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隨方制象——沿革

中國過去的收藏領域裡,傢具不算一個門類,過去比如晚清時期的古玩店裡,古玩都是分門類的,很少有人專門以賣傢具為生,傢具都是捎帶著賣的。這證明什麼呢?證明中國人對傢具的認知程度偏低,中國人對傢具認知程度偏低,對建築的認知程度也偏低,所以我們不願意保護古建築。我們到現在為止,能夠留下來的唐代建築全國僅有四座,宋代的也不多,明清還是有一部分,我們特別願意拆了重蓋,但西方的建築觀念不是這樣,我們只要去到歐洲,所有有歷史傳統國家的建築都依然保留下來了。這是我們一個觀念上的一個差距。

傢具因為跟建築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我們對傢具一般也不重視,過去傢具來了以後,很多老傢具,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拆了改算盤珠,硬木嘛,毀了很多很多優良的傢具,想起來讓人痛心。我們今天家庭中所用的傢具大部分都是西式的,都是近100多年以來西方傢具隊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家裡用的傢具都是西式傢具。

研究中國傢具最早的一個人是德國人。這個人叫古斯塔夫艾克,1944年的時候他就出了專著,現在也還可以買到,叫《中國花梨傢具圖考》,有大量的圖片以及他對中國傢具的見解。一個德國人以非常嚴謹的治學態度寫了有關中國傢具研究的第一部專著,也是全世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傢具的第一個里程碑。因為有了艾克的這本書,所以才有了世界追逐中國傢具的一個收藏。

第二個研究中國傢具的人是個美國人,我們現在以他出書為準,1971年美國人安思遠寫了一本大書叫《中國傢具》,裡頭也是有豐富的圖片和他對中國傢具的見解。

第三個研究中國傢具著書的人是王世襄先生。1985年他的《明式傢具珍賞》出版,是大大的推動了傢具的收藏,也推動了我們對傢具的一個認知。這本書的普及程度遠遠的高於以上兩本。王世襄先生這個書寫的非常早,出版的比較晚。

那麼由於這些書寫的比較早,艾克先生的書是60多年前寫的。最晚的一本也距今20多年了。通過這些年的研究,我們有了新的認識。

過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縱向的,我們過去的學者研究某一個領域都是在他單獨這個領域裡縱向研究,從古到今。我們今天由於信息業的發達,在研究當中,更多的注意是橫向的研究。比如我們說晚明時期它的傢具跟它的瓷器,它的銅器,它的漆器,它的景泰藍,它的所有的工藝品之間的橫向聯繫,這是今天的很多學者關注的,但在過去的研究中是不關注這些現象的。所以過去的書以及結論都比較單一,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乃至出現錯誤。

早期的書大量的傢具的定的年代都偏早。我們有的書上把傢具,硬木傢具,黃花梨傢具、紫檀傢具定為明中期,明早期,乃至元代。我們今天有證據證明那個時期是沒有這樣的傢具的。在明代嘉靖以前所有的能夠證明確切年代的傢具都是漆器,帶有確切紀年款,比如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非常明確。

有幾點限制,第一是工具的限制,中國所有的木工工具中,平木工具刨子出現的最晚,這跟歐洲完全的不一樣,我們刨子是16世紀才出現的,沒有證據證明16世紀以前中國人使用過刨子,沒有刨子就沒法平木,木頭不能把它刮平。過去為什麼使用漆器呢,是因為木頭不平,要披麻掛灰,找平,打膩子,化妝,打底色,粉餅吧,打點粉,把不平的地方遮掩。因為刨子的出現導致硬木傢具迅速的佔領市場。第二個原因是隆慶開關,我們講過,在隆慶元年,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由於我們當時的走私跟海外的貿易增多,迫於壓力,政府有限度地打開了海關,所以海上的運輸,使大量的優良木材進入中國。

這兩個原因使中國的明式傢具,名貴的黃花梨、紫檀傢具,雞翅木傢具,烏木傢具,在明代的晚期尤其是萬曆到崇禎年間風靡江南地區,書上有大量的記載。比如嘉靖年間范濂《雲間據目抄》一書中載"細木傢具如書桌、禪椅之類,予少時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桌,隆萬以來",就是隆慶萬曆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紈絝豪奢,又以櫸木不足貴,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及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他說的相思木就是紫檀。

