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文明積累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收藏已經講了四個門類五十多講了,表面上講的是收藏,實際上我一直在強調文化的成因,希望通過證據來講歷史的背景。過去的人對歷史不大關心,只對現實關心,今天生活變得富足,所以大家都很願意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文化比較抽象,文物具象,我試圖通過具象的文物來闡述抽象的文化。我在五十多講里講的就是文化這樣一個宏大背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世界趨於大同的時期,了解自己的歷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將這塊宏大的文化幕布一層一層地拉開,看看後面到底畫的是什麼,才能知道我們今天在歷史上的位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講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沒有講到。比如有一種我很感興趣的藝術品,叫匏器,就是葫蘆器。我們常說"蛐蛐兒葫蘆",就是匏器的一種。匏器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工藝中屬於雕蟲小技,經常被忽略不計,大部分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書上都沒有這項的章節。實際上這類藝術品很有意思,也非常重要。

相傳發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是明末舉人。他是橫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人,對當時的政治不滿,就到鄉下去種地。種什麼呢?種葫蘆,然後開始用它養鳴蟲,這就是匏器的由來。入清以後,康熙對這個事兒比較喜歡。康熙在他先農壇那一畝三分地里也種了葫蘆,然後找人加工成蛐蛐兒葫蘆。今天能看到的實物證據就是"康熙御制"的匏器。所謂御制,就是皇帝所制,表示等級高。實際上這是帶有象徵意義的,不是皇帝真的親自動手做。

皇帝非常喜歡冬懷鳴蟲,聽著蟲叫聲,覺得很愉快。古代跟今天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在古代人們基本上只能聽見自然界的聲音,很少聽到非自然界的聲音。但今天聽到的絕大部分聲音都是非自然界的,比如電視、收音機、MP3等等。在古代,即使是皇帝,要聽到真實的聲音非常困難。他要想聽音樂,必須有人現場演奏。皇上權力再大,也不能每天睡覺前召集樂隊演奏一遍吧?所以皇帝對自然的聲音感興趣。再加上皇帝也不好當,千頭萬緒的事情堆著,他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所以冬天在匏器里養一個小蟲,聽聽自然的蟲鳴,能有效地緩解壓力。這就是"冬養夏蟲,重在鳴聲"。一個小小的器物,就能給皇帝帶來巨大的快樂。

養鳴蟲這一習俗到了清代,有了一項大用處。每年冬天都事先養好1萬隻蟈蟈,在大年初一這天擱在太和殿里。皇帝一上朝,金鼓齊鳴,熱氣一烘,1萬隻蟈蟈都開始叫喚,響聲震天,這叫萬國(蟈)來朝。把生活情趣賦予政治含義,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蟈蟈一叫喚,顯示大清國有多麼強盛,能使萬國來朝

中國第一次出現收藏熱的時候,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里寫道:"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才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我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聲。"

趙希鵠感慨人生過得很快,像白駒過隙。他所處的宋代,還是中國歷史上相對繁盛的時代,但每個人一生中憂愁的時候佔了三分之二,閑暇的時候只佔三分之一。今天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擔心的問題:房子、車子、孩子、票子……工資漲不漲,地位變不變,總之發愁的時間居多。你能夠有空閑的時候,不過人生的三分之一。那麼,能知到這個道理,又能享用這個空閑時間的人,一百個裡面也就有一兩個。其中大部分人還都是聲色犬馬,沒什麼追求。趙希鵠就說了:我不喜歡聲色犬馬,自有感興趣的一塊樂土。

他下面接著說:"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出,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趙希鵠曾經見過很多老先生搞收藏,多收藏些書畫、古琴、舊硯、青銅器(宋代的時候,陶瓷還不是收藏的主要內容)。把這些藏品明窗淨几羅列起來,時時請一些有品位的客人來,大家交流切磋,非常高興。

