捐。蛟龍嚙屍魚食血,黃泥直下無青天。男兒縱輕婦人語,惜君性命還須取。婦人無力挽斷衣,舟沉身死悔難追,公無渡河公自為。

【同前】

溫庭筠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龍伯驅風不敢上,百川噴雪高崔嵬。二十五弦何太哀,請公勿渡立徘徊。下有狂蛟鋸為尾,裂帆截棹磨霜齒。神錐鑿石塞神潭,白馬じす赤塵起。公乎躍馬揚玉鞭,滅沒高蹄日千里。

【同前】

王叡濁波洋洋兮凝曉霧,公無渡河兮公苦渡。風號水激兮呼不聞,提壺看入兮中流去。

浪擺衣裳兮隨步沒,沉屍深入兮蛟螭窟。蛟螭盡醉兮君血乾,推出黃沙兮泛君骨。

當時君死妾何適,遂就波濤合魂魄。原持精衛銜石心,窮取河源塞泉脈。

【宮引】

梁?沈約《晉書?樂志》曰:「五聲,宮為君,宮之為言中也。中和之道,無往而不理焉。

商為臣,商之為言強也,謂金性之堅強也。角為民,角之為言觸也,謂象諸陽氣,觸物而生也。徵為事,徵之為言止也,言物盛則止也。羽為物,羽之為言舒也,言陽氣將復,萬物孳育而舒生也。是以聞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

《隋書?樂志》曰:「梁有相和五引,三朝第一奏之,陳氏因焉。隋文帝開皇中,改五引為五音。唯迎氣於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謂『孟春其音角』也。」按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則當聲為曲,即五音是也。《唐書?樂志》曰:「五郊迎氣,各以月律而奏其音。」蓋因隋舊制雲。

八音資始君五聲,興比和樂感百精。優遊律呂被咸英。

【同前】

蕭子云宅中為君聲之始,氣和而應律生子,四宮既作陰陽理。

【商引】

梁?沈約司秋紀兌奏西音,激揚鍾石和瑟琴,風流福被樂愔愔。

【同前】

蕭子云君臣數九發涼風,三弦夷則白藏通,充諧候管和六同。

【角引】

梁?沈約萌生觸發歲在春,《咸池》始奏德尚仁,怗滯以息和且均。

【同前】

蕭子云蟄蟲始振音在斯,五聲六律旋相為,《韶》繼《夏》盡備《咸池》。

【徵引】

梁?沈約執衡司事宅離方,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備舉樂無疆。

【同前】

蕭子云硃明在離日長至,候氣而動徵為事,六樂成文從之備。

【羽引】

梁?沈約玄英紀運冬冰坼,物為音本和且悅,窮高測深長無絕。

【同前】

蕭子云其音為物登玄英,制留循短位濁清,惟皇創則和且平。

【相和曲上】

《古今樂錄》曰:「張永《元嘉技錄》:相和有十五曲,一曰《氣出唱》,二曰《精列》,三曰《江南》,四曰《度關山》,五曰《東光》,六曰《十五》,七曰《薤露》,八曰《蒿里》,九曰《覲歌》,十曰《對酒》,十一曰《(又鳥)鳴》,十二曰《烏生》,十三曰《平陵東》,十四曰《東門》,十五曰《陌上桑》。十三曲有辭,《氣出唱》《精列》《度關山》《薤露》《蒿里》《對酒》並魏武帝辭,《十五》文帝辭,《江南》《東光》《(又鳥)鳴》《烏生》《平陵東》《陌上桑》並古辭是也。二曲無辭,《覲歌》《東門》是也。其辭《陌上桑》歌瑟調,古辭《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篇。《覲歌》,張錄雲無辭,而武帝有《往古篇》。《東門》,張錄雲無辭,而武帝有《陽春篇》。或雲歌瑟調古辭《東門行》『入門悵欲悲』也。

古有十七曲,其《武陵》《鵾(又鳥)》二曲亡。」按《宋書?樂志》《陌上桑》又有文帝《棄故鄉》一曲,亦在瑟調。《東西門行》及《楚辭鈔》「今有人」、武帝「駕虹蜺」二曲,皆張錄所不載也。

【氣出唱】

魏?武帝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行四海外,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玉闕下,引見得入。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開王心正興,其氣百道至,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心恬澹,無所愒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跪受之,敬神齊,當如此,道自來。

華陰山,自以為大。高百丈,浮云為之蓋。仙人慾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鼓吹一何嘈嘈。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乘雲駕龍,郁何茂茂。遨遊八極,乃到崑崙之山,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來者為誰?赤松、王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