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日升月恆 皇天后土——顏色釉(上)

我們這一講開始講顏色釉。這一講主要講藍、黃、紅、白四個顏色。首先要說跟這四個顏色相關兩種古代制度。

第一個是祭祀制度。從遠古時期起,古人就開始祭天地日月。北京現存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的祭祀之地。天壇是藍色,地壇是黃色,日壇是紅色,月壇是白色。那麼,這四個壇在歷史上都分別燒過相同顏色的祭祀瓷器。《大明會典》有這樣的記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此處的陵是第祭祀的郊壇。圜丘就是天壇,我們去天壇去看,那個天壇的主建築是圓的。方丘即是地壇,取天圓地方之意。中國人一說就是天圓地方,比如,我們的古錢,外輪廓是圓形的,中間的孔是方的。那麼,天壇的藍色就是代表天的顏色;地壇的黃色那肯定是代表土的顏色。那下面就不用說了,日壇的紅色就是太陽,月壇的白色代表月亮。這四種顏色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顏色,是人類觀察到最重要最早期的顏色。我們在遠古時期的人類,在沒有生產力,沒有創造力的時候對自然界的顏色,那就看到的就是天地日月。

第二個制度是八旗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初起兵。他把士兵分為小隊,每十個人一隊。第個人拿出一支箭給這個隊長,所以這個小隊就叫"牛錄",隊長就叫"牛錄額真"。"牛錄"是什麼意思呢?在漢語中就是大箭的意思。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時候,當時努爾哈赤才有一千二百人,分成四個牛錄——就是四個小隊。用旗色劃分,他選擇的顏色就是黃、白、紅、藍,就是這四個自然之色。

這四色就是八旗之初。隨著努爾哈赤不斷地東征西討,增加了滿洲、蒙古、漢人的士兵,實力不斷地增強,於萬曆四十六年增編四旗,他沒再選其他的顏色。他仍在這四個顏色中鑲一個邊,來區別那四個本色。紅旗鑲的是白邊,其他三色都鑲的是紅邊,這樣就湊成了又四旗,加上原來的四旗,這就是八旗的來歷。那麼,到皇太極做皇帝的時候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從以上兩個制度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藍、紅、白這四種顏色在宮廷中的一個重要性。祭祀制度、軍隊的制度非常地重要。因此,這四種顏色所代表的瓷器,反映了一種皇家思想。

我們先從白釉講起。白釉是一切瓷器的一個基礎,尤其優質量的白釉。

景德鎮元代白瓷的出現中導致景德鎮瓷器最終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一個保證。元青花之所以有霸主地位,是因為有白釉的出現。如果我們沒有白釉就不可能在上面畫出那麼亮麗的青花來。如果我們設想,那個底子的顏色發黑髮悶,都不可以使青花顯得亮麗。

元代以後白釉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跟元人的統治有關。元人是提倡白色的,尚白,崇尚白色。究其原因呢,有人認為,蒙古人以奶食為主食所以他尚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成吉思汗生前的時候,他騎什麼顏色的馬?聽到這兒應該可以反應過來,他一定騎一匹白馬。我想,如果有人拍電視劇,讓成吉思汗騎一匹黑馬,就顯得不那麼合時宜。

那麼,元代還燒過什麼白的東西呢?白琉璃瓦。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今天沒有看到一件實物。所以當你碰見一塊白琉璃瓦的時候一定元朝的。我們今天看到的琉璃瓦主要是黃色的、綠色的、藍色的、少量有黑色的,沒有見過白色的琉璃瓦,但史書上記得清清楚楚,元朝人燒過白色的琉璃瓦。我們的建築最有名的是北京的白塔寺,都是元代所建造的。元代人對白的追求是一種精神追求。這個精神貫穿到他的物質上,那麼元代白釉就應運而生。

元代的白釉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樞府釉"。那麼,"樞府"是什麼呢?樞府是元代樞密院的一個簡稱。樞密院是掌管著國家的軍事。樞府釉中呢,一般情況下,樞府瓷是在盤子或碗中間對應地寫兩個字"樞府"。有龍紋的,少量的鳳紋以及大量的花卉紋的。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這樣記載,說:"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一回有一個朋友帶著一個老鄉上我們家,給我看過一個樞府釉的盤子。當時要得非常貴,價錢很高。我對樞府釉的了解全部源於書上的知識,當時是真正意義看到的實物。非常貴,但我很想買。

然後我就跟這個人討價還價,中間人就跟我說:"不能跟他討價還價,他很有錢,是河北第二富,"不是河北首富,是河北第二富,"所以,他不會跟你討價還價。"所以,我就沒有辦法了。我就只好把這個盤子買了,花了很高的代價。