最後,趙希鵠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沒有任何享受清福的方式能超過此事。宋代人對生活就有這樣高的理解!表面上這是對收藏態度的理解,實際上是對寬鬆生活的提倡。今天更應該提倡一種寬鬆的生活,怡情養性。收藏不收藏其實冰不重要,喜歡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是二百年來最富足的時期,以吃穿而論,更是中國整個歷史上最富足的時期。那麼,在這樣一個歷史的條件下,為什麼要強調文化呢?首先,文化要依賴個性而生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個性,有這樣一句話:"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只有強調民族個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家庭,無論經過多少艱難困苦,四分五裂,終究會團結在一起。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更沒有理由讓它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時候間斷。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只有中國的古文明延續至今,有很多具體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的"日"、"月"兩個字,今天對古文字一無所知的人一看也認識。可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不是官文文字,現在的埃及人不是專業學者,就不認得了。

我們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時候是非常具體的。我講過傢具、陶瓷、玉器、雜項等等很多中國文化中具體的東西,都是要通過這些具體的東西,來傳達我們的文化內涵,強調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我講過傢具里的床,床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沿用至今的功能"卧",另一個是早期功能"坐"。通過了解床"坐"的功能,我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還有另一解。再比如陶瓷中的影青,美麗如玉一般的瓷器,它斷送了玻璃在中國的前程;玉器中的印璽,印代表個人的信譽,璽代表國家的信譽;雜項中的竹刻,反映文人高潔的情懷。這些都是構成中國龐大文化體系的一個個具體物件。

生活在這個文化體系中,你有時候渾然不覺,但當你離開它後,就會深深感到文化帶來的快樂。有很多人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還是覺得不適應,一旦回國以後,就會覺得如魚得水,非常舒服。為什麼呢?國外的文化背景與我們不同。

我一直在說,人一生中最大的樂趣一定是文化帶來的,物質帶來的樂趣是短暫的。你貧困的時候,吃穿都是極大的樂趣;你富足的時候,房子、車子可能是極大的樂趣,但這些都不能伴隨一生。有很多坐在輪椅上的老年人,對物質沒有任何要求,但看一出京劇就會非常滿足。這就是文化帶來的樂趣,它會伴隨你一生。

收藏有很多樂趣,第一個就是知識的樂趣。比如清代康雍乾三朝流行一種斗杯,呈方斗狀,可以用來喝酒。斗杯是怎麼來的呢?先看幾首唐詩。

李白的《行路難》:"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王維的《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三首詩都提到了"斗"。實際上,唐代平時使用的酒具是杯和碗,不用斗。斗的體積大,是貯酒器,用來存酒。"金樽美酒斗十千",意思是用一萬個錢買一斗酒,說明酒貴。"李白一斗詩百篇",是說李白喝了一斗酒,非常多。

關於唐朝人喝酒用的飲酒杯,唐詩中也有描述。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寫的是壯烈。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寫的是殷勤。李賀的《將進酒》:"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寫的是奢華。夜光杯、玉碗、琉璃鍾,都是唐代喝酒的用具。斗是大的容器,杯是小的容器。可到了明代中葉,明代人受唐代詩歌的影響,把斗的尺寸該小,變成喝酒可用的杯,稱為斗杯。如果唐代就用這麼小的斗杯,李白就不是一斗詩百篇,而是百斗詩百篇了。這就是文物演變的過程,深受文化的影響。

那麼,知識的樂趣就是在於。別人說到這幾句唐詩的時候,你可以攔他一句,問問他"斗"是怎麼回事。知識的樂趣主要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你擁有的知識,別人不擁有,這就是樂趣所在。

收藏的第二個樂趣是炫耀的樂趣,炫耀既可以通過具體物件,也可以通過物件中的知識。比如清代常見的一種茶壺,壺蓋上寫著五個字:"可以清心也。"靜下心來喝一杯茶,非常快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五個文字有五種讀法,你要是知道了就可以炫耀。怎麼讀呢?這個讀法在古代叫旋讀,就是轉著圈讀。比如: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從哪兒都可以讀起,都可以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