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疏影暗香 繁花似錦——粉彩

這一講我們講陶瓷的最後一個主要品種——粉彩。

先講一個雍正的八桃粉彩橄欖瓶的故事,這隻瓶子原來在美國駐以色列大使的家當檯燈,一當就幾十年。美國大使獲得這個瓶子的時候,他自己改裝的檯燈,當時他試圖在這個瓶子底下打一個眼好穿過電線。但是中國有一句話叫"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他鑽不了這個眼,所以他就把這個電線一直耷拉在瓶子的旁邊。這樣他一共使了幾十年。大使去世後,他們家的遺產拍賣。然後,蘇富比的專家就去了他們家。去了他們家以後,看了他所有的財產以後,忽然發現了這個檯燈,然後就問他們:"這個檯燈可以賣嗎?"他們家人說:"這檯燈也值錢嗎?"蘇富比專家就跟他們說:"這個檯燈非常值錢。我們可以試一試。"然後,就把這檯燈上的燈頭、燈罩就卸掉了,從裡頭倒出了半瓶子沙子。他怕它碰翻了,它裡頭灌滿了沙子。然后里頭還抽出一張1969年的報紙,可見灌沙子的時候大約是在1969年。

2002年,這個瓶子在香港拍賣,當時的成交價是4150萬元港幣,在當年曾刷新了清代瓷器第一高價的記錄。它被國內一個企業家買了以後,後來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了。我們去上海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到這隻瓶子。

那麼,這樣一隻瓶子為什麼有如此之高的價格呢?它主要是這個品種所決定的。這隻瓶子在全世界範圍內就這一隻。它所畫的這個桃,真的比仙桃還美。這就是粉彩的表現力。在所有的彩瓷中,粉彩的表現力為第一。清代中期以後,由於生活的富足,大家對壽命開始關心。那麼,我們都知道,今天過生日的時候都會送兩個壽桃。這個桃就代表了長壽。雍正時期,畫桃題材的瓷器,不管它是盤子還是瓶子,它都畫八個桃。到了乾隆時期,就畫九個桃。所以在這個古玩界有一句話叫"雍八乾九",說的就是這種瓷器。

粉彩它實際上是一個模仿琺琅彩的一個品種。琺琅彩由於是外來的釉料,材料的成本非常高,工匠要求得非常嚴格,所以它不適合普及。康熙晚期,景德鎮的工匠利用粉彩的特性就追求琺琅彩的效果,讓它在民間普及起來。到了雍正、乾隆,風靡大江南北。《陶雅》中有這樣的記載:"康熙彩硬,雍正彩軟。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曰軟彩也。"它說得很清楚,把彩里添進了粉,使它的紅變成了淡紅,有了過渡;使它的綠變成淡綠,也有了過渡。這就是粉彩的一個功效。那麼,他實際是在五彩的顏料里加了一種叫玻璃白的物質,使它的彩呈現了過渡的顏色。

康熙晚期,五彩就開始衰退,粉彩就開始誕生。那麼,它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必須了解一下歷史背景。康熙經過六十年的發展,百姓的生活明顯地復甦。它從明代晚期的那個貧窮戰亂的時刻,已經恢複到一個比較安定富足的時刻。人們的生活趨於安定,主觀上需求一種溫和的生活狀態。

比如我們今天,我們今天的人的心態跟二十多年前,跟三十年前的心態就有所不同。我們今天人的生活心態相對來說都比較溫和。典型的社會特徵就是,你在街上看到打架的就少了。當他生活比較富足的時候,他的心態就趨於一種溫和。而這咱溫和,被藝術捕捉到的時候,它也要表現一種藝術上溫和。就是為什麼硬彩向軟彩轉化的一個根本原因。

粉彩是一個最後誕生的主要品種,它是異軍突起。它一旦出現就成了青花的一個主要對手。我們說過,青花誕生幾百年來,青花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的對手。顏色釉——五彩、鬥彩,這些都構不成對它的市場佔有的威脅。只有粉彩出現的時候對青花幾百年以來形成的這個市場發起了一個挑戰。

粉彩與琺琅彩不同。琺琅彩我們知道是皇家獨有的一種藝術,而粉彩是官民共享。這一點非常地重要。我年輕時看到一個雍正的粉彩碗,當時我以為就是官窯,非常精美。我翻過身一看,底部沒款。沒款,我心裡就不踏實。當時認為必須寫上"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這個粉彩才有價值。但是有個老師傅告訴我一句,我就到今天都記得牢牢的,他說這叫"氣死官窯"。就是說它的質量達到了官窯的水準,雖然沒有官窯的款識,但是它比官窯還精美,行話說叫"氣死官窯"。

