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瑰麗奇珍 皇家風範——琺琅彩

明清彩瓷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琺琅彩。琺琅彩這名字都是外來的,從法語中過來的。五彩、鬥彩、粉彩,都是中國名,琺琅彩是個外國名。這個外國名的彩瓷為會什麼在中國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呢?主要是宮廷採用並重視。康熙三十五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琺琅彩在北京的皇宮燒製成功。這就是琺琅彩在中國誕生之時。當時,康熙皇帝還邀請了很多外國人進入宮廷,幫助他繪畫,歷史上都有記載。像郎世寧,他們都曾經逃避過這種繪畫。他覺得跟中國工匠一塊畫這個有點跌份。

我們說的琺琅彩是特指瓷器。實際上琺琅彩有多種,它專業術語就叫"銅胎畫琺琅"、"玻璃胎畫琺琅"、"瓷胎畫琺琅"。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瓷胎畫琺琅",俗稱"琺琅彩"。琺琅彩是跟其他的彩瓷有所不同,它是用油來調顏料的。最早琺琅彩的彩料是外國人帶進中國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後來中國人在外國彩料的基礎上研發出來國產琺琅彩料。

琺琅彩對於彩瓷乃至中國瓷器,具有深遠意義,它對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到開拓和示範作用。康熙大帝具有開明的思想,他對外來的文化不抵觸、不排斥,還有意識地引進。琺琅彩就是因為他喜歡而引進的。它這個意義,就是琺琅彩的意義,對彩瓷的意義深遠,甚至對我們清代的工藝品的影響也非常大。因為它是一種完全西化的藝術,讓中國人接受它。琺琅彩這門西方工藝剛進入中國的時候給中國人的感受是非常細膩的。我們自己的藝術品的感受,尤其瓷器上的感受,是非常率意的。比如,中國畫,很容易那種寫意畫,意思到了就行。但西方人的畫,他是受油畫影響,他畫得非常具體。琺琅彩一進入中國,中國人就說:人家畫得怎麼這麼逼真哪!?我們畫不了這麼逼真。凡是能在上面燒造出琺琅彩的材料,清宮都去嘗試。這就是中國人的能力。過去西方人就是銅胎畫琺琅、玻璃胎畫琺琅。但中國人馬上就想到,我的瓷器上能不能燒上這個彩釉?

那麼,琺琅是什麼呢?我們通俗地講,跟我們生活比較接近的就是過去那搪瓷盆。搪瓷盆今天不怎麼用了。我小時候臉盆都是搪瓷盆。現在都是不鏽鋼的或者是塑料的。搪瓷,就是金屬胎做胎,燒上琺琅,我們搪瓷盆一般都是鐵皮做胎,耐腐、漂亮。

瓷胎畫琺琅,使琺琅彩的表現力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這就是為什麼瓷器畫琺琅比其他的材料畫琺琅貴的一個基本原因。整個18世紀,康熙晚期到乾隆,這一百年,景德鎮為琺琅彩提供最好的瓷胎,在最好的材料上繪製琺琅彩才使得琺琅彩走上了登峰造極的這一步。

畫琺琅的工藝,相傳16世紀明朝的時候就傳入中國了,但沒有擴散開來,影響非常有限。今天也沒有找到實物能證明16世紀畫琺琅就進入了中國。當時西方人把他們創造的藝術品畫琺琅,送給明朝的皇帝,是為了取悅皇帝。到了清朝,康熙國門大開的時候,大量的外國人依然把他盛產的藝術品拿來給中國皇帝欣賞,就使中國的皇帝的某一種意識鬆動,使中國的工匠有一個機會展現我們自己的一個才能。我們在瓷器上展現了西方人用同樣的材料不能展現的一門藝術。

琺琅彩有一個特點,從它入宮開始沒有走出宮廷一步,它是惟一宮廷御用陶瓷藝術品。由於它從未進入民間,百姓對它一無所知。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前,沒有百姓見琺琅彩,只有皇帝和皇帝周圍的人可以看到。琺琅彩的特性,也決定了它的工藝流程跟其他瓷器不同。明清兩代的官窯都在景德鎮燒造的,惟獨琺琅彩大部分是在北京燒造的。

它先在景德鎮挑好了素胎,比如,我盤子、碗、瓶子,都是素的,白的,全部燒好,挑的完美無瑕的,運至北京。在北京由宮廷畫師繪上琺琅彩重新燒造。燒造地點在北京有三處。第一處,就是大內,紫禁城內。第二處,是頤和園。第三處,是怡親王府。為什麼第三處在怡親五府呢?就是怡親王督造這件事,自個兒在家裡也開一個小窯。估計也貪了點,自己家裡也燒兩件。

在宮廷燒造琺琅彩,首先好控制。皇帝要控制這件事。要親自參與這件事,他就要能看得見。景德鎮鞭長莫及。咱不要說在清朝,就在今天,你去景德鎮,就是坐飛機也得倆小時,對吧?過去,你要上一趟景德鎮,在清朝的時候,你要走幾個月。由於能夠繪製琺琅彩的人才是匱乏的,材料是珍貴的,所以康熙皇帝就把它局限於故宮內燒造。此外,皇帝酷愛琺琅彩,他要看到這個過程,過程對他太重要了。皇帝的樂趣產生於過程之間。看到成品也很高興了,但是從開始畫,到燒造,到完成,整個過程都在皇帝的監測之下,皇帝的樂趣就更加深了一步。

