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旭日初升 漸入佳境——釉里紅

很長時間,我們對釉里紅瓷器都有誤解,主要是從它燒造起,它一直是斷斷續續的。它跟其他的瓷器有點不一樣。釉里紅跟青花創燒的時間和工藝都差不多,但青花從元代一直到今天700多年沒有間斷。釉里紅燒造當中,它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有很多時期它是不燒造的。所以我們對釉里紅的了解就不夠深。

釉里紅創燒於元代。它與青花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我們仔細去研究它的時候,它可能略早一點。它的廢品率大大地要高於青花,這就是為什麼它少的原因。

釉里紅,它在元代的時候不能說它完全成熟,所以在歷代的出土當中,釉里紅的數量是比較少的。比如,我們建國以後,比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的出土裡,釉里紅只有幾件。建國以來,釉里紅的出土就是元代的釉里紅的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首先解釋一下釉里紅的成因,瓷器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瓷器是在某一種氣氛中燒成的。氣氛一般來說就是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就是"還原"。簡單地說,爐子開著火門,讓它有充分的氧氣進去,這就叫"氧化"。"還原"就是悶著火,過去北方話就叫"把火封了",就是這麼一個感覺。

"釉里紅"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地說,它是悶著火燒成的。它是以銅為呈色劑,那麼氣溫稍微高上點兒,它就會失敗,立刻就失敗。如果溫度低了一點兒,它也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變成黑的,非常不好看;如果溫度一高,它就燒飛了,顏色就沒了。這個溫度之間允許的差額是多大呢?大約只有10度。我們聽著10度的溫度好像不是很小,但是放在1300度的高溫里10度連1%都沒有。我們今天很容易控制這個溫度,有溫度計,你看著爐外的溫度計就知道爐膛內的溫度,當時是沒有溫度計的。所有的窯工都是憑眼睛去看這個火,來判斷火的溫度。這個困難是非常大的。

我們用眼睛能看出火的溫差,大部分人是可以看出來的。你看那蠟燭,蠟燭是火很弱,是紅色的。你看你們家的煤氣灶,火是藍色的,溫度很高。但是你要看出,在1300度那種慘白的火中,那一點兒的溫差,那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具有豐富窯工經驗的人才能夠看出來。這1%的誤差就決定了釉里紅的生死。

元代是釉里紅創燒的這個年代,因為失敗過多,所以就導致就不能發展。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你有一次失敗你是不怕的,你會繼續試驗,你會繼續獲得它的成功。那麼你老在失敗,你就容易放棄。

釉里紅,它是以它特殊的色澤來在中國的陶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歷史上,只有元代、永宣時期以及康乾盛世這三個時代充分地燒造過釉里紅。其他的時期非常地罕見。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時候,元政府就在景德鎮設立了中國的第一個主管瓷器的機構,後來也算是惟一的一個國家專營瓷器的機構,叫"浮梁瓷局"。浮梁,就是景德鎮。

2002年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瓷器。這個古城路遺址的瓷器的出土數量非常大,它是完整的以及可以復原的大約有7000件,囊括了當時,就是元代當時的幾乎所有窯口的瓷器,除了吉州窯沒有發現。其他的比如,北方的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南方的龍泉、景德鎮、建窯都有所發現。

在這批瓷器理,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玉壺春瓶,這個瓶子非常地漂亮。它的紅的占的面積大約達到了40%,它是一種無意識的裝飾,它不是有意識的。我們看到,它的那個色斑的控制是無意的,就甩在上頭就可以了。它不是畫出來的,不是我按照某一個圖案畫出來的。這是釉里紅裝飾的一個手段。一開始釉里紅並沒有用它主動地裝飾一個紋飾,而是讓色澤來說話。

集寧路當時是一個瓷器的集散地,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大的市場。所出土的這7000多件瓷器或以看出來當時它就是一個瓷器的集散地,各個窯口都齊全.但是,它主要的都是日用瓷,可以看出來它是一個為日用瓷所辦的一個市場,像這樣釉里紅的,一個瓶子,它是一個觀賞瓷。在當時出土的這個數量里是非常見的。

這個釉里紅的瓶子,它的裝飾風格是非常奔放的。它跟後來的用釉里紅去繪畫是有明顯的區別,這在景德鎮的裝飾中,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集寧路的位置是在蒙古草原的南邊的邊緣,它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一個相接點。

