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一榻清風——床榻

古代漢語中很多辭彙,單音辭彙的時候指的是兩種東西,床它的功能是逐漸由坐具轉為了純粹的卧具,逐漸地,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一開始床也兼有卧具之功能。你比如《說文》中它的解釋是"床,安身之坐者",我們講過。漢劉熙的《釋名》中他說"人所坐卧曰床",它說得很清楚,坐,卧兩個功能都有。

在古詩文中的很多床指的是胡床,就是交椅,我們上一講講到了。那麼古詩中也有其他的床指的就是睡覺的,比如《詩經豳風》中《七月》它說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說得很清楚,這個睡覺的地方,天冷了,蟋蟀鑽到床下,在交換,很詩情畫意的。我們熟知的《木蘭詞》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它就說"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它說得這很清楚,我進了我西閣床,我把衣服都換了,然後化完妝再出去,大家都覺得,你怎麼變成女的了?它說的這個床就顯然是睡覺的了。所以在古代的漢語中,床不是單一地指就是坐具,它兼備了卧具。但它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尤其當椅具出現,當我們真正的高坐出現的時候,床就變成了純粹的卧具了。

床有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非常簡單的,從非常古老的傢具演變過來的,叫榻。榻它在古義中是指它近地,榻是指"塌",它是比較矮,就是平的,我們古代的記載中當然有一些帶欄杆的也叫榻,但我們現在比較明確的一個概念就是無欄杆,無圍子,一個平面的四足落地的卧具,這就是榻。榻在《釋名》中的解釋是"長狹而卑曰榻,言其塌然而近地也"。他說的就是,卑是地位低,狹長,地位低,比較近地,這就是榻。

早期的榻都特別矮,我們今天看到的榻相對來說都比較高,我們先看一下榻的圖形,就是這個樣子。四足落地,一個平面。特別矮的榻呢,我是見過的。十多年前,山西大部分傢具向北京流動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人做這種生意,我們今天在北京的很多市場上都能看到山西傢具。當時就出現了這種古榻,非常非常地矮,有案形的,有桌形的,非常矮,四足落地,十幾公分高。我當時看了是非常驚訝,我一直沒鬧清楚這個榻是幹什麼用的,今天把榻擱在地上睡覺是非常怪異的,後來我慢慢的通過跟農民的接觸、聊天,我發現這個榻是擱在炕上的。尤其到了春天和秋天,燒炕的時候有時候會感到非常熱的時候榻離開炕上有十幾公分,非常舒服。

我一個朋友很喜歡,買了一個榻,就是這種古榻,回去就睡覺。回來以後我就問他,我說,你這個榻睡著舒服不舒服啊?他說,有點彆扭,我說,怎麼彆扭啊?他說我早上一睜眼跟我們家貓對著臉。說它矮嘛,它只有十幾公分離開地,所以他一睜眼跟貓臉對臉,原來沒有過的感覺嘛,過去睡床沒有這種感覺嘛。

那麼這種矮榻顯然是受我們古榻的影響。山西和陝西這些地區交通相對比較閉塞,文化的傳導和輸出都比較慢,所以它就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文化的符號和特徵。所以山西傢具是中國古代傢具中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的一組傢具,就是它的地域性特別明顯。

歷史上關於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因為我們都知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他心裡老是忐忑不安的,所以他對身邊的事,尤其經過五代十國以後,五代十國我們都知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不停地在換君主,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就說"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種擔心。這個榻呢,顯然是睡覺來用的。

跟榻相關的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叫"下榻"。下榻這個詞我們都聽習慣了就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就是出差,說您在哪兒下榻呀?國賓更容易說在釣魚台國賓館下榻。榻是睡覺的,那下榻,下榻,如果床是睡覺的,就叫"下床",就不睡覺嘛,它為什麼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這就有個歷史故事,東漢有一個名臣陳蕃,他性情耿直,是一個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歡結交有氣節的人,他專門設專榻。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愛怎麼著怎麼著了,我看上的人,我就專門有一個榻。他這榻平時是掛在牆上的。一來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歡,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這個榻從牆上拿下來,讓你睡覺,所以叫"下榻"。如果當時他要掛一床在牆上,那就叫"下床"了。所以"下榻"是這麼來的,是非常古的一個詞。

