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自我心理操縱術

想要說服對方,首先要能說服自己。

一個有能力的人絕不輕易開口,而一旦開口,他所說的每一句話,必定都有令對方信服的魄力。因為他在說服別人之前,首先必須能說服自己。換言之,想要控制他人思想的動向,首先要了解其心理構造,並且將自己心裡所想的具體地表現出來,也就是必須從自我訓練開始做起。

有一個推銷電視和洗衣機的廣告,推銷員是一個忠厚的中年人,當他出現在熒光屏幕上時,令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說服力。這位廣告明星在拍攝廣告之前,先將產品帶回家中使用數日,充分了解並研究這些產品的功能,然後才有了充分的自信,從而為產品進行有力的宣傳。由此可知,這位廣告明星所花費的心思絕非一般美女俊男拍攝廣告的態度所能比擬。

耶魯大學的C.I.霍布蘭特的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將學生分為兩組,然後分別在聽眾面前朗誦一段文章,發現聽眾的反應截然不同。其中一組以單調的語氣朗誦草稿,另一組則以抑揚頓挫的演說技巧來表現這段文章,結果,後者所引起的聽眾共鳴更佳。由此可以證明,後者那組學生已經完全自我說服了。

要將一種角色扮演得十分自然,必須將其視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實從接納角色到完全相信此一角色的價值,其間尚有一段相當的距離,而如何彌補這段距離,則在於把角色完全融入自己的思想里,並將全副精神完全融入這個角色里。換言之,就是要先說服自己,才能扮演一個得力的角色。

過去有一種男扮女裝的旦角,據說,這些男扮女裝的演員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扮演女人的角色。這是因為,他們要讓觀眾由演技中信服他們是個女角,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先相信自己是個女性。

利用「類似性」的舉動,即可使這些舉動真正成為自己所有。

世界上有許多人非常厭惡自己的性格,其實只要不是病態的,每個人的性格都各有千秋,大可不必刻意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苦惱。但如果有人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或者想要體驗另一種人生的話,也並非無計可求。

人是一種容易接受暗示的動物,只要利用此一特性,就可達到某種願望。「森田療法」便是應用人類這種特性的最佳見證。「森田療法」是日本森田正馬博士為治療精神病症而開發的方法,心理學上也證實了此一方法確具實效。其實這個方法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不論患者有何種癥狀,只要自己認為自己很快活,就會達到快活的目的;只要自己表現得非常健康的話,自己就會變得非常健康。換言之,一個人只要表現得「類似」某種行為,則這種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自己所有的。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原則。

「森田療法」便是利用這種原理創立的。患者在住院的最初一周內,只讓其從事飲食、洗臉、排便等日常活動,接著,再讓其從事其他工作,例如:掃地、照顧花鳥、手工藝製作等等。這些工作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可代替精神安定治療之外,使得患者可以從事一般人能夠勝任的工作,然後讓患者逐漸恢複自信,也使其性格逐漸趨於外向。同時,利用工作餘暇,讓患者參與乒乓球、高爾夫球等活動。40天後,大多數患者可痊癒出院。

尤其是赤面恐怖症、對人恐怖症、外出恐怖症等神經症患者,往往是因為心理上的不安感而使得自己無法順應環境的改變,而此種療法可以完全祛除病人的恐懼心理。

上述方法可以讓患者自己逐漸去適應其他環境,所以,也可以適用於一般人。美國社會學家馬頓里基德曾做過關於美國軍人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經常模仿下士行為的人大都可以成為下士,換言之,如果在工作中,經常暗示自己就像上司的話,其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升,甚至可以真正登上上司的寶座。

人們會以實際的空間距離來表示內心的抗拒。

在某大學的課堂上,全班大約有五六十名學生,座位並沒有限制,早到的學生便可自行選擇座位。相當有趣的是,每個學生所選擇的位置幾乎都是固定的。由於那個教室並不大,無論坐在哪裡與老師的距離都無多大差別,但學生似乎在下意識當中以座位的遠近來表示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平日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都能平心靜氣地坐在前面。反之,成績越是不好的學生,越是選擇較偏的死角座位。