范濂說我小時候,看不到這些,都是隆慶萬曆以來才開始出現的,這個記載非常明確。那麼我們過去的這個判斷就有偏差,我們都是從感情上判斷,希望我們的傢具更早的就出現,可惜不幸的是沒有出現。萬曆時期,中國名貴傢具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它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所以我們晚明時期最重要的著作《天工開物》、《魯班經匠家鏡》這樣的書的記載的刨子都是非常明確的,可這些書都是萬曆以後才出版的,明中葉以前中國人做不了硬木傢具。

西方的木工工具發明比我們早。刨子很早古羅馬就有了。這個是我們跟西方工具差距最大的一種工具。我們的框架鋸,宋代就有了。《清明上河圖》,有圖像資料,可以看到有一把鋸戳在那兒,看得清清楚楚,但沒有刨子,這是我們過去研究中忽略的一個章節,所以就不知道這條界限劃在哪兒。我覺得刨子是中國硬木傢具的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

史書上還有一段記載特別有意思,就是中國的明代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天啟皇帝酷愛木工,這個皇帝喜歡做木工活,不理朝政。我們都知道晚明的時候嘉靖,萬曆兩個皇上不愛上朝,這個在史書上記載都是說晚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中國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政事無望的時候趨向於對生活的一個追求。所以就追求生活中的奢華。這是有政治原因的,我不再追求政治理想了,我追求的是生活的一個理想。

所以晚明的生活比我們過去書上講的要好很多,我們有很多優良的文物,有很多優質文物都是晚明時期出現的。它決不是孤立。那麼天啟皇帝不上朝,做木工活,做完木工活以後,讓太監們拿到小市場賣去,讓他們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完了一個怎麼樣,說很受歡迎。皇上很有成就感。我想了一下,這可能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木工了吧,是吧?不可能再有比他地位高的木工了,他對木工有這極大的樂趣,這個樂趣也不是偶然的,是由於晚明對木器的追求對皇上有所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有一個優良的制度,是科舉制度。我們過去對科舉制度一直持一種批判態度,但是科舉制度是使中國封建社會非常穩固的一個根本原因。中國的封建社會優於歐洲的封建社會1000年,它是1000年,咱是2000年,如果不是制度好,它絕對不可能扛住2000年,它就崩潰了。它什麼制度呢?它最主要的一個制度叫學而優則仕。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貴族世襲,歐洲都是貴族世襲,我爹就是貴族,那我什麼都可以不努力,它沒有,任何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你考完了這三試,你就是狀元。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建立,1300年中國的科舉制出了600多個狀元,平均兩年一個。那時候那狀元可真叫狀元。跟我們報紙上說今兒這兒有一個狀元,明兒那兒有一狀元,還真有點不一樣。今天那狀元要趕過去那狀元來說,今天這狀元還真就不是什麼狀元了。多難,全國範圍兩年出一個。但正是這個科舉制度,這個優良的制度保證了封建社會以文人為中心轉動。文人不僅有知識,還有社會地位,有官當,你就是一七品芝麻官,你也得給我熟讀四書五經,寫一筆好字,這是最起碼的要求。這個制度雖然到了晚清有比如賄考,比如作弊等等等等,但它總體上是一個優良的制度,尤其總體上對封建社會它是一個極為優良的制度,使我們2000年的封建社會能夠沒有從制度上崩盤。

當這個社會是以文人為中心轉動的時候,文人的審美就特別的重要。所以我們封建社會,我們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東西,我們今天以最嚴格挑剔的態度去挑剔他,有時候挑不出毛病來。為什麼呢?當時都是社會精英所設計的。我們的傢具,你不能想像設計傢具的是什麼樣的人,他是社會最高層次的人參與傢具,所以他就變成了社會的一個巨大的財富。

封建社會的這種審美,以文人為中心的這種審美是高層次的一種審美。

中國的審美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我們一般的審美有4個層次。它呈金字塔狀。最底下這層叫艷俗。什麼叫艷俗呢?農村的那個大花布床單、流行歌曲這都叫艷俗,最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這是我們審美的第一個層次。

往上一點就開始減少了,第二層叫含蓄。什麼是含蓄呢?唐詩宋詞最為典型。你需要去慢慢的體會它這個美,不是直接的,你需要慢慢的體會。比如李白的詩叫"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說得很簡單,咱倆一分手,我就坐著船就走。聽著沒什麼美,但他從詩歌的角度上講它是一個著名的流水隊,對仗,但是它上一句跟下一句是接著的。這是流水對,接著的,但是他含蓄。這是審美的第二個層次。

第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