康熙皇帝當時就賜了很多畫家能夠在造辦處行走,是一個待遇,你可以比較自由地出入。雍正、乾隆以後,屢見文獻記載,就是皇上多次調宮廷畫家去到琺琅作,去給我畫琺琅彩,高手雲集。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郎中海望奉旨"照先做過的琺琅畫九壽字托碟樣,再燒造兩份。將腰圓形的,亦燒造兩份。爾等近來,燒造的琺琅器皿花樣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燒造時,務要精心細緻,其花樣著賀金昆畫。欽此。"雍正皇帝欽點畫家賀金昆,畫這個琺琅彩。為什麼呢?不高興。你最近呈上來的這幾件東西,我覺得都粗俗。他所謂的粗俗,可不是真正意義的粗。你看到那東西,你都覺得很細緻了。怎麼這麼漂亮的東西皇上還覺得它粗呢?是因為皇上的要求高。琺琅彩能有今天這個成就,跟康、雍、乾三朝皇帝親歷親為有直接關係。所有的皇帝直接干預此事。賀金昆是清宮畫苑的畫家,錢塘人就是杭州人。那皇上覺得他畫得好,當場把他調過去,叫他畫。那你想想,賀金昆能不認真畫嗎?

琺琅彩它有一個別號,民間流傳非常廣,叫古月軒。民國以來,這個名字就非常地響亮。一說古月軒,指的就是這種瓷胎畫琺琅。去年,蘇富比拍的琺琅彩,也標上了"古月軒",借用民間的俗稱。我們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也大量地提到這個詞。古月軒這個名字,顯然比琺琅彩更具有詩意。可古月軒到底指什麼?誰創造的這個名字?誰也說不清,就是流傳很廣。

關於古月軒,有多種猜測。有人猜測,古月軒是乾隆時期的一個堂號。中國人很願意給自己的住所、書房起一個堂號,比如張大千的大風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乾隆皇帝自己讀書的三希堂。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叫"來今雨軒",建於民國。軒就是有窗的長廊或小屋。有人認為古月軒就是乾隆時期的一個被命名的一個居所,或者一個小屋。但是查遍了故宮,沒有找到。

又有人推測當時有一個畫琺琅彩的畫家叫"金成",號"旭映",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大量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上面,都畫兩個小章,上面寫 "金成"、"旭映"。字意好像與畫面無關,因此推測為人名。但查遍清朝的檔案,沒有找到這個人。

第二種說法,有人認為古月軒的主人姓"胡",拆姓為堂號。"古月"兩字就為"胡"嘛,他擅長做玻璃器。我們知道,除了瓷胎畫琺琅,還有玻璃胎畫琺琅,所以他擅長玻璃器,可能是從那兒移植過來的。那麼,查閱清檔,就可以查到做琺琅彩料的,有一個工匠叫胡大有,他是吹釉人。你知道,這個瓷器上釉的方式有多種。最簡單的是蘸釉,就是我拿起來在釉桶里一蘸,拿出來就行了。還有一種是吹釉,通過竹管把釉吹在表面上。比如,典型的撒藍,就是吹釉。能進入清檔記載,說明他是一個著名的工匠。所以有人懷疑,古月軒與胡大有有關。

第三種說法,古月軒是清代宮廷專門收藏琺琅彩器的地方,就是一倉庫。

這三種說法,到目前為止,都可以說不太有根據。我個人認為,可能還有一個思路,就是琺琅彩是外來的文化,是西方人帶給我們的。我們當時稱西方人都是"胡人","胡"字那你一拆開就是"古月"兩個字。有可能文人根據這個含義,杜撰出來了"古月軒"。這也是一種猜測,沒有證據。

今天看來,古月軒的魅力就在於此,半通不通,半懂不懂,所以就以訛傳訛,傳至今天,也沒拋棄這個名稱。學界都認為這個名稱非常不科學的,查不出來歷,都是老百姓嘴中說來說去。但是今天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用這個略帶有詩意的名稱,而不簡單地叫琺琅彩。

琺琅彩在誕生的200年內,秘不示人,除了皇上,沒人用過,這也是它神秘的一個原因。道光朝的檔案有記載,琺琅彩的原藏處是端凝殿的左右屋內,大約有400多件。今天到故宮還能找到這個地方,但也不叫古月軒。琺琅彩是什麼時候流出宮的呢?不會早於1900年, 也就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那一年。大量史料可以證明,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以後,琺琅彩就開始流出宮外。

民國三年(1914年),古物陳列所,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前身。當時故宮武英殿內做了一個展覽,公開展出琺琅彩。這是我們能夠知道的,琺琅彩第一次公開地向社會展出的記載。從展出的這一天起,假的就開始出現了。原來不做展覽,琺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