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用得非常少,但在中國的明代、清代的大量的繪畫中都能夠看到,它是作為小憩,尤其作為室外。我們今天上室外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有了風扇,有了空調以後,我們現在出門納涼的機會越來越少。古代是大量的人到了夏天都在室外納涼。我小時候,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時候,夏天都是在院子里睡覺,都是拿一涼席跑馬路邊上一鋪就睡覺了。那時候屋裡太熱,不是扛不住嘛,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居住環境都比較小,屋裡的溫度非常高,那古代也是這樣,古代當時大量的人小憩,尤其午休,幹什麼都是在院子里,所以這個榻,古畫當中可以看到都是在庭院當中。

床的第一種形式是"羅漢床"。"羅漢床"是一個非常俚俗的名字,至今沒有學者能夠很準確地解釋出它的來歷。它是這個樣子,三面圍子。那麼"羅漢床"有人認為是從彌勒榻上轉化而來的。"彌勒榻"是什麼呢?是指一個"須彌座",佛教中的"須彌座",是一個平著坐在上面,然後坐上彌勒佛似的,所以叫"彌勒榻",沒有圍子,後來加上圍子了就叫羅漢床。

羅漢床的形制比較多,它無論怎麼多,它都是三面圍子,一面沖前。羅漢床逐漸演變到明清以後,變成了一個待客工具。倆人在床上斜倚著,有點像雙人大沙發,倚著聊天,這種現象也是因為中國的起居習慣造成的,就是我說了,睡覺的地方就是待客的地方,你移到床上,他也在床上待客,所以有時候我跟西方人開玩笑,我就說中國人待客的最高禮儀是拉你上床。到現在北方的很多鄉間的習慣,你到農村去,農村的老太太不拉你上炕她就覺得不親熱,她覺得等級不夠高,就是因為我們的習俗造成的。你要到農村去,尤其它北方的農村有炕,你去了,他要說坐在椅子上,坐一會兒走了,他覺得不夠熱情,一定要拉你上炕,吃飯幹什麼都在炕上完成,它顯得熱情,這就是我們的這種文化幾千年來沒有徹底地改變掉。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坐在那個三面圍子的羅漢床上觀看歌舞表演。他為什麼坐在床上,不坐在椅子上呢?因為床的等級比椅子高。這一點是我們有時候會忽略的。床的等級在待客的時候比椅子高,所以他就用床來待客。

還有一個典故 "東床快婿",在《晉書·王羲之傳》中有記載。它這個記載是說" 時太尉郗鑒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王導)",這都說得比較詰屈螯牙,就是找個女婿,然後呢,"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就一個人,敞胸露懷地在東廂的床上躺著,這人就成了"東床快婿"。有時候穿著西服,扎著領帶未必能當成者女婿,所以有時候隨意一點為好。這就是著名的"東床快婿"的典故。

我們今天很多人去買一個羅漢床擱在家裡,擱在家裡很多時候都不是為了睡覺,就是為了擱在客廳里好看,來人坐一坐,形式上的特別,偶爾來個客人也可以睡一覺。睡個午覺也可以,躺那兒看個書也可以,所以羅漢床的功能逐漸逐漸就變成了一個小憩,待客的一個概念。西方人也非常喜歡羅漢床,他覺得它的陳設功能特別好。所以在中國的四類床具中羅漢床的經濟地位是最高的,在收藏中最貴的床都是羅漢床創下的紀錄。

那麼中國人的睡覺呢,到了明代以後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架子床的出現。宋代以前是沒有的。我們過去睡覺就是沒有架子,簡單的說明就是面朝天的。有了架子床以後中國的起居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所謂架子床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六柱的,六個柱子,還有四個柱的,疊架有頂,掛上帳子。架子床的好處是什麼呢?第一個好處它可以掛帳。掛帳就是冬天保溫,夏天避蟲。我們今天開著空調,都舒服得不行,過去沒有這個東西,夏天以後非常悶熱,如果你敞著呢,又有蚊蟲,有蚊蟲,你睡覺又睡不好,所以掛上一個帳篷,能使你能夠安寢。

從明代開始,架子床的出現使中國人的睡覺有了大睡和小睡之分。所謂大睡就是夜間睡覺,小睡就是休息,午睡。那麼我們一般的情況下大睡是在架子床,包括下面要講的拔步床中完成;小睡是在榻或者羅漢床上完成。但大睡的床是不用來待客的。我們不可以把客人拉到大睡的床上去,就是拉到架子床上去休息,那是不可以的。除非你們家來了貴賓、親戚,你願意讓他上你床上睡覺,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它不能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