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五色斑斕 多彩絢麗——五彩

從這一講開始講彩瓷。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彩瓷。彩瓷有:五彩、豆彩、琺琅彩、粉彩。這五彩的分類並不是古人在生產彩瓷開始就進行的分類,而是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比如,鬥彩這個詞,在明代反而沒有人稱之為"鬥彩"。在明代,包括清代前期都稱之為"五彩"。明瓷就有這個特徵,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它不停地分類,然後很具體地加上前綴。五彩它源於我們早期的彩瓷。中國的瓷器我們已經講了很多了,那麼唐代的長沙窯是開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構成中國彩瓷的一個主流。它不構成這種主流,它對後世的影響就不夠大。真正彩瓷對我們的瓷器生產產生巨大影響的是從明清開始的。實際上,元代的後期彩瓷就開始形成,我們知道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也可以列為彩瓷之列。那麼,五彩和青花是同時期地誕生。那麼,五彩沒有青花有名氣。

青花首先是一次就成型了,它是釉下彩。畫完了以後,燒完就是成功的一個產品,它成本比較低。那麼,彩跟它相比較起來,它就有一個劣勢,是什麼呢?它要二次入窯。什麼叫"二次入窯"呢?就是我先燒一個素器,燒好了以後,出窯,涼了再畫了彩瓷,第二次入窯,低於第一次的溫度,把它燒成。有點像我們生活中煎餃子。我們餃子煮完了,沒吃完,第二天早起煎一煎,兩次。第二次煎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差不多就行了,吃的時候忽然覺得餡還是涼的,就是沒有煎透。那麼,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窯的時候燒結溫度一定不能高於第一次。如果高於第一次這東西就成廢品了。

在元代的後期,明代的初期的時候,彩瓷被文人認為是很俗氣的一件事情。比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有青花及五彩花者且俗甚。"他什麼意思呢?他就說:最近我看到了有青花和五彩這樣的瓷,太俗氣了。這是明初的學者曹昭對瓷器的一個判斷。它是一個記載,它就會影響一個階層。

元朝末年到明初的時候,文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宋代以來以樸素為美的這樣一個審美的基礎上。青花和五彩比較起來,五彩由於熱烈就顯得更俗。清代以後,彩瓷逐漸地細分,又多了我們以後要講的琺琅彩和粉彩。那麼,我們這一講只講單純意義的五彩。

五彩是元代後期創燒的,它深受西域的一些文化影響。比如,景泰藍。它對五彩的誕生產生過影響。我們景泰藍有專門的章節去講。元代的後期,由於元朝人從西域帶回來大量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一個影響。五彩中的其中一類顯然是受掐絲琺琅,就是我們俗稱景泰藍的影響。史籍上是有這個記載的,但不見實物。很多學者認為,史籍記載有誤,但近些年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東西。

最初的五彩有兩類。第一類五彩跟後來的五彩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比如現藏日本的五彩玉壺春瓶,過去被誤認為是明朝的,專家學者通過出土、通過排列認定這件東西元朝的器物。五彩的另一類叫"瀝粉堆花",加彩貼金。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但一直沒有看到過實物。

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這種實物在北京出現了。我曾經看見過一份有7件。當時人家給我看的時候要價非常高。這種東西在沒有被認定的時候是沒有市場價格的。首先,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怎能給它一個市場價格呢?通過對比,我們覺得這個東西的胎沒有任何問題,可以認定這個東西是真的。有的專家認為,這上面的彩是後人所加。或者說是,現代人根據古籍記載有意為之。歷史上,這個器物它只要是曇花一現,它非常容易被忽視。我們幸虧史籍上有這麼一點記載。那麼,這個東西去哪兒了呢?後來被上海博物館收購了。現在那裡展出。

我們通過這個事就知道,你儘管學富五車,對於中國的文化來說不過滄海一粟。你不要認為,你掌握了很多知識你就對歷史上所有的東西能夠有所判定。其實每天都有新問題擺在你的面前。這樣的 "瀝粉堆金"的彩瓷,全世界範圍內,上海博物館收藏最多。有機會上上海博物館參觀的時候一定要看看,元代的這一類五彩。

進入明代以後,由於像曹昭這樣的文人對五彩的認識不高,認為它俗語氣,所以明初的五彩沒有那麼快地發展,以致後人認為,明初不生產五彩。

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有學者去西藏的薩迦寺,首先發現了宣德五彩。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發現宣德時期的五彩。當時這個發現轟動世界。這幾隻五彩碗在薩迦寺擺放了近600年,沒有挪過窩,一直在寺廟裡。由於西藏的地理位置的偏狹,由於寺廟供奉瓷器的這種嚴謹,導致它600年沒有任何傷殘。