其實,這種傾向早在威廉雷波特的實驗中就已獲得證明,而且在《身體語言》一書中,曾介紹過,即談話者之間的距離與其性格有關係。於是,老師根據這一論斷,為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將學生分成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然後將學生一起叫到研究室,針對成績的問題一一與他們面談。老師將學生成績分成三個等次:「欠佳」、「普通」、「優秀」當將寫著「欠佳」的成績單交給學生時,就對他們說:「你的成績實在太差了,由此可知,你一點都不用功!」事後,被評為「優秀」的學生坐得離老師更近,而被評為「欠佳」的學生則坐得更遠了。

此外,在性格測驗中,被歸納為內向型的學生,不論成績好壞,總是比外向型學生坐得距離更遠。

由這項實驗似乎可以證明,我們常以拉開實際距離來表示對對方心理上的抗拒感。例如在公司的定期會議上,如果沒有好的企劃案,便總是喜歡坐在上司看不到的地方,然後裝著一付不知情的樣子,悠閑地抽香煙。

此外,不太願意和上司打交道的人,通常也喜歡坐在較遠的位置上。

實際上,這種現象是一種相互作用。經常坐在遠處的人對工作往往缺乏積極性,而且也很難和上司形成融洽的關係。所以,這些人最好能刻意坐在離上司較近的位置,如此才能向其他人表示,自己已決心改造自我了。

客觀地觀察自己,並且自我訓話,才可以控制自己。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克.布里斯特膾炙人口的一段名言:「對著鏡子自我暗示的方法」有一次,他被一位大富翁邀請參加晚宴,席間他親眼看到主人因不勝酒力而步履蹣跚地逃到洗手間去,因此便尾隨而去,希望對他有所幫助。但這位大富翁並沒有發現布里斯特的存在,而是面對鏡子對自己喃喃說著:「約翰(富翁的名字)你到底在作什麼?客人都等著看你喝醉出醜呢!你絕對不能服輸,其實,你一點也沒醉,快打起精神,你是這裡的主人啊!絕對不能醉呀!」

就在他反覆說了這段話之後,他的態度又恢複了鎮定,然後回到宴會上,居然又開始和其他人談論起他的新計畫。這是富翁借著鏡子客觀地觀察自己,並對鏡子中的自己客觀地談話所達到的效果。

如果將某種情況視為真實的話,結果它們大都會真的變成事實。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是說,人只要全力以赴,就能馬到成功。但是,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除了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認為自己「必然可以做到」才能真正實現願望。

美國心理學家W.C.雷克博士曾經追蹤斯拉姆街問題少年的行蹤,從而完成了一項心理研究報告。

雷克斯博士以俄亥俄州克蘭巴士市(最著名的犯罪地帶)的六年級小學生為對象,將其分為兩組,一組是被視為問題少年的兒童,另一組則是被視為優秀少年的兒童。經過為期5年的追蹤調查,終於發現這些少年果然都是依循他人所認定的形象去發展的。後者大致沒有什麼問題,而前者則平均都進過少年審判所三次。雷克斯博士曾與前一組少年面談過,終於發現這些問題少年的在心理上早就認定自己「遲早會受到警察的照顧」這種心態表明,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對自己灌輸了這種念頭,而且,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想畢業簡直難如登天,甚至認為自己不當的行為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一位認為自己相當醜陋的女人,她所表現出來的也必然是相當醜陋;一個認定自己必定落榜的學生,也必定名落孫山;同樣,如果委託一個認定會敗訴的律師,則這場官司也註定要落敗。

其實,事情的成敗,與其說關鍵在於當事人的能力,不如說是受其人的信心所主宰。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將某種狀況視為真實的話,則結果它們大都會成為事實。

尤其是如果經常自我暗示會得到消極結果的話,遭致失敗的可能性相當高。所以,為了得到積極良好的結果,先決條件就是要不斷告訴自己:「一定會成功的!」

有了這種自信之後,必定可以獲得好的結果。

使神經鎮定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神經急劇緊張,然後逐漸放鬆,恢複正常。

當我們神經緊張時,如果讓它變本加厲,然後再慢慢地使自己鎮定下來,其效果比急於使精神鎮定下來要好得多。美國心理學家亞修拉氏將這種方法命名為「同質原理」他通過種種實驗確定了一個事實:讓一個悲痛欲絕的人聽一段哀戚的音樂之後再聽輕鬆的音樂,可以有效地化解他的悲傷。

正由於音樂對人們的心理會構成如此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