元朝建立以後,元政府加強了對外的一個聯繫,那麼這種聯繫導致中原的瓷器就向草原方向、向游牧方向去遊動。我們知道,瓷器是易碎的。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是一個不方便的器皿,很容易不小心就卒瓦了,碎了。你不小心掉在地上就會摔碎。還有,就是你游牧民族是不停地要搬家的,經常要隨著牧草要搬家,所以搬家的過程中,這些東西很容易受損。游牧民族所以愛用金屬器,用皮具,就是皮囊壺,用皮子來盛水。

儘管瓷器在這點上,在抗外力的情況下不如金屬器和皮具,但是它有一個價格的優勢,它便宜。所以它導致這個市場的一個形成。游牧文化跟農耕文化一直有一種潛在的衝突。當這種衝突在經濟面前的時候都會退縮,就是說,我們在文化中有些衝突,但是有經濟這個前提的時候,大家都會讓步。

釉里紅在元朝是一個創新的品種。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內蒙古市場可見它還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由於釉里紅的燒造難度非常大,廢品率非常高。所以它在價格上大大地要高於青花。廢品率高,就得把廢品的成本要加在它燒好的瓷器身上。

釉里紅的第二個燒造期就是緊挨著元朝的洪武時期。

2004年,美國舊金山一家拍賣行拍賣了一個洪武大盤,直徑45公分,當時成交價是570萬美金,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紀錄。這個盤子,在舊金山是偶然發現的。盤子的主人叫卡里斯勒,是個女士,她非常熱愛旅遊,也特別愛收藏中國藝術品。她在1900到1925年期間,她曾三次來到中國。我們知道,今天從美國到中國,就買一張機票就過來了。在當時你要遠渡重洋,到一次中國往返一次,就算點個卯也得一年,時間非常長。所以她在這樣一段時間裡,三次來到中國可見她對中國的這種喜愛。那麼,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買了這樣一個釉里紅的大盤,是洪武時期的。

卡里斯勒的父親曾經在19世紀創造了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快遞公司,叫快馬快遞公司。他這個公司到今天已經成為歷史了。我們知道,現在世界各國有很多著名的快遞公司。我們常用的像UBS,我們自己也有快遞公司。她之所以當時能買這個東西,可見她的家底也是非常殷實的。這個瓷器在當年她買的時候,儘管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可能是很便宜的,但在那個時期可能還是很貴的。

由於這個盤子的直徑碩大,她就用它吃海鮮,擱螃蟹。她這一吃就在她們家擱了有快一百年。這一百年,一直在她們家使用。這盤子的胎比較厚,由於使用比較精心,也沒有磕碰。那麼,老太太都已經去世了,她還留有她當年在中國旅遊時候的照片,坐在一個船上,船後頭還有中國的船夫。顯然,她的家族是不知道這個盤子的重要性的。她家族不知道,就一直在用。

後來偶然的機會被這個拍賣行發現以後,就說:你這個盤子很有意思。你拿過來,我們給你拍拍試試看。在一個不大的拍賣行,拍了570萬美金。那它為什麼這麼貴呢?首先,是它的尺寸。元代的瓷器,尺寸就比較大,它一直影響到洪武。洪武的瓷器尺寸也比較大。所以這個盤子,由於它的尺寸決定了它一個價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中也有類似的洪武釉里紅盤子,尺寸大小也差不多。

現在再想這事,我覺得很有意思。對於卡里斯勒女士來說,就是無意間喜歡中國的藝術品買了一個東西在使用。一百年後,惠及後人,賣了那麼多的錢。這說起來就跟一句俗語一樣,叫"風水輪流轉,今天到我家"。終於這東西開始值錢了。收藏的樂趣,很多時候就在於此。就是說,我不一定知道它什麼時候值錢,當它值錢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反而比我們預想的要更快樂。

釉里紅在過去是沒有記載的,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它的研究是近些年才開始的。有人認為,洪武跟紅釉的關係跟朱元璋本人有極大的關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洪武瓷器大約有100多件,80%都是釉里紅,多於洪武青花的數量。什麼原因呢?我們猜測大約有三條。

第一,改朝換代後表示正統的顏色,一般都用紅色。第二,紅色在五行學說中主南方,代表南方的顏色。我們常說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青龍代表東方,白虎代表西方,玄武代表北方,朱雀代表南方。比如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原來叫玄武門,避康熙(玄燁)的諱改為神武門。因為在南方發跡,所以朱元璋認為紅色是非常吉利的顏色。第三,他本身姓朱,朱就是紅色。年號洪武,又跟紅諧音。再加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