那麼,過了很久以後,這個樞府釉一直不被社會所認識,我又碰見了很多比這個還好的,還便宜的。就是我當時當了一個大頭。我當大頭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我有一些感悟。我的感悟就是,自己能夠解嘲。就是收藏中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知識,價格波動是正常的。社會的好惡都有是有輪迴的,一時這個價位高,一時那個價位高。我們所有的收藏品,沒有一種收藏器永遠呈上升態勢,都是有波動的。那麼我趕上一個高峰,我佔領了一個制高點,跟著人家走了下坡,我就在上面看著吧!但是下一個高峰的時候對我可能就會有好處。

明初永樂時候,特別愛燒白瓷,而且白瓷的成就非常地高,被後世稱為"甜白釉"。但這名稱出現得非常晚,並不是永樂當朝就出現了。永樂當朝生產出來的白釉不叫"甜白釉"。叫"甜白釉"的時候跟另外一個東西有關。我們今天大家家裡廚房裡都有白糖,白糖什麼時候出現的?十六世紀。在那之前都是黑糖或者說紅糖。白糖的出現使人們對永樂白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就是說這個白度是有一種內心的感受。從那以後才開始叫"甜白釉"。

永樂甜白釉是白瓷有史以來最高峰,世界各大博物館裡都有收藏。它是一種很細膩的白,能從這種甜白釉的命名中感受出來的一種白度。後來歷朝歷代都在燒白瓷,但都趕不上永樂甜白。

入清以後,康熙大量地開始燒白瓷。這時候的白瓷不是單一的白瓷,都開始帶有刻工。康熙的白瓷多少有一點閃青,不是很白。白瓷到了雍正以後,白度非常高,幾乎是純白色。雍正本人就非常喜歡白瓷。

很多年前,我有一個朋友給我拿過一個白釉的僧帽壺。進來就跟我說:"這底下還刻著字呢。"我說:"刻著什麼字呢?"他說:"朗唫閣。"我翻過來看了看,我說:"這個字念金嗎?"他說:"我反正不認識的東西念一半。"一口字邊一個金,我說:"這個字念唫(音銀)。跟吟詩作賦的吟是通假字,朗唫閣。"他說:"這朗唫閣哪兒來的不知道。這壺看著胖胖的,不怎麼好看,也沒有紋飾,白的。"我就告訴他"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朗唫閣是雍正在繼位之前自己的私邸,雍親王的私邸,就是他們家,可見這東西的重要性。"

收藏的時候,你一定要知識要全面。所以,人在收藏的時候要勤快,不明白的就查書。書上有沒有,一定有。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我也是從書上查來的。我不比他聰明,我只是比他勤快而已。所以,學習上就非常忌諱犯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犯懶。比如,懶得去查資料,有時候你碰到一個問題,你查資料可能要杳半天,你一懶就滑過去了,可恰恰是這個知識在某一天、某一刻會起作用,會讓你受益,可你浪費了這個機會。

乾隆以後呢,白瓷就變得非常地嫻熟。它因為嫻熟,它就不追求了。我做起來很容易,非常白,很漂亮。那麼,乾隆過後,白瓷就不太作為藝術品種了。

下面講紅釉。元代就有紅釉燒造,跟釉里紅同時,但它的存世量非常少。明初,我講過朱元璋個人的愛好紅釉,影響到永宣,紅釉就開始成熟起來。宣德紅釉在史書上記載非常有意思,它說;"如初凝之牛血。"就像剛剛凝固住的牛的鮮血,就是顏色非常重。它是一種沉著的紅色,而不是漂浮的紅色。

我曾經碰見過一個學生。他拿過一個紅釉碗給我看。我說:"這東西是對的。"他說「他找別人看了,別人都說不對,拿不定主意買不買。」我說:"這東西肯定是對的。"他說:"你怎麼能有這個把握呢?"我說:"書上寫了,宣德紅釉"色紅如日,用白鎖口"。什麼意思呢?就說宣德的紅釉的顏色非常紅,但是口沿上有一圈白。你注意過沒有?這個碗的口沿是白的。"他說:"哦!是這麼一個道理。"過後他又去找人看,他又找人去探討,抱著這隻紅碗到處去詢問。回來我就跟他說:"收藏最忌諱的就是你這種左右搖擺。你看不懂的時候,應該相信一個你可以相信的人。如果你連這點把握都沒有的話,抱著這個碗問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意見,你就要放棄此事。所以,你一定要拿個准主意,即便錯了也獲得一次經驗。"

宣德以後,紅釉就停止了生產了。我們非常優良的瓷器品種大部分都停止在這個時期,只有在明代的少數幾個時期偶爾一露。紅釉燒造成本高,又不容易控制,一旦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