這就跟史實記載就非常的吻合了,我們終於有證據來說話了。非常漂亮的青花五彩碗,碗的內壁在口沿上寫一圈藏文,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它說:"晝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晝夜吉祥,三寶吉祥。"不是吉祥三寶是"三寶吉祥"。宣德五彩就這麼幾件存世,就這幾件。誰得到一件都不得了。那麼,景德鎮在20世紀80年代又連續出土過很多殘片,可以跟它印證。這就是我們五彩瓷器在明初的一個表現。

到了明代的中葉成化。成化鬥彩在當時就稱之為是五彩。我們說了,鬥彩這個詞是清代晚期才出現的,出現得很晚。不要看我們今天所有喜歡陶瓷的人都說鬥彩、鬥彩,但這個名詞出現非常晚。成化五彩就是指鬥彩,在這個時期發生了風格的突變。這個突變就使它跟五彩有所剝離。

簡單的區分一下五彩和鬥彩。先從感覺層面區分,五彩熱烈,鬥彩柔和。從技術層面,五彩是平塗的,鬥彩是勾勒的。什麼叫"勾勒"的呢?就是我先用青花畫一個邊,然後再把彩輕輕地填進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塗上去了。一開始區分五彩、鬥彩是個挺困難的事情。我們多看一些圖片,多看一些展覽,多做一些比較很容易就從感覺上抓住它。

明中期以後,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見,不怎麼生產。當時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鬥彩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青花從成本上控制了整個市場,就是它便宜,五彩生產起來比它貴。大家在經濟不發達的時候,便宜最能夠佔領市場的上風。我們改革開放的初期的時候,所有便宜的商品是最容易佔領市場的。今天不是便宜就能佔領市場,必須要有質量才能佔領市場。

嘉靖、萬曆以後,五彩瓷驟然增加。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是商業的發展迅速,市場繁榮。我們講到青花、講到傢具的時候都談過,隆慶開關以後,中國的,尤其江南社會的經濟、商業發展迅速,百姓生活質量急劇提高。市場一繁榮,第一個問題就會出現就是市場的媚俗化。我們今天有時候說,這事怎麼這麼俗氣呀!那個事為什麼就俗到了家了呢!是因為我們市場突然地開始繁榮。這是一個必經之路。

明朝的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還離不開青花。此時五彩上的藍色是以青花來表現的。它要做一個作品,它有一個問題出現。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畫上去的,剩下的彩色要第二次畫上去。比如,我們要燒一個罐子,他可以在他設想的那個草稿的藍色的部分都拿青花先畫好。等第一次燒窯出來以後,再補上彩,二度燒窯成功。你如果看到那個半成品,它是一個非常抽象的畫面。

我碰到過無數次,有朋友、有客人拿到東西給我看,說:"我碰到青花瓷非常怪,這個圖案非常地不完整,看不出畫的是什麼。"怎麼回事呢?你看到的這種抽象的圖案的這種青花作品,一般情況下都是半成品。當時沒有來得及再補上彩,二次入窯,就流入民間。這種東西是能碰到的。那麼,歷史上有人碰到了這件東西就會偷偷地藏起來,然後到景德鎮進行二度加工。二度加工就是它把剩下的彩的地方全部補上,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專業術語叫"後挂彩"。就是指間隔了幾年以後再度挂彩,有作偽的嫌疑。清末、民國初年的時候,後挂彩風行,原因是五彩比青花貴,商人鑽空子,想辦法把它變成五彩。甚至有人拿一個純青花的罐子往上添彩,就是後掛。那怎麼去區分呢?特別簡單,你設想那個彩去掉的時候,這個圖案是不是完整的?是完整的,一定是後掛的。不是完整的,那只是有可能後掛。

晚明的五彩以紅、綠彩為主,色彩的表達比較簡單,不強調過多的彩。這種紅綠為主的五彩,後來就變成一種流行,就是大紅大綠。我們過去認為,紅配綠是一種很怯的顏色,但它就用這種紅和綠強烈地碰撞,形成了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在日本還被命名為"大明赤繪",赤就是紅色,以紅為主。也有以綠為主的,也可以叫"大明赤繪".

有明一朝,明朝整整200多年,只有萬曆時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佔據了半壁江山。這是什麼原因呢?第一,是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充斥市井。整個社會崇尚奢靡,五彩顯得比青花熱烈,大紅大綠,顯得富貴。所以,它這種媚俗的傾向就十分明顯。第二,文化的審美趨勢。我們把已熟知的文化排序的時候,你可以發現文化的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