當時,他這麼一勸我,我就把這個碗買了。很長的時間,這個碗都拿在我手裡。我就沒事拿出來去琢磨它,後來慢慢發現了粉彩的一個真諦。一開始我們對彩瓷的判斷是非常困難的,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四種彩瓷,你讓一個外行人去分辨,他很難分辨。但是,當你長時間擁有一件粉彩彩瓷的時候,你就可以體會它那細微的變化。它所有的變化都在顏色的過渡上,在它仿自然界的這種顏色的過渡上,這是粉彩最重要的表現力。我當時買到這個碗的時候,我回來就自個兒給自個兒解釋:因為沒有官窯款,它價錢便宜很多。當時買的時候沒有多少錢,我印象中就幾十塊錢。那當時,如果買一件官窯怎麼也得幾百塊錢,十倍的價格。

那我回來就有這樣的感受,我覺得我們有時候不需要太過分地注重這個名分。我們今天在社會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去爭一個名分。比如,你在學校評職稱,你是教授還是副教授。我覺得對你一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肯定是你的學問。你掌握多少學問對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至於這個名分,有時候不是顯得那麼重要。那麼,我們看到這個瓷器的時候,我就想,那個"大清雍正年制"無非就是一個名分而已。

康熙粉彩數量極少,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少量盤子,說明粉彩是在康熙最晚期才創燒成功的。到了雍正,粉彩就迅速地成熟起來。原因是雍正皇帝非常喜歡這個粉彩。雍正繼位後壓力極大。我們講過,他一開始就進行大刀闊斧的吏治。他自己不出遊、不狩獵,不離開北京。為什麼呢?內心的壓力太大。那麼,他當時把很多內心的壓力就通過瓷器來減壓。比如雍正時期,非常著名的瓷器里有這樣的圖案,叫"長治久安",畫九個鵪鶉,畫一些花卉,叫"長治久安",表明了一個統治者內心的一個願望。

雍正的繼位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我們都很清楚。他曾經一段認為自己沒有可能繼承皇位。他當雍親王的時候,在圓明園的居所里掛著《十二美人圖》,落款破塵居士,覺得自己看破紅塵了。鈐有破塵居士印的還有一組耕織圖,把自己扮成老農,在那兒犁地、播種、收割,想像自己是一個平民百姓。

所以你通過這樣的事情可以了解到雍正的一個內心世界。他當上這個皇帝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事。雍正的這個十二美人圖一直掛在圓明園,掛在雍正的寓所。他一直看著這個美人,非常漂亮。上面有古董、有傢具。這是什麼呢?這也是他的心靈雞湯。我們今天有時候心裡不愉快的時候,聽聽課、看看書覺得是一碗心靈雞湯。作為一國之君,他有時候也需要這一碗心靈雞湯。只不過他那雞湯比咱的雞湯貴點而已。後來,我們查到檔案:"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司庫常保,持出由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十二張。"這非常清楚,雍正繼位十年以後,這十二張畫就被從他的寓所中拆下來,收入庫中。解放以後偶然才被發現。那麼從這段記載上可以表明這十二個人不是雍正的妃子,他說的拆下美人絹畫,說得非常草率清代宮廷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這些人都是嬪妃,不可以這樣記載,隨便說美人畫,這是不可以的。每個人都有她的固定稱謂。

雍正時期典型的美人圖,臉都畫成鵝蛋圓,俗稱"鵝蛋臉",非常漂亮。乾隆也畫美人圖,乾隆早期的美人圖跟雍正時期的美人圖差異不是很大,但是你從細微的地方,比如,臉上的施粉、衣服上的皺褶以及細部的描寫,還可以區分它的一個演變過程。我們知道,文物的演變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很少有突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我們如果能很熟悉它這個漸變過程,就可以準確地區分出,它是乾隆還是雍正。我為什麼有時候看一眼馬上就清楚呢?只是我知道它的細微的地方的一個變化。所以我們如果想在鑒定上有所建樹,觀察細節比觀察總體還要重要。

從粉彩上可以看到,雍正和乾隆兩個皇帝的審美取向。雍正的審美取向是舒朗、淡雅,他很希望瓷器不要表現得過於強烈。乾隆皇帝的取向是富麗、繁縟,江山全是他的,他希望熱鬧。《紅樓夢》里,賈母非常喜歡熱鬧,一到過壽日,喜慶的時候,喜歡招很多人來,它就是一個統治者的心態。當他在這個地位上站穩的時候,他一定喜歡熱鬧。乾隆時期就出現了一種新的粉彩瓷器,很有意思,叫"百花不露地",也叫"萬花不露地"。只有到了乾隆,才會出現這麼熱鬧的瓷器。雍正的時期也出現過"百花不露地",但是它只是在一個白碗或者在一個瓶子上攔腰纏上一圈,並沒有滿滿地鋪滿。只有乾隆在瓷器上沒有露出半點地方,沒有讓你看到一點露白的地方。這種極為特殊的瓷器只有乾隆一朝盛行,因為成本非常高。過了乾隆時期就急劇衰退,晚清出